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苗族與回族
苗族
苗年
黔東南方言區苗族傳統節慶活動。苗語稱努倫。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經融水的大年、拱洞、桿洞、洞頭、紅水、白云到安太、安陲、香粉、四榮而止,以農歷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歷時3個多月。年前,大家清掃房屋,修整村道,殺豬、做糍粑,做好迎賓的準備。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后姑娘們搶新水、挑金銀,小伙子們上山趕牛羊入欄,預祝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初一安龍神,趕鬼邪。初二給已出嫁的女兒送年飯。初三以后上蘆笙坡,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節慶期間,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節,村級、鄉級坡節無數,坡節除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還舉行斗馬、斗鳥、斗牛及對歌、摔跤、鳥槍射擊等活動。男女青年自由往來,以歌會友,以笛傳情,尋找自己理想的伴侶。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結束。
社節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戌日舉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廟和社坪。社節供祭用的豬,在前一年抽簽決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節前30~40天內不得參與紅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婦的男人禁止參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釀酒和蒸飯。是日晨,由師公挨家挨戶求福,早飯后,大家齊聚社坪、社廟,殺豬蒸飯,燒香化紙,祭拜社神,祈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畢,與土地神共餐同樂。社日忌晾衣、下地勞作、上山燒火、挑柴進寨等。
四月八
苗族敬牛節日。傳說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時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來烏米飯樹葉和楓樹葉,入石臼舂碎,用濾汁泡米蒸成烏糯飯,并殺雞宰鴨為牛祝“壽”。烏米飯是苗族民間驗方,具有強筋護骨、益精養氣的療效。苗族用烏米飯來敬牛,反映農耕社會中牛的特殊作用。
蘆笙節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節日。黔東南許多地方如凱里、從江、榕江、黃平的蘆笙節非常隆重。蘆笙節一般以坡會的名稱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龍坡)。各地蘆笙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原因是有的來源于古理古規的吉日,有的來源于慶豐收,有的來源于神話傳說。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伙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于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斗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滸于融水苗族自治縣西北部山區。當地苗族有以斗馬取樂習俗。相傳500年前,苗族姑娘都愛嫁勇敢的.斗馬能手,小伙們愛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組織斗馬來決定姑娘的歸屬。以后斗馬逐漸演變為盛大節日中的主要活動。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縣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苗族斗馬節。節日活動有斗馬和賽馬兩項,最后評出第一、二、三名。斗馬節期間,還同時舉行傳統文化活動。
拉鼓節
苗族傳統節日。苗語稱希牛。大節每13年舉行一次,拉4米多長的鼓;小節每3年舉行一次,拉1.7米長的小鼓。節期均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兩頭用牛皮封緊,鼓桶上通兩個氣眼。節慶活動分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階段。是時遠親近戚紛紛前來“吃鼓”,一起歡度節日;主人們分鼓吃豬肉,殺雞宰鴨,盛情款待,整個村寨沉浸在歡樂之中。拉鼓節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興旺,祭祀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圣地)朝覲的最后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圣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圣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http://www.shddsc.com/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苗族與回族】相關文章:
回族的傳統節日02-05
回族的傳統節日習俗12-27
回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06-21
苗族的傳統節日大全01-07
少數民族苗族的風俗習慣01-07
回族傳統節日古爾邦節的風俗01-31
苗族傳統節日趕秋節01-26
苗族傳統節日社節01-11
苗族傳統節日蘆笙節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