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風俗的詩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下面是關于端午節風俗的詩句的內容,歡迎閱讀!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代: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譯文
五月是石榴花開得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濕,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里,送給閨中女子。
這一天正是端午,人們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與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不時的,窗外樹叢中黃鸝鳥兒鳴唱聲,打破閨中的寧靜,打破了那紗窗后手持雙鳳絹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夢。
注釋
妖艷:紅艷似火。
生綃:未漂煮過的絲織品。古時多用以作畫,因亦以指畫卷。
浴蘭:見浴蘭湯。
驚破:打破。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
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與朝云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注釋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與四十六字兩種。
⑵端午:民間節日,在舊歷的五月初五。
⑶碧紈(wàn):即綠色薄綢。
⑷芳蘭:芳香的蘭花。端午節有浴蘭湯的風俗。
⑸流香漲膩:指的是女子梳洗時,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宮賦》:“棄脂水也”。
⑹“小符”句:這一句指婦女們在發髻上掛著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云鬟(huán):女子的發髻。
競渡歌
唐代: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注釋
①使君:這里指州郡長官。郡齋:州郡長官的居室或書房。
②斡波:劃水。
③標:龍舟爭奪的錦標。
④橈:槳板。
⑤輸岸一朋:岸上觀賽的輸方一伙人。
⑥文身:刺花的身體。據說在肉身上刺刻花紋,下水可以免受蛟龍的傷害。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詩句】相關文章: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九篇10-16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6篇09-30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8篇09-22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9篇09-16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四篇08-26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三篇08-16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4篇08-03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3篇05-11
關于端午節風俗的作文10篇04-17
關于端午節風俗作文10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