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元宵節計劃怎么過
元宵節就要來臨了,那么2017年的元宵節應該怎么過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提供的計劃安排,快來看看吧。
2017元宵節計劃怎么過
元宵節前一天
【活動對象】學校學生以及家長(歡迎校外學生及家長參加)
【活動地點】學校樓下(最好是臨街道路旁)
【活動內容】做燈籠、猜燈謎、得獎勵
【活動目的】
1、讓學生們了解元宵節的來歷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和快樂,并通過收集元宵節的資料,培養其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團隊凝聚力、激發孩子們的寫作熱情。
3、引導孩子們團結友愛、珍惜親情,感受親情。
【活動流程】
1、前期準備
1.1上課期間,各班以“燈籠”為主題講燈籠,做燈籠,寫燈籠。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優秀燈籠作品評選,各班上交的比例不少于60%,動員學生正月十四參加猜燈謎活動,帶一名新生每生獎勵10元和仕幣,前臺做好新生登記工作。
1.2各老師清點燈籠,做好美化補充工作,并給每個燈籠附上字謎。
1.3各老師在本周期間,每日通過校訊通給家長發送短信,祝福元宵節快樂,動員家長能夠和孩子一同來參加猜燈謎活動,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傳統佳節的氣氛。
2、人員分工
2.1收集300條謎語,以及謎底,包括文學,歷史名人,生活,漢字,地理名稱等方面。按難易程度分成四類。(負責人:ⅹⅹⅹ 時間節點:ⅹⅹⅹ)
2.2制作“和合教育慶元宵猜燈謎”條幅,制作3-5塊展板(負責人:ⅹⅹⅹ 時間節點:ⅹⅹⅹ)
2.3準備鐵絲,燈穗等,活動獎品設置((負責人:ⅹⅹⅹ 時間節點:ⅹⅹⅹ)
2.4場地布置:活動當天把展板、燈籠等擺放到位(負責人:ⅹⅹⅹ時間節點:活動開始一個小時)
2.5主持人(負責人:ⅹⅹⅹ)
2.6活動營銷(負責人:ⅹⅹⅹ)
新生登記表2張、壓歲錢20張或其它優惠獎勵券等。
3、活動期間
3.1所有燈籠分組展示。每組設立負責人兩到五名,要求分開站立各組燈籠前,負責引導學生及家長去撕謎面,避免亂撕、多撕。
3.2兌獎臺:前臺老師負責兌獎,主持人公布兌獎。(四張桌子,獎品150份,和仕幣200元)
3.3 照相:ⅹⅹⅹ
3.4 總協調:ⅹⅹⅹ(負責活動前期所有工作到位)
4、活動總結
各老師書面總結一份并分享。
5、附燈謎一份、主持稿一份。
延伸閱讀:元宵節及鬧花燈習俗探源
節日習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元宵節的起源很早,且有不同說法。據史料推測,元宵節大約起源于漢代。或云是漢文帝為慶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平定諸呂而舉行慶祝活動后留下的風俗。這一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因為周勃平定諸呂是在九月,而迎接漢文帝進入長安也不過是當年的閏九月,故這一說法根本不靠譜。
司馬遷《史記·樂書》說:“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于祠壇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大意是說,漢朝廷常常于正月上辛日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神(即太陽神),儀式從黃昏開始,到次日太陽出現為止。如果就那么枯燥乏味地空熬,實在難以忍受,于是人們便要進行娛樂活動以減少等待時間的痛苦。因祭祀在夜間進行,當然需要一定的照明,所以便用許多燈籠火把。照明的實際需要和娛樂的精神需要結合起來,逐漸演變成元宵節觀花燈的習俗。據唐代學者徐堅推測,這便是后來元宵節通宵歡慶的緣起。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即正月的上辛日是不確定的日子,而且是在上旬,肯定不是十五。到后來才逐漸改成一個固定的日子,并確定在望日這一天。
一般說法,這一節日的形成大約是在漢代。但具體是哪朝哪代哪一年則不好考證。但在這一節日中賞花燈,全民狂歡習俗的形成則在隋唐時期。唐宋時,節日中最熱鬧的要數上元節。唐人將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合稱“三元”。三元中,上元也就我們現在的元宵節,最受重視,也最熱鬧。
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起源于何時已搞不清楚,但在隋朝前已見于文字記載。據《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五陳至德元年(583)記載:(柳彧)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游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穢行因此而成,盜賊由斯而起。因循弊風,曾無先覺,無益于化,實損于民。請頒天下,并即禁斷 柳彧是隋文帝時大臣,憤世嫉俗,敢說敢干,為百官所忌憚。這是筆者所見關于元宵節鬧花燈最早的文字,從中可以分析出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來。從“近世風俗”幾字看,鬧花燈風俗的產生距此時不會太遠,當在十年二十年左右,也不會太近,不會是一兩年的事,如果那樣,不會引起朝廷大臣的高度注意。“竊見京邑,爰及外州”八字可知這種風俗波及面很寬,不但京師中如此,外地的州郡也如此。
以下文字則提供這樣的'信息: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們便都到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賽燈的規模和精巧。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人們的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甚至是打情罵俏。但這也有負面影響,就是會發生一些傷風敗俗之事,也會發生一些偷盜的事件。
這樣,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似乎大體可以確定,即在北周年間,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間。那么,這種風俗又是怎么產生的呢?萬物之起,必有所始,鬧花燈習俗的產生也一樣,必定有個緣由。
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可能與佛教的流傳有關。《經》上說:如來阇維訖,收舍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西域記》說:摩喝陁國,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云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參見徐堅《初學記》卷四,中華書局版66頁)“阇維”是梵語,即焚燒火化的意思。《涅槃經》是說,如來死時火化后,將其火化后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然后,仙人(魁按:當指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并繞城以每一步的距離點燃一盞燈。
古代的“步”是長度單位,唐代的步大約相當于現代的一米四十左右。燃燈的距離為十二里,等于六千米,那么大約需要點4285盞燈,規模確實不小。釋迦牟尼死在拘尸那城附近,這里的城大概便指該城,而十二里很可能是該城周圍的長度。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城就算是很大了。
很明顯這是為釋迦牟尼涅槃火化后舉行的悼念儀式,但還沒有明確記載是正月十五。而《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可明確說是“正月十五”了。我看,可能是這兩個習俗的合流逐漸形成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的。
【2017元宵節計劃怎么過】相關文章:
滿族怎么過春節04-01
在古代春節怎么過01-08
孔府該怎么過春節11-27
不同星座過情人節都是怎么過的02-16
情人節單身怎么過02-16
英國留學怎么過中國春節12-02
滿族人怎么過春節11-30
日本人怎么過春節11-28
職場“過勞肥”怎么辦01-08
基礎薄弱考研英語怎么過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