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
冬至有吃湯圓的習俗我們都知道,但是為什么要吃湯圓你們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提供的相關內容,快來看看吧。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那么,你知道冬至為什么吃湯圓嗎?冬至吃湯圓的真正起源又是什么呢?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吃“冬至湯圓” 為何長一歲?
據史料記載,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歷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后,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于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后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吃湯圓 御寒滋補又潤肺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 B1、維生素B2、煙酸及淀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后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后氣短乏力等癥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干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現代醫藥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發白發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
冬至7大習俗冬至習俗: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冬至習俗: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習俗: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習俗: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習俗: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冬至習俗: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冬至習俗: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相關文章:
白露節氣為什么要吃雞12-06
冬至要吃什么食物12-10
臘八節為什么要吃臘八蒜12-06
冬至為什么沒有放假12-15
湯圓怎么煮?12-16
春節要吃什么東西11-29
春節要吃什么傳統小吃11-29
過年吃湯圓的來歷03-16
冬至風俗冬至圓10-03
臘八節習俗要吃什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