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是什么節氣
霜降就要來臨,那么霜降后面的一個節氣是什么?快來隨小編一起閱讀了解吧。
霜降后是什么節氣
霜降之后的就將迎來立冬節氣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不無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于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霜降的節氣概述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
霜降的各地風俗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
霜降有什么禁忌
1、忌秋燥
霜降時節是秋燥最為嚴重的時節,人體也容易受此影響。常常發生的表現就是:唇干、口干、便秘等癥狀。因此,霜降過后,要注意休息,早睡早起,多吃蔬菜水果、蜂蜜、秋梨、銀耳等食物。
2、忌秋凍
霜降是一年中溫差最大的時節,秋季與冬季的過度,所以氣溫變化明顯。因此,霜降過后,要做好御寒的準備,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食補加鍛煉的方式,也要注意添置衣物。
3、忌無霜
俗話說“霜降無霜,來年吃糠”。在我國古代,國家還屬于農耕社會,所以非常重視氣候和天氣。根據古人的經驗,如果霜降這天如果沒有下霜的話,糧食的收成就會受到影響。
4、忌秋郁
杜甫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深秋時節,秋風蕭瑟,萬物開始凋零,人也很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誘發抑郁癥。因此,霜降過后,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并且多與人溝通。
霜降吃柿子的民間故事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沒有辦法,只好拿起討飯碗、扯起打狗棍四處討飯。
有一年霜降節,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兩眼發黑,四肢無力。當他跌跌撞撞走到一個小村莊時,頓時眼前一亮,發現村邊的一處爛瓦堆里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里想著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于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吃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里撿回了一條小命。而且一整個冬天沒有流鼻涕,也沒有裂嘴唇。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有一年霜降節領兵再次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
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緒萬千,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免于成為餓殍。他仰望著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樹,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爬了上去,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并封它為“凌霜侯”,這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后,就逐漸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霜降這天為什么要吃柿子
1、霜降最應景的美食當屬柿子,有句老話說“霜降到,吃柿子”,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有諺語為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
2、秋天萬物凋零,正是肺部容易受到侵犯的時節,同時秋燥也讓人們上火、冒痘痘、發脾氣,這時候,清燥火、潤胃腸成為了食療養生的當務之急,因此,這時候吃柿子自然成為了首選。
3、吃柿子可以清熱潤肺,還可補筋骨,同時還有祛痰鎮咳的功效,是非常適合秋天吃的水果。
4、除了順應秋季天候的功效以外,柿子中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糖分,一個柿子能夠滿足一個人一天所需維生素C的一半。
5、另外,霜降日,也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意味著天氣漸漸變冷,開始降霜,尤其是早晚。民間還有說法認為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還有些地方的民俗認為,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立冬的節氣特點和節氣物候
氣候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立冬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熱帶氣旋,強弩之末
根據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當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華南秋夏兩季
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這里往往12月才會進入冬季。
華南南部、臺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地區,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溫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強烈降溫的情況,只不過近些年來較少出現。
入冬深秋,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后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后,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華北初雪,降水多樣
11月以后,全國各地降水量明顯減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布,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點更加明顯。四川盆地、貴州東部、云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濕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不大,對于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干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氣溫下降,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后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后,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并在11月底陸續入冬。
偏北風多,風力加強
作為早已入冬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此時的大風、降溫可以說是習以為常。在華北中南部到黃淮等地,立冬期間的冷空氣,常常不是大風把這一帶山區紅葉一掃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樹也吹成光桿,讓人們有一種一下子進入冬天的感覺。若遇到勢力強、速度快的冷空氣,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區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風力加大,大風一直吹到東南沿海和臺灣海峽。特別是北部、東部海域,海上的大風易使海上作業受到嚴重損失。
南北兩方,溫差拉大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干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節氣物候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北方立冬的習俗
立冬進補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是“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句話更加證明了自古民間重視立冬節氣進補的習俗。立冬進補,南北方習俗不一樣,那么北方立冬吃什么呢?
在我國北方,人們愛在立冬和冬至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代人延續著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到來,秋收冬藏,這一天犒賞全家,自然首選“好吃不過餃子”,加之古代人們認為瓜代表結實,西漢戴圣輯錄編纂的《禮記》中又有“食瓜亦祭先也”之說,因而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冬有吃倭瓜餡餃子的風俗。
除了好吃之外,餃子的確有其營養合理的優勢,餃子皮是用面粉做的,屬于主食,也有肉類和蔬菜,餃子的制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它既是主食,又兼副食,既有葷菜,又有素菜,含有符合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素,是最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所倡導的食物多樣原則,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餃子烹調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如何煎、炸等,在烹調方法上,蒸比煮法營養較少流失。如果是煮餃子,餃子湯不要倒掉。吃餃子要喝餃子湯,因為餃子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養分,如維生素B1,B2,葉酸,尼克酸,鉀、一部分鎂等會溶到面湯當中,溶出的營養成分比受熱損失的營養成分數量更大。故而,吃餃子要“原湯化原食”。
至于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北京這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里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里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將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
涮羊肉的做法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很有講究的:一是要選好羊肉,現在一般以內蒙古、寧夏的綿揭羊肉為最佳,且用后腿肉者多,肥瘦相間;二是講究刀工,把肉切成薄片;三是要準備佐料,如辣油、芝麻醬、韭菜花、蔥花等十幾種,同時還要準備酸白菜、糖蒜、白菜等清淡蔬菜;四是要講究“涮”,一般在涮鍋子里加進姜片、羊尾油或鮮蘑菇等后,待湯開時將肉片用筷子夾住放入湯中涮幾下即可食。
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掌握好時間,時間長了就把肉涮老了,而短了又會夾生,要涮到不老不生,恰到好處。當肉片吃膩時可夾蔬菜涮一下解膩。涮完后,湯里再煮上幾綹手搟面,面香和著肉香保證讓你垂涎欲滴。如果實在吃不下了,還可以喝湯收尾。
吃涮羊肉一定要區分個人體質。羊肉性溫熱,食用后會讓人有發熱的感覺。如果本身怕冷、手腳冰涼、氣力不足,吃羊肉恰到好處;羊肉屬大熱之品,因此凡有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癥狀的人都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病人也最好忌食。
【霜降后是什么節氣】相關文章:
傳統節氣:霜降是什么意思01-17
霜降節氣經典句子06-19
霜降節氣吃什么01-16
霜降節氣冷嗎01-17
霜降節氣如何養生?01-13
霜降節氣怎么養生01-24
霜降節氣食俗01-17
霜降的節氣概述01-17
霜降節氣如何養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