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至放假嗎
冬至有放假嗎?冬至雖然是我國重要的節氣節日,但是不屬于法定的節假日,因此也不會放假。不過各地對于冬至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如果有回家或者出行計劃的朋友最好早日調整好時間。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冬至假期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冬至有放假嗎
冬至,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每年的最后一個節氣。雖然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但是冬至不屬于法定節假日,因此是不會放假的,想趁著冬至去玩的人恐怕要失望啦。
如果冬至那天是正常的工作日,因此冬至日需要家人團聚的只能下班后早點回家,調整好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時間啦,祝大家冬至節日快樂,吃好喝好!
法定節假日有哪些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法定假期,每年會放假的節假日只包含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這七個節日。
2017年勸你那公休放假安排如下:
元旦:12月31日~1月2日 1月2日(星期一)補休 共3天
春節:1月27日(除夕)~2月2日 1月22日(星期日)、2月4日(周六)上班 共7天
清明節:4月2日~4月4日 4月1日(周六)上班 共3天
勞動節:4月29日~5月1日 與周末連休 共3天
端午節:5月28日~5月30日 5月27日(星期六)上班 共3天
國慶節:10月1日~10月8日 9月30日(星期六)上班 共8天
中秋節:10月1日~10月8日 9月30日(星期六)上班 共8天
冬至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今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可以干什么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漢族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漢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漢族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