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的來歷與習俗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龍抬頭的來歷與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1、龍抬頭的來歷是什么
二月二龍抬頭,俗稱青龍節,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2、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
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 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
3、龍抬頭有哪些傳統習俗
3.1、理發
傳說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似乎這一天理了發,便討了好彩頭,一年都順風順水呢。
3.2、接“姑娘”
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3.3、引龍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
在豫東一帶,農歷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锨上散落成圓圈,然后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愿。
龍抬頭的祝福用語
1、二月二龍抬頭,幸福快樂沒有頭,今年好事不斷頭,萬般好運找上頭,小心鈔票砸到頭,友情親情暖心頭,合家團圓到白頭!
2、心情總是煩躁,因為沒有你味道。開口總是亂叫,因為沒有你關照。二月二已到,還不快來我這里報道,二月二龍抬頭,你快樂。
3、二月二龍抬頭,鴻運當頭好兆頭,祝你:工作有干頭,做事有勁頭,目標有準頭,經營有賺頭,未來有想頭,日子有奔頭!
4、二月二龍抬頭,龍神駕臨幸運舟,祥瑞之氣跟你走,風調雨順慶豐收,好事成雙有緣由,快樂加倍無煩愁,愿你好運綿綿無盡頭!
5、二月二龍抬頭,眼睛放光,看見前途;龍須飄逸,觸到幸福;犄角堅挺,指引明路;聲音遠播,吼出威武。愿您吉祥如意!
龍抬頭有什么禁忌
1、女子結婚后,忌在娘家過二月二。
2、婦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女子結婚選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婦。“回頭”和寡婦。
4、從春節到二月二不得空鍋。
5、走親訪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6、商店忌說“關門”,晚上關門叫“靠門”。
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桑”諧音“喪”)。槐木(“槐”諧音“壞”)。
8、為人賀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帶或白腰帶。父母死后,一月之內不能為人賀喜。
寓意
龍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國傳統二十八宿天學體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構成的形象。而“見龍在田”所描述的則是龍星伏沒之后,位于龍角的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重新升起的天象。《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群星一年四時運行情況的闡發。“初九,潛龍勿用”;冬天的龍星,潛入北方地平線下看不見,所以無用。“九二,見龍在田”;仲春的龍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了起來,嶄露頭角,龍德顯揚。“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季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九四,或躍在淵”;孟夏為春與夏之交,蒼龍七宿的全體都擺脫了大地的羈絆,升上夜空。“九五,飛龍在天”;仲夏的龍星飛躍于正南中天,故稱“飛龍”。九五,為乾卦諸爻當中至吉的爻,喻事物處于最鼎盛時期。“上九,亢龍有悔”;季夏為夏秋之交,蒼龍七宿開始從最高點掉頭向西下降,故稱“亢龍”。“用九,群龍無首”;季秋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正西偏北隱退潛入于地面。見群龍無首,天德不可為首也,是吉利的兆頭。蒼龍星象運行情況的事象規律,在 《易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仲春龍星出現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屬吉兆,乃生發之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人們的信仰中,“龍”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自古以來人們亦將仲春龍星出現于地表上的日子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吉日。龍神驅邪,百毒不侵;龍神賜福,人畜平安;龍神發力,生機勃勃;龍神行云,風調雨順。
自然物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是和星辰歷的干支時間以及八卦聯系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故《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按《易經》理論,斗指正東,卦象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屬木,時在仲春。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勃勃。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斗指正西,卦象為兌,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屬金,時在仲秋之月。當其時也,萬物豐收,天氣肅殺。斗指正北,卦象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屬水,時在仲冬之月。當其時也,萬物閉藏,不相見也。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二,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曰:”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生機開始的月份,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仲春時節龍抬頭,萬物復蘇雨似油;年年角宿光明亮,歲歲如意大豐收。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發、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后,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龍抬頭的來歷與習俗】相關文章:
龍抬頭的來歷及習俗03-11
大暑的來歷及習俗08-02
小年的習俗與來歷01-16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2-05
龍抬頭節日來歷是什么02-22
2月2龍抬頭的習俗03-11
立夏節的來歷和習俗04-26
有關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3-29
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07-06
秋分節氣的來歷及習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