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什么
處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處就結束了。“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處暑是什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處暑是什么
處暑,“處”是躲避之意,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的到來,意味著我國許多地區將陸續開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轉換。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們,期盼著秋天的到來。許多地區,特別是南方地區,秋天總是讓人感到姍姍來遲,還會經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擾。
“處”是終止的意思。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歷史淵源
處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處”的本義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說文解字》曰:“處,止也。“處暑”表示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暑氣開始消退。“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時間軸和溫度軸上的曲線表現基本一致:暑天來,伏天到;伏天消,暑將盡。
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即小暑節氣、大暑節氣、處暑節氣,按順序分別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酷暑時間比較長。暑熱長對于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有利。古人將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時段稱之為“長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到了處暑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處暑節氣雖然還是熱,但氣溫已開始總體呈下降趨勢。
氣象變化
處暑,意即“出暑”,高溫將逐漸退場。處暑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南退,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了,真正開始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處暑過后,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小露鋒芒。
處暑節氣后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強烈,氣溫回升。
處暑節氣后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處暑節氣期間是華南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西南和華西地區,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進入9月,中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中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在冷高壓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中國北方的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雨季(“七下八上”)結束。
農事活動
處暑,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處暑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林果和農作物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民加緊采摘,搶抓農時,進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以后,氣溫日夜差別增大,由于夜寒晝暖,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儲存,因而莊稼成熟很快。“處暑和田連夜變”“處暑三日無肯谷”“處暑三朝稻有孕”“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等,都說明處暑節氣后,作物很快要收獲了。
傳統習俗
1、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后,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2、吃鴨子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3、放河燈
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4、開漁節
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開漁節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游、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嘗了鮮美的海產品。
5、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6、潑水狂歡
云南西雙版納有潑水狂歡的習俗。
起居養生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南方地區,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遭遇高溫天,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處暑時節,白天氣溫雖然仍會很高,但早晚溫度低,溫差較大,人們應預防感冒。中醫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長夏位于夏末秋初,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氣候特征是濕熱蒸騰,濕熱天氣多。
處暑后,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于是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飲食清淡,宜多吃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于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準。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
處暑養生攻略
1、處暑養生首重睡眠
好睡眠是健康的重要標志。處暑開始的秋季,應當早睡早起,科學保健養生。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晝夜陰陽消長變化,決定人體睡眠及寤寐。保證睡眠時間,調養出足夠精力,維持正常活動,消除疲勞、保護大腦、增強免疫、促進發育。俗話說“女人的美是睡出來的”,說明良好充足的睡眠,不但有利于消除勞頓,更有利于美容。老年人隨年齡增加,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當然,睡眠時限并不在于睡多少時間,適度即可,且更重要的是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再怎么長,睡眠質量不高的話,依然無法達到有效的睡眠目標。
處暑熱轉涼交替,適時添衣保暖防感冒,是生活養生的重要方面。季節交替,乍寒乍暖時常出現,多觀察天氣變化,注意天氣預報,做好保暖不受涼,避免外感,盡量使外感不發或少發。中醫養生講究天人一體觀,主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順應季節變化,攝生生息得當則安樂無恙。
2、潤秋燥,消暑濕
處暑,夏季火熱到頭,暑氣要散了,秋天干燥氣候逐步明朗,且蕭瑟之況越來越明顯。飲食上,將需要關注潤秋燥,兼顧消暑濕。適當進食生津養陰、清熱潤肺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水果中以潤燥多汁的雪梨、蘋果最值得倡導服食,麥冬、玉竹、沙參、百合、山藥、枇杷等也是滋陰潤肺佳品,可作為藥膳食材,辨證施食。秋令之初易皮膚干燥,老年人皮膚干燥容易瘙癢,可用滋潤肌膚的中草藥煎水熏洗皮膚,或者熏蒸潤澤,或足浴健身。
3、食療推薦
薏苡仁粳米粥
薏苡仁、粳米各100克,大棗10枚,共同煮粥,適當加入調料為食。
功效:排毒祛濕
小米南瓜大棗粥
小米、玉米、南瓜、大棗適量,烹制而成。
功效:脾健養胃的食療功效,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健則濕自祛而身自安。
沙參粳米粥
沙參30克,粳米70克,冰糖適量,沙參水煎取汁,入粳米煮粥,粥將熟入冰糖即成。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適于肺陰虧虛所致的虛熱燥咳、干咳少痰、久咳聲啞、咽喉干痛及胃陰虧虛致口渴少津、胃脘灼熱隱痛和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陰虛者。
【處暑是什么】相關文章:
處暑是什么意思?“處”字讀幾聲?08-23
24節氣之處暑是什么意思08-24
處暑如何養生?處暑吃什么好08-15
處暑什么意思,處暑吃什么08-24
處暑的說說06-06
處暑經典說說06-08
關于處暑的說說10-17
處暑吉祥話語10-12
最新處暑說說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