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侗族與仫佬族的傳統節日匯總
侗族
姓氏節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于龍勝、三江等地。石、羅姓過“未節”,以立秋后第一個未為節日;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胡、吳兩姓過“甲戌節”,即立秋后第一個甲戌日過節。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或過八月“社節”。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即開酒壇節),后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這些節日,多數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請親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來,黎明祭祖活動已淡化,白天請客習俗至今盛行。
侗年
侗族傳統節日。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或楊節。冬節原為侗族楊姓節日。最初以楊節為侗年的是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后來互相仿效,過侗年的人逐漸多起來。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侗年。是日,楊姓侗家備好各種酸菜、凍魚、糍粑以饋親友,叫“吃楊粑”。過農歷大年時,對方要如數奉還,稱“還楊粑”。一般人家過侗年時殺雞宰鴨,宴請親友。
冬節
見侗年。
花炮節
侗、壯、仫佬族傳統節日。流行于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于鐵炮頂端,然后點燃放炮,小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則意味著吉利幸福,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五炮。搶花炮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搶花炮原為還愿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并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仫佬族
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傳統社交節日。又稱坡節、坡會。
坡會又稱后生節。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后擇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 “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http://www.shddsc.com/【少數民族侗族與仫佬族的傳統節日】相關文章:
仫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06-03
侗族傳統節日“侗年”01-05
侗族傳統節日“花炮節”01-05
侗族傳統節日“斗牛節”01-05
盤點侗族的傳統節日習俗12-25
仫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習俗05-31
侗族傳統節日趕歌會的風俗02-01
侗族傳統節日斗牛節習俗02-01
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