- 相關推薦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傳說
二月二,龍抬頭,又稱為春耕節、青龍節等,是我國傳統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代表著萬物復蘇、春回大地,寓意一個嶄新的開始。那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傳說,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事一:
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故事二:
民間相傳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后,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為中宗、睿宗,又先后廢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為帝,稱周武皇帝。
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種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著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經過這里,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為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里受苦。為了救出玉龍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歷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背著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扎結實,走著走著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起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
這情景被玉龍看見了,好不歡喜,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
從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黃豆)成了習俗,一年一年傳了下來。
二月二龍抬頭俗活動
1、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后,“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松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3、民俗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人抬頭。”這句老話為人的昂揚向上定下了調子。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神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不抬頭不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代名詞。此間,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穩定回升到零攝氏度以上,由于天氣轉暖,因對流而形成的積云逐漸增多,降水量自然明顯轉多。
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去理發,據說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這天,理發的地方,會忙得不亦樂乎,皆因人們一個多月沒理發了。所有的理發師傅,歇了整整一個月,趕到二月二這天,早早開門,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擁而至,“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二月二,除了是龍的生日,也是土地爺的生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到土地廟祭拜。光拜土地還不行。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廟燒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顧。名為到廟上香,實則踏青外游。《歲華紀麗譜》記載:“二月二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一: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應該去理理發,寓意自己也抬抬頭,圖一個好彩頭,讓自己這一年也順順利利,發達平安,是獲得豐收的一年。這種民俗講究和正月不理發也是相通的,很多人在正月里都不可以理發,一是由于“正月理發死舅舅”這一傳說,二是想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理發,圖吉祥。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二:在這一天,婦女們是不可以做針線活的,因為害怕“扎瞎了龍眼”,破壞了一年的好運氣。在很久以前,二月初二這一天,婦女起床后還會說一句“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還有的地方婦女不會洗衣服,怕洗壞了龍皮等。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三:不能磨面,也不碾米,不行大車,等也是二月二龍抬頭的一種講究,因為在民間,要是做這些事情,害怕會“砸斷了龍腰、龍尾”,破壞了吉祥好運的兆頭。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四:在農村,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手搓面條,有的地方 也叫“鼓撅”,或者“頂門棍”等,在山東地區還會吃水餃,而北京地區則會吃春餅,各個地方有所不同,但是都和鴻運當頭、寓意吉祥有關系。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五:除了地域性的區別,不同的民族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也有一些不同,不過本質上都是祭祖拜神,祈求平安好運的意思。比如滿族旗人在這一天都會起得很早,會在糧屯里面上香,可以是錠香,也可以是綠香,這種講究是祈求不會出現意外火災;而在漢族很多地區則會去藥王廟等地方去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在很早以前,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有這樣的舊俗,小孩子要行開筆禮,表示要正式開始學習。這主要是因為二月初三是文昌的誕辰日,所以在前一天要行開筆禮。因為在過去,讀書的人一般要行四個禮,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而開筆禮屬于四禮之首,意義重大。這一天的活動主要是寫文章、拜孔子像、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節日來源
天文星象
龍抬頭(東方蒼龍七宿)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仲春而抬頭,仲夏而飛天,仲秋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七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原始信仰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人信仰生活于海中的神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征祥瑞。其由來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乃生發之象。蒼龍七宿的出沒位置與降雨相互對應,隨著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升高,降雨也就越多。當蒼龍七宿完全升起之時,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正因為蒼龍七宿的位置與降雨相互對應,古人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而降雨又決定著農耕收成,農耕的收成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龍成了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
農耕文化
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古人把仲春時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嶄露頭角稱為“見龍在田”(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稱為“飛龍在天”;此外還有“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分別對應各時節星象。龍抬頭在農耕文化中標示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了。龍抬頭時節,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春雷始鳴。元時期將陰歷“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從節氣上說,“二月初二”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歷史沿革
舞龍
龍是古人信仰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其由來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于確定時間,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于時令的反映,“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廣泛流傳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
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在漢代文獻出現了龍形象的記載。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直接借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后世以此作為舞龍燈的濫觴。
唐時期
唐時期,在文獻上仍未出現龍抬頭的節俗記載。唐朝長安人把二月朔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在當時的長安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唐德宗時期,唐德宗認為,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蘇、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見。李泌覺得德宗所說頗有道理,為此他建議:廢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為節的舊例,改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為“中和節”;這一天,皇帝要賜宴群臣,并賜給他們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獻農書,表示務本;民間要用青色的袋子裝著谷物及瓜果種粒,互相贈送親友;村社居民要釀制宜春酒來祭祀勾芒神,以祈禱豐收等等。德宗聽了十分高興,完全采納了李泌的意見,立即頒布了一道詔令,以貞元五年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唐代宴會總少不了賦詩樂舞,中和節宴亦復如此。
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可見獻生子是中和節活動的主要特點。
宋時期
宋代時在中國一些地方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動,但與“龍”無關。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唐宋時文獻所記載的這些地方“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元時期
到了元時期,在文獻上,陰歷二月二就明確作為“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天北方地區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時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關于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記載,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蝎、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
明時期還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
清時期
清康熙時的《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傳說】相關文章:
二月二龍抬頭傳說02-16
二月二龍抬頭詩句02-21
二月二龍抬頭的句子02-10
二月二龍抬頭說說02-15
二月二龍抬頭的說說02-16
二月二龍抬頭民俗08-05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02-06
二月二龍抬頭文案02-16
二月二龍抬頭經典文案05-25
二月二龍抬頭促銷方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