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波蘭國家復興節簡介
波蘭民族復興愛國運動,1981年12月波當局宣布軍管后出現。最初名為公民救國委員會,不久改名為民族復興公民委員會。1982年7月發表民族復興宣言,同時將本組織正式定名為“民族復興愛國運動”。該組織宣稱擁護政府的各項措施并以“社會主義革新、復興、民族和解”為宗旨,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7月22日,是波蘭國家復興節(1944年),
波蘭簡介
波蘭,全稱波蘭人民共和國。位于中歐東北部。首都華沙。官方語言為華沙語。
10世紀末形成封建王國。15世紀后文化日趨發達。1772年,1793年、1795年被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1830年、1848年和 1863年發生大規模爭取獨立的武裝起義。1905年爆發總罷工,1918年2月蘇聯無條件承認波蘭的主權和獨立。11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36年 9月1日希特勒德國入侵波蘭,發動二次大戰。1940年流亡政府遷往倫敦。
復興史
1940年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德、蘇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分割了波蘭。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并全部占領了波蘭領土,而后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1942年1月5日成立波蘭工人.黨。1942年,流亡政府在國內建立了國民軍,同年,蘇聯支持的波蘭共產黨人建立了波蘭工人.黨和人民軍,在地下同納粹占領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此,許多人付出了珍貴的生命。
1943年,蘇聯制造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再次和蘇聯斷交。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蘇軍的反攻將戰線逐漸推進到波蘭境內。
1944年元旦,在工人.黨的倡議下,成立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由貝魯特(Boles愁眀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海烏姆組成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月宣言》,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同年7月蘇軍與在蘇組建的波蘭軍隊進入波蘭國土。7月22日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
1944年7月21日,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等建立的人民代表會議成立了波蘭第一個工農政府--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22日,它在第一個解放了的城市赫爾姆通過宣言--建設人民民主國家的綱領,宣布:國家政權轉入以民族解放委員會為代表的人民手中;與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結成同盟,驅逐德國占領者;保證人民言論,信仰,結社自由;嚴懲法西斯罪犯,沒收德國占領者的財產;實行土地改革,工礦、銀行國有化等。后來,7月22日被定為波蘭國慶日(國家復興日)。
1945年6月28日組成臨時政府。1947年1月19日進行立法議會選舉,以波蘭工人.黨為首的民主黨派聯盟獲勝。1952年取消總統制。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加強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與合作,聲援為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而斗爭的人民,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
波蘭
波蘭國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夫舍等部落的聯盟。
6~10世紀中葉,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開始逐步解體,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
10世紀中葉,以格涅茲諾為中心的波蘭部落逐漸統一了其它部落。皮亞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開始了皮亞斯特王朝的統治。
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建立與統一
12世紀中葉,博萊斯瓦夫三世死后,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
13世紀,波蘭屢遭蒙古人侵襲。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的里格尼茨戰役,波蘭損失極為慘重。
1287~1288年,克拉科夫保衛戰中,波蘭人不僅擊退了蒙古人,還聯合匈牙利人給予蒙古很大打擊。
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三世又統一了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西波美拉尼亞)與東波莫瑞(東波美拉尼亞)還分別為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西里西亞則被波希米亞王室占領。
1385年,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實行了王朝聯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為波蘭國王。
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了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
1466年,收復了東波莫瑞。
第一共和國
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從而削弱了王權,招致外來勢力干預。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了成立統一的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決議,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共和國成為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聯邦國家,國土面積最大達到100萬平方千米。
17世紀后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了危機階段。
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
1652年,大貴族迫使議會通過自由否決權。
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兼并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
1655年,波蘭-瑞典戰爭爆發,波蘭丟失部分領土。第一次北方戰爭初期,波蘭被迫追隨俄國參戰。
1733~1735年,俄、奧與法、西、撒丁為爭奪波蘭進行了戰爭,嚴重破壞了波蘭主權和國家經濟。
18世紀后半期,波蘭生產關系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啟蒙運動影響下,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愛國革新運動,但受到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武裝干涉。
三遭瓜分
波蘭1863年起義
1772年5月,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國在彼得堡會談,同年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千米,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俄羅斯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議和。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同年10月24日,普魯士也在協定上簽署。根據該協定,波蘭領土被全部瓜分。俄羅斯吞并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千米,人口120萬。奧地利占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千米,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余的西部地區、華沙、其于部分的瑪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千米,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從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之久。
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俄羅斯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千米,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千米;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千米。
外族統治
當拿破侖在1805~1807年期間一系列輝煌的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時,波蘭人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放者。拿破侖占領華沙不久,波蘭人蜂擁而至,開始支持拿破侖的事業,其中包括在索莫謝拉戰役中的波蘭槍騎兵團。
1809年,拿破侖一世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公國,作為法蘭西的一個衛星國。拿破侖失敗后,華沙公國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受普魯士管轄,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國(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在其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
1830年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起義,結果失敗。
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也遭失敗,克拉科夫被并入奧地利。
1848年,波蘭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奧當局廢除農奴制度。
1864年后,波蘭王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19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產業革命。此后成立了波蘭國家民主黨、波蘭無產階級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后改名為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民主黨投靠俄羅斯,社會黨右派投靠奧、德,只有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左派堅決反對戰爭。
第二共和國
1916年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同年12月底,德、奧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并在波蘭青年中征兵,社會黨人畢蘇斯基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
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俄羅斯帝國與普、奧簽訂的關于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同年10月、11月,奧匈帝國和德國趨于崩解,從而為波蘭的復國形成了有利的國際條件。同年10月28日,奧占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蘭清算委員會”。同年11月7日,社會民主黨人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同年10月23日,華沙組成了波蘭政府,同年11月11日,該政府由畢蘇茨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布接受畢蘇茨基領導。同年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并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臨時分界線,即沿著格羅德諾、布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熱米代爾、直到喀爾巴阡山一線。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發動了對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戰爭,史稱蘇波戰爭。
1920年4月,波軍進占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蘇俄紅軍進行反擊,將參與干涉的波軍趕出了國境,并將戰火燒到波蘭的首都華沙,但最后在華沙戰役中蘇俄軍隊被波軍擊敗,波蘭軍隊雖然取得了最后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自己也力不勝任的戰爭弄得民窮財盡,最后雙方同意議和。
1920年7月12日,英國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協約國致電蘇俄建議停火,停火線大體是巴黎和會決議中規定的分界線,故稱“寇松線”。同年7月22日,波蘭要求停戰。
1921年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同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其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這時波俄邊界線約在寇松線以東150英里處。根據該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蘇俄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分割波蘭埋下了伏筆。另外,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決議,波蘭獲得了東波莫瑞和波茲南地區,但澤(后波蘭改為格但斯克)被辟為國際自由市,西里西亞的大部分仍歸德國,波蘭領土面積共38.8萬平方千米。
1921年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1926年5月,畢蘇斯基發動軍事政變并上臺,自任總理,在波蘭境內實行獨裁統治,逮捕議會中反對他的人,宣傳法西斯主義。另外,他積極和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合作,簽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8年,波蘭共產黨被解散,黨的主要領導人也被害。
二戰時期
1938年10月,希特勒向波蘭提出波蘭走廊的問題,并向波蘭發出戰爭威脅。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迅速侵占波蘭大部分領土。同年9月17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占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同年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同年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1940年4月,納粹德國在波蘭建立以奧斯維辛集中營為典型代表的多個集中營,用于處置數百萬猶太人和來自波蘭、蘇聯等國的俘虜。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并全部占領了波蘭領土,而后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國內建立了國民軍,同年,蘇聯支持的波蘭共產黨人建立了波蘭工人.黨和人民軍。
1943年,由于發生了蘇聯屠殺波蘭軍人的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再次和蘇聯斷交。
1944年元旦,在工人.黨的倡議下,成立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由貝魯特任主席。
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
1944年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海烏姆組成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月宣言》,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
1944年8月,蘇聯紅軍推進到了華沙的近郊,在英國的流亡政府為了在新生的波蘭國家主權不受蘇聯侵犯,命令在華沙的地下國民軍發起起義,這就是著名的華沙起義。
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確定了波蘭東、西部邊界,東部以寇松線為波蘇邊界,西部波德邊界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入邊界的波蘭一側。這樣,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千米,面積也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千米,大約是損失了20%的領土。
人民共和國
1944年7月21日,成立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
1947年,波蘭舉行議會選舉,蘇聯支持的貝魯特當選為總統,社會黨人西倫凱維茲任政府總理,波蘭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1948年12月,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合并,成立了波蘭統一工人.黨,貝魯特任書記。政府把大中工業、交通運輸、銀行收歸國有,實行了土地改革,動員人民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國家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1949年10月7日,波蘭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1950年起,波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六年計劃。
1952年7月22日,正式定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執政黨是波蘭統一工人.黨,首都華沙。并通過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薩瓦茨基當選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
1956年3月,貝魯特病逝于莫斯科,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格但斯克
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給整個社會主義東方陣營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波蘭就在當時發生了著名的波茲南事件。
1956年8月4日,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11月對原波共領導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并將其從監獄里釋放出來。同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同年10月21日,哥穆爾卡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但由于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無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發生罷工騷動,后來發展成沖突。
1980年7月,因提高物價導致群眾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同年10月,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在波蘭成立,萊赫·瓦文薩當選為團結工會領導人。
19xx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
19xx年4月,議會通過了團結工會合法化和實行議會民主等決議。同年6月,團結工會提前舉行的議會大選中獲勝,成立了以其為主體的政府。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
1986年,由于蘇聯的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的內外政策開始采用向右轉的“新思維”,并給東歐國家松綁,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蕩。
19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
19xx2月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同年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同年9月12日,團結工會的塔德烏什·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1990年11月,波蘭舉行大選,萊赫·瓦文薩在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他提出“建設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國”,經濟上發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取消對土地自由買賣的限制和對外政策強調向整個歐洲和世界開放等。
二戰中被蘇聯和納粹聯手滅亡之后的波蘭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波蘭政府繼承的是倫敦流亡政府的法統。在華沙皇宮舉行的新任波蘭總統就職儀式上,倫敦流亡政府總統將波蘭第一共和國國旗、憲法原件和總統印信交給了萊赫·瓦文薩。
1995年,瓦文薩在總統競選時輸給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經濟上,波蘭的轉軌帶來了陣痛。但波蘭依然成為前歐洲前共產主義國家中經濟轉軌最成功的幾個國家之一,實現了經濟的飛速增長。
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03年6月,波蘭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2004年5月1日,波蘭正式加入歐洲聯盟。
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協定會員國。
2022年7月15日,波蘭生效的一項法律取消了設在最高法院內的紀律檢查庭,波蘭希望此舉能夠為其獲得歐盟資金鋪平道路。
【波蘭國家復興節簡介】相關文章:
乞巧節的來歷簡介08-04
清明節的起源簡介04-04
國慶節的習俗簡介09-25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04-03
國慶節的由來簡介07-11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06-28
關于清明節的傳說簡介03-30
萬圣節鬼怪簡介10-19
清明節各種習俗的簡介04-10
國際大學生節簡介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