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素材

時間:2023-02-21 14:35:48 宗澤 其他節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素材

  龍抬頭是我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龍抬頭也自然成為民間百姓非常重視的節日了。那么你了解龍抬頭都有哪些習俗嗎?詳情如下: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素材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素材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有哪些?為什么有龍抬頭?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 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么意思

  龍抬頭節日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陽歷日期不定。

  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關于龍頭節的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一、剃頭

  從生理上來說,因為很多人信奉“正月不剃頭”的說法,導致到二月的時候頭發已經很長了,為了必要的衛生清潔也該去剃頭理發。除卻客觀的因素,主觀上自然是為了圖個吉利,畢竟這一天是“龍抬頭”之日,很多地方將這一天定為剃頭日。

  通過理發來與“龍抬頭”相襯,寓意著也能給自己“抬抬頭”,保佑在這一年順順利利。那么,為什么與龍相襯就能順利呢?因為在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龍行“布雨”之責。一年能否風調雨順、河清海晏和莊稼大豐收,全看龍王爺給不給面子。

  因此,對于龍大部分人都是飽含著是崇敬之情,在二月二這一天,通過與龍做相似的動作來博得龍王的好感獲得好運。雖然這個說法純粹是封建迷信,所求也不過心理安慰與寄托但也同樣重要。試想若是心靈無處安放,整個人就會顯得很空虛,所以也不要小瞧了民間這些傳統習俗,它們是在無形之中增加人的精神力量。

  二、不做針線活

  古人認為,鬼神與凡間的世界相通,故而會在特定的日子降臨凡間。因此,若是凡人行事不小心觸怒鬼神,便會招來災禍。二月二這一天是龍神降臨凡間的日子,此時若是做針線活便會被龍神視為不敬,在許多農村都說針線會扎瞎龍眼,破壞自己一年的氣運。除此之外,也有地方在這一天不洗衣服,因為擔心洗衣服時洗壞龍皮。

  三、春游踏青

  二月二春游踏青相傳起于唐代,彼時長安之人為了豐富業余生活會在二月二這一天約好伙伴一同出去踏青。在他們看來,在春天來臨之際野外空氣清新,多走走看看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為接下來新一年辛苦勞作做好準備。

  這個習俗保留到了現在,在各個學校中也會有春游的這一個項目,無形之中將傳統習俗傳承至今。“學子春游”更是有一番說法,寓意為來年學業開個好頭,輕輕松松完成學業,實現人生理想。

  四、吃龍食

  二月二作為龍神降臨之日,人們在這一天的飲食上會有很多講究,最為普遍的便是所有飲食都以龍為名。比如一些地方會在二月二之前蒸好春餅,吃春餅名為“吃龍鱗”,吃面條名為“吃龍須”,吃餛飩名為“吃龍眼”,吃餃子名為“吃龍耳”;若將面條和混沌一塊煮,又被稱之為“龍拿珠”,吃蔥花卷餅又叫“吃龍皮”。

  總而言之,要把龍身上的東西都放到自己身上,以此行龍運,都代表著人們祈福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龍運加身、事業昌隆、順順利利。

  五、祭祖拜神

  “祭祖拜神”在古代的重大節日中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人們相信只要自己足夠真誠,先祖和神明便會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

  六、孩童開筆禮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之日,所以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進行“開筆禮”,可能這個習俗在現代少有人知曉。在古代社會中,讀書人在讀書之前需要行四禮,其中“開筆”又稱之為四禮之首,表明將要正式開始學習。用習俗的形式將讀書賦有一種隆重的儀式感,讓自己更加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七、熏蟲

  在二月二到來的時候也意味著天氣逐漸變暖,因此,在二月二還有熏蟲的習俗,指的是希望能夠將害蟲驅趕走。

  地方風俗

  山東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發,龍抬頭這天理發希望一年好運。青島地區吃炒豆,象征著“金豆開花”。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描寫二月二龍抬頭詩句

  《二月二日即事》

  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游花樹,有病何須置藥籃。

  只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二月二日出郊》(宋)王庭皀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二月二日》(宋)晁說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憐失盡漢家春。

  二年不識挑生菜,萬國誰知有殺身。

  群盜猶多南渡客,征鴻難問北歸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與爾親。

  《二月二日席上賦》(宋)賀鑄

  仲宣何遽向荊州,謝惠連須更少留。

  二日舊傳挑菜節,一樽聊解負薪憂。

  向人草樹有佳色,帶郭江山皆勝游。

  載酒賦詩從此始,它年耆老話風流。

  《二月二》(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唐)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二月二抒懷》

  公差告退退無休,添載私營拼老秋。

  汗馬加鞭催望眼,云龍祈雨盼抬頭。

  書刊夢話當調笑,酒泡詩囊漫解愁。

  借韻能呼三昧醒,不虛熬盡一燈油。

  《撐腰糕》(清)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

  支持柴火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二月二十三日南雄解舟二首》楊萬里

  昨夜新雷九地鳴,今朝春漲一篙清。

  順流更借江風便,此去韶州只兩程。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垅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二月二龍抬頭的各地習俗

  3月18日,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稱為“龍頭節”,又名“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人們迎龍求雨祈豐收。閃電的形狀酷似龍的形狀,有了閃電,就有了雨水,就意味風調雨順。民間百姓俗信認為,農歷的二月初二,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抬頭的日子。因此,二月二又叫“龍頭節”。

  “驚蟄龍抬頭,春分龍登天。”由國慶表示,今年農歷二月二,恰逢驚蟄節氣尾聲。此時節,春回大地,陌上花開,天氣漸暖,春雷乍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時節,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做“春耕節”。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就是人民希冀風雨順大豐收的情感表達。

  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當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餅卻是普遍習俗,明《酌中志》一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理發

  二月二這天,理發店里特別忙。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有“正月里不理發”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們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這天理發呢?傳說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似乎這一天理了發,便討了好彩頭,一年都順風順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引龍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里放著銅錢,提上水后邊走邊灑,到家后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在豫東一帶,農歷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锨上散落成圓圈,然后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后,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系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不能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二月二為何吃“龍”食?

  農歷二月初二是二十八宿中青龍開始露頭的日子,根據天象定為“龍抬頭”。由于人們對龍的崇拜,這天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其中除了管炸糕叫“龍膽”、春餅叫“龍鱗”、面條叫“龍須”之外,還管米飯叫“龍子”、餛飩叫“龍牙”、餃子叫“龍耳”,等等。

  1、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2、豬頭肉

  農歷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傳統節日,二月二還有吃豬頭肉、啃豬蹄和咬豬耳的習俗,都是象征著日子過得吉祥富足。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3、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4、餃子

  到了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這一天吃餃子被稱作“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們認為“龍抬頭”會鎮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

  5、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6、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7、面旗子

  農歷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傳統習俗。所謂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長、寬3—2厘米。將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就成炒面旗。

  8、龍須面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吃面條,也叫吃“龍須”,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吃面條的習俗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云布雨,廣灑甘霖。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1、二龍抬頭習俗:金豆開花

  春節過后農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要對種子發芽率進行鑒定。那時是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一點放到鍋里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芽率,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于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于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于是,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2、二龍抬頭習俗: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農歷二月初二還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二月二龍抬頭,自然要吃點和龍有關的傳統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為新的一年開個好頭!

  3、二龍抬頭習俗: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一年奮斗的用意。

  4、二龍抬頭習俗:剃龍頭

  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二月二習俗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5、二龍抬頭習俗: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6、二龍抬頭習俗:放龍燈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愿。

  7、二龍抬頭習俗:圍糧倉

  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二月二習俗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8、二龍抬頭習俗: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9、二龍抬頭習俗: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0、二龍抬頭習俗:接姑娘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松而愉快。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龍抬頭的習俗

  趕歌圩

  鄧龍屯壯族歌圩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二月初二,遠近群眾匯集于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壯族歌圩節,賽唱壯族山歌。他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節目精彩紛呈,吸引四鄰八方眾多群眾到場觀看,熱鬧非凡。

  看斗牛

  上林縣木山鄉廟會形成于清朝初期,由附近的村民自發組織。廟會上,人們可以興味盎然地觀看斗牛、斗雞、山歌對唱、獅公舞表演、打陀螺、球賽等多種傳統民間活動。還可品嘗各種美食小吃,欣賞民俗節目演出。

  逛廟會

  農歷二月初二,當地舉行一年一度的文武廟會,祭社游行、舞龍舞獅、賞花燈、唱大戲等活動相繼上演。村民則殺雞宰鴨、擺酒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和諧安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土地節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歷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又作注曰:“古謂社酒治聾。”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志》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民國《榴江縣志》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婦女于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志》《全縣志》都載有此俗。

  搶花炮

  搶花炮的“花炮”是鐵制圓環,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后置于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燃放后即把花炮沖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按民間傳統,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搶花炮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歷經千百年的搶花炮民俗,已列入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這一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熏蟲

  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擊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蝎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理發

  漢族民間有種說法,曰:正月剃頭(理發)死舅舅。此說雖無根據,也很荒謬,但影響卻極深,因此,在春節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出空來理一次發,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龍抬頭”的日子了。二月二理發,俗稱“剃龍頭”,據說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因此,“是日,多剃發”。

  炒蝎豆

  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蝎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蝎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蝎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蝎豆不僅可以辟蝎,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蝎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陜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系驚蟄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并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二月二日的節日風俗,許多都與龍抬頭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抬頭,據說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面條,名為“龍須面”。有的地方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團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面條、不喝小米飯,因為面條叫龍須,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抬頭這天理發,小孩子這天入學謂占鰲頭,以圖吉利。海陽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面缸里,祝愿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序。

  農歷二月初二,大小算是個節日,但說到為什么定今天為節,這節日還有什么官名、來由之類,是統統不清楚地。老家的人根據日子稱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節名。從我能理解節日為何等神奇東東的時候,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今天就是“二月二”節。

  農村不給節日排三六九等,凡是有傳統的節日都得走走過場,奶奶信奉鬼神,對此類有明碼標識為節日的日子由為看中,因此我們家是逢節必過。

  過了二十來年的節日,也揣摩出了點門道,節日不論大小,必定與吃食多多少少有些聯系。“二月二”也是如此。

  在這天,玉米除了給人吃,還得拿去喂烏鴉。一般家里有小孩子的才會這樣做。給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讓他們插在房子附近的樹枝、圪針上待烏鴉吃。這一做法的由頭是烏鴉吃了誰的玉米誰就聰明,日后是能做狀元的。

  中午大部分人家都吃餃子,我們這地方,餃子就是節日主食,凡過節,其必不能少。觀晉東南一區,大多也是這一習俗。恐怕晉菜未能跽身中國八大菜系多少與這個傳統有點關系吧。

  “二月二”這個節日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沒什么活動,節日的主要內容就是吃點與平常不同的食物,晚飯還是煎餅加米粥,吃過以后節日就算順利過完了。所以這節過的有些莫名其妙。

  節日食俗

  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

  其他節日飲食

  二月二的節日飲食,各地不盡相同。除上述的煎餅、面條、饃饃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龍口等地則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有的吃烙餅,鄆城等地認為烙餅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確保糧倉。棗莊、單縣的人們這天休息,改善生活,說:“二月二,不干活,坐下來,吃大饃。”

  過去人們一般把春龍節作為年節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扛活的長工開始上工,謂之上工日;一般農家開始試犁。海陽等地習俗,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后牽牛到田間象征性地耕一耕。龍口的風俗是二月二日起農作,事先擇毋倉試犁。傳說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這天要祭土地神,大約也與春季生產即日開始有關。魯西北地區還有二月一日接太陽的習慣。

  龍頭節

  又稱“青龍節”、“春龍節”。相傳龍頭節最早起源于伏羲時期,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也相繼效仿。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與文武百官一起親耕。在唐宋時期百姓把二月二作為“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的點心類食物。宋人周密曾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在南宋時二月初二這天宮中要舉行“挑菜”御宴猜謎的娛樂活動,在宴會上擺著的小斛中插入生菜等新鮮蔬菜,讓大臣們競猜菜的名稱,根據猜的結果進行賞罰。相傳二月初二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的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很多人都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以表示祈求“迎富”之意。

  在明清時有“二月初二龍抬頭”之說,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到先農壇或圓明園舉行隆重的“御駕親耕”的儀式,皇帝象征性的在那“一畝三分地”或“一畝園”上扶犁耕田,以祈福這一年農業大豐收,百姓能豐衣足食。

  二月初二龍頭節也是老北京時較大的漢族民間節日,那時漢族民間有吃面條、吃春餅、炸油糕、引龍熏蟲、扒豬臉、爆玉米花等很多習俗。

  老北京風俗

  俗話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北京的農家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二月二這天有“引龍熏蟲”之習俗,古人認為,龍出則百蟲伏藏,農作物可獲得豐收。所以清《帝京歲時紀勝》云:“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那熏蟲也是防止害蟲破壞搗亂,確保五谷豐登,明《酌中志》一書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習俗還有這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太陽出來前不許到井臺打水,以免水桶砸傷了龍頭;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這一天出生的男孩大多取名大龍、寶龍、金龍。老北京的習俗,在這一天還要接回已經出嫁的“姑奶奶”,俗話說:“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龍須面與龍抬頭節

  跟別的節日習俗一樣,二月二這天也有很多在飲食方面的習俗,且還有以龍為名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吃春餅叫吃“龍皮”,蒸餅也要在餅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吃面條稱為“龍須面”。

  老北京人嗜好吃豬頭肉,尤其必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在農村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要殺豬宰羊準備年菜,燉豬肉時留下豬頭在二月二這天祭祀佛祖。城內四合院里的百姓也在除夕、二月二這兩天有用豬頭供佛祭祖的民俗。

  爆玉米花與龍抬頭節

  過去,北京街巷胡同里經常有砰砰的爆玉米花的聲浪,這爆玉米花跟“二月二”還有聯系呢。據說它源于神話傳說。傳說武則天“立周”稱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傳諭四海龍王,三年之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但司管天河的龍王看到人間因干旱而餓殍遍野的慘狀,他偷偷為人間降雨。百姓得救了,而龍王卻被玉帝打下凡間壓在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返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報龍王救命之恩,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這天,正逢趕集之日,有一個老婆婆趕集去賣包谷,袋口松開金黃金黃的包谷籽撒了一地。人們看到后心想,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嗎?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戶都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設案焚香,供奉龍王。玉帝一見金豆真的開花了,遂將龍王免罪釋放,讓他重掌風雨大權,不久人間普降春雨、農業豐收。打這以后每年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邊吃口里還唱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以企盼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素材】相關文章: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02-15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大全10-11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介紹02-11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大全02-11

二月二龍抬頭節日及習俗02-23

二月二龍抬頭節日習俗02-20

有關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02-14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介紹02-14

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習俗0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敖汉旗| 东安县| 泰州市| 集贤县| 清新县| 樟树市| 墨竹工卡县| 临夏县| 永新县| 临湘市| 红桥区| 出国| 阳谷县| 扎囊县| 大城县| 揭东县| 中江县| 和政县| 谢通门县| 礼泉县| 三江| 密山市| 周口市| 岚皋县| 霍城县| 土默特左旗| 九江县| 宣恩县| 佛山市| 小金县| 兴仁县| 田东县| 亚东县| 黑水县| 平邑县| 上蔡县| 新巴尔虎右旗| 许昌县| 韶关市|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