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萬圣節的習俗與由來
萬圣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圣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西洋萬圣節的習俗與由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圣節習俗
10月31日是西洋萬圣節,美國的街上四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臺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
到了晚上,便趕緊將蜘蛛絲架起來,再幫負責嚇人的演員上妝。鬼屋的內容,則大多與電影主題有關,如:神鬼傳奇、星際傳奇、鬼故事…。這些場景的布置、化妝技術和戲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驚聲尖叫。
這場嘉年華盛會的由來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
隨著時間的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征萬圣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
雕空南瓜做面具
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于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后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后,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于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于是南瓜就成了萬圣節的寵物。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圣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杰克燈”跑出去玩。“杰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后,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涂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圣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圣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圣節前夜有慶典聚會,因此這一天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圣節之夜。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圣節之夜”。萬圣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關于萬圣節由來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最普遍的認為,那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萬圣節的傳說
萬圣節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而今天,萬圣節前夜已經變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許多玩家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
萬圣節在10月31日,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朔節是贊美春天的節日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午夜開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會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諒的了。于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并嚴密監視這些惡鬼。
萬圣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如今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圣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于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僅僅用來贊美秋光,而是讓它變成一場真正的“狂歡”。而臉譜化妝是萬圣節傳統節目之一。
萬圣節巡游
(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
每年十月三十一日,是西方鬼怪出動的萬圣節,據說其由來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當時居住于愛爾蘭的凱爾特人(Celtic)將這天定為夏末,亦象征一年的結束,他們相信在新舊歲次交替的前夕,所有時空的規律也會暫時停頓,靈界大門在這晚會打開,令所有鬼魂趁機游走于人間,到處找尋適合的替身,藉此得以重生的機會。所以,凱爾特人為怕成為鬼魂的目標,便于當晚熄滅家中爐火,裝成沒有人在家,同時,戴上猙獰可怕的面具,并打扮成鬼怪模樣一起走到街上巡游,營造喧嘩吵鬧的氣氛,以驅趕那些游魂野鬼。
漸漸地,這些傳統習俗已演變成今天年輕人的慶祝活動,大家盡情在這晚扮鬼扮馬,過一個開開心心的節日。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圣節晚上舉行巡游,讓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和疆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圣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里,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萬圣節巡游?z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員Mr Ralph 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著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游行,后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著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里,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行,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紐約市的萬圣節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游客參加,而巡游會在格林威治村?zGreenwich 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z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z6th Avenue & 23rd Street?{為止,全程大概個多小時。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圣節的活動,更莫說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頓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圣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著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超級市場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賣,供市民買回家布置家園或制作南瓜燈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在我家附近,許多鄰居為了應節而特別布置家園,有涂上鬼臉的南瓜,寫了幽默字句的墓碑,掛在樹上的骷髏骨頭,飛到屋頂的胖巫婆,還有從信箱中伸出的綠色怪手,更有些鄰居把自己的前園裝點成墳地,當晚上經過這些地方時,特別覺得陰森可怖,有些人在屋子外面鋪上蜘蛛網,形如荒廢很久的兇宅,總之各形各色,把萬圣節的鬼魅色彩帶到每一角落。
即使紐約人這夜選擇留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西方鬼節的氣氛,因為無論電視臺及電臺均會推出有關萬圣節的特備節目,而在網絡世界,除了有形形式式的萬圣咭不停發送外,很多大型網站已一早準備迎接這節日的到來,特別把網頁改頭換面,又或設計新游戲,等待更多人進入網區。
萬圣節除了是大人喜愛的節慶外,也是小孩期待來臨的日子。在這天晚上,一些扮鬼臉穿鬼服的孩童便會提著用南瓜制成的燈籠,南瓜外刻上瞇眼睛和大嘴巴,透出內里點點燭光,跟我們在中秋節時自制的柚子燈籠很相似。這群小鬼會玩著“Trick or treat”(不給糖便會搗蛋)這傳統惡作劇,四出到鄰家討糖吃,若果那一家沒有給他們糖果,頑皮小鬼就會賴著不走,并說些不祥的話語,所以沒有外出的人都會準備些糖果,讓小朋友高高興興的離去。
據說這習俗原本是人們為了安撫那些鬼魂,所以預先把食物放在自家門前,鬼魂得到款待后,便會安靜地離開,而到了現在,這迷信色彩已經消失,更變成小孩敲門要糖的活動,讓大人小孩皆可以參與節慶,各自樂在其中。
記得某年我參加完萬圣節巡游后,我和同學一同前往Wendy家,當時車子途經大街,有幾個穿黑衣的小鬼走近我們的車旁,他們臉上涂了些熒光色料,猛不防他們走近窗邊,還貼著玻璃向我扮鬼臉,登時把我嚇了一跳,更大叫起來,同學們看到我的神情,幾乎笑不攏嘴,燕儀更說巡游的惡鬼嚇不到我,反而這小孩卻使我驚惶失措。我當時真希望自己也涂上厚厚的濃裝,甚或戴上面具,好避開各人的目光。
萬圣節的習俗
每年的11月1日是萬圣節,萬圣節是西方傳統節日,近些年來,中國人也開始過起了萬圣節,西方萬圣節以慶祝和祈福為主,萬圣節必吃的食物有南瓜派、糖果、蘋果、太妃糖等,這些食物通常會設計得很討喜,吸引人的目光。
1、南瓜派
萬圣節的時候要點南瓜燈,掏出來的南瓜肉可以利用起來,做成南瓜派,而且,萬圣節的時候正是南瓜上市的時候,吃南瓜派也很應季,南瓜里面的南瓜籽也可以收集起來烘干,做成小零食。
2、糖果
對于小朋友來說,萬圣節的時候“不給糖就搗亂”,為了哄好小朋友,家長們準備了各色美味的糖果,所以,糖果也是萬圣節的應景食品之一。萬圣節,商店里售賣的糖果有各種鬼怪造型,包裝顏色以萬圣節常見的橘色、棕色或黑色為主,很受小孩子們的喜歡。
3、熱蘋果西打
蘋果西打就是將蘋果酒加熱,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的飲料。蘋果西打是一種在西方國家冬天十分盛行的飲料,酸酸甜甜的熱飲,幫你趕走冬天的寒冷,讓你全身都暖洋洋的,特別幸福。
4、太妃糖蘋果
萬圣節的時候,正是蘋果上市的時候,所以,蘋果也就成為了萬圣節時必吃的應節食物,又甜又脆的太妃糖蘋果很受小孩子們的喜歡,太妃糖蘋果的做法非常簡單,和我國的冰糖葫蘆做法有些相似。
【西洋萬圣節的習俗與由來】相關文章:
萬圣節習俗的由來01-11
萬圣節的由來與習俗01-11
萬圣節的由來與習俗是什么08-18
外國萬圣節的由來和習俗01-11
有關萬圣節的由來以及習俗01-11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05-19
立冬由來及習俗01-20
秋分習俗由來01-09
芒種的由來及習俗06-08
元旦的由來及習俗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