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經典)
端午節的習俗1
傳說端午節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關于屈原投江以及人們為了紀念他,所慢慢流行起來的賽龍舟、劃龍船、吃粽子、喝黃酒等等習俗,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各自的特色。
粽子一定要新鮮吃
端午節正值一年溫度最高的季節,初夏不僅帶來了悶熱,也更容易腐爛食物。傳統的粽子又多是由糯米、紅棗、豆沙或者其它肉類包制而成的`,因此更認易發生腐爛變味的情況,所以一定要趁新鮮吃完。其次如果一次性吃不完的話,則建議放到冰箱中保存。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和其它食物堆放在一起保存。
粽子一定要熱著吃
這是因為粽子多是變涼之后,很容易有過油、過粘的現象,如果直接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再者粽子里的主要成份如糯米、肉類、或者其它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滋生細菌的,如果加熱不充分或者不進行加熱則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問題。所以在吃粽子前最好先進行徹底加熱,如放在蒸籠里蒸至少一個小時。同時營養學家還指出一次性不要包太多的粽子,反復加熱的粽子一來營養損失多,二來可能容易滋生一些細菌,食用過多,容易引起身體出現一些問題。
吃粽子不要太多
一次性最好不要吃太多的粽子,建議一次以一個為宜,盡量不要一次性吃超過50克的粽子,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及腸胃功能不是很好,或者有糖尿病的人更不宜吃過多的粽子。此外,如果剝開粽子后,發現有粘連的,則建議最好不要食用。
選擇性的吃粽子
民間的粽子種類有很多,因此日常在食用粽子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來進行選擇,比如說對于有三高,或者糖尿病的人群而言就盡量不要選擇甜粽子或者肉粽子,而應該盡量多選擇八寶粽或者豆沙粽之類的。特別是有高血脂的病人,一定不要吃含大量肉類的粽子,否則易引起肥胖的問題。對于體弱或者年老的人則建議小粽子,或者含有粗糧、薯類、油含量較少的粽子等等。
端午節的習俗2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個節日里,大家都要吃粽子,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現在我就來跟大家交流一下,關于端午節的由來。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后來遭小人陷害,流放到邊疆的苦寒之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回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3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它的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深入人心,讓人看了過目不忘。雖然我從來沒有實地觀看過,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領略那氣勢恢弘、熱火朝天的壯觀景象!
讓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端午食粽。因為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相傳粽子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又稱之為“角黍”;然后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粽子就誕生了。雖然粽子這么早就已經“嶄露頭角”,但在春秋時期,它并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名,一直到了晉代,“粽子”這名字才被定了下來,粽子理所當然也成為了端午節的必備食物,后來又到了唐代,粽子就真正改頭換面了。直到今天,粽子還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后來它又流傳至國外,在國外流行起來,也讓外國人見識了我國的人情風俗!
佩香囊這個活動想必大伙兒也很熟悉。因為古人認為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所以無論貧窮貴賤,小孩們都要戴一個香囊,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于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愛的.小飾品。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將菖蒲、艾葉懸于堂中或插于門楣,“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
端午節真是一個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節日啊!我為我國有這樣一個節日而驕傲。
端午節的習俗4
海南端午節的那些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在海南,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還有著洗龍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崖州志》中就記載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賽龍船之舉。為角粽,祀祖先,以相饋遺。又采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或折艾懸門,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門觀競渡。兒童放各種紙鳶,角高下。樂羅沖育黎伏三里聚眾千百,互相斗毆,謂之打風箏架。雖官府不能禁。”可見,在歷史上古崖州一帶的人們在端午節前后有著極為豐富的慶祝活動。
“龍水”故事傳說多
在海南人的觀念里,經過“龍水”洗浴的孩子會得到龍神的保護,身體健康不長熱瘡熱痱,也能保護一年的健康、平安,端午節“洗龍水”成為每個家庭的必修課程之一。在海南各地,靠近海邊的地方就是以海水為“龍水”,靠近河流的則是以河流之水為“龍水”,而都不滿足條件的則是以洗井水為“洗龍水”,因地制宜各有不同。但正因如此,在端午節的這天,三亞等地的海邊都滿滿當當的是“洗龍水”的人們。
說起洗龍水的習俗,與之有關的傳說也是各有不同。一說是認為屈原先生是當龍神去了,還有一說是有一天村子里一個女孩正在掃地被突然來的龍卷風給卷走了,過了幾天她又回來了。人們問她,她說是被卷到天上去,人家讓她搗藥,一直搗滿三大缸才放她回家了。人們說端午節天剛亮時,在大人們挑水之前去村里的那口老水井看就會看到有龍在里面翻騰。因此,老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那天的水是“好水”,這天女孩子們都會用井水洗頭,而且是將井水抽出來后在太陽曬成溫水來洗漱。
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則是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海面上來了一群海妖,占島而居。海妖施發妖術,讓老百姓染上各種瘟疫,老百姓凄慘的哭泣聲把東海龍王三公主驚動了。三公主是個慈悲的龍女,她與海妖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終于將海妖擊敗。惡戰中,三公主受了重傷,她掙扎著騰空而起,在島上空降一場甘露,解除了島上老百姓的瘟疫。為防止海妖卷土重來,三公主潛入海底將自己化做保護堤,從四周將海南島環抱住,龍嘴里不斷地往外吐龍涎,把海南島四周的海水都包圍著,以防海妖再犯。
老百姓得知三公主為了他們化為保護堤后,便在每年端午節這一天,跳入海中沐浴三公主的龍涎水,以祈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久而久之,洗龍水習俗代代相傳,至今愈盛。
而在“洗龍水”的細節上還有著不少的講究。例如,“洗龍水”的最佳時間就是中午12點鐘,因為洗龍水的涵義是與龍神同浴,海南人的說法是:“洗早了,龍神還沒為下水,是對龍神的不敬。洗晚了,洗的就不是龍水了,而是龍的糞水。”傳統認為正午十二點是龍神入水開始洗浴的.時刻,這時下水正好與龍同浴,才是真正的龍水,才能在沐浴中沾得龍神恩澤,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無病無災、一帆風順。
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端午節的中午12點鐘,靠近海邊或是河邊的大人們便帶著孩子到水邊洗澡,在未通自來水的鄉村,男人們往往會帶上自家的孩子,到村里的水井邊,將水打上來后,就地淋浴。
一些不方便到海邊或是河邊洗澡的人,則是選擇由雞屎藤、百日紅、艾草、菖蒲、燈籠草,或檳榔花、海棠花、野菠蘿花、艾草、一種蘆葦的芯,五種清熱、消炎的草藥一起煮了草藥水,讓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據說洗草藥澡可以健身強身。海南一些客家人稱端午節這一天的洗浴為“洗勒草”,實際上就是將一些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祛風作用的草藥放入水中,人在洗浴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藥療。
在社區論壇上,也有網友回憶起了自己端午“洗龍水”的細節準備。首先,在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人們要準備好五件花草,以暗合5月5日的數字寓意;其次,以上五樣東西備齊后,在端午節這一天到水井(一般是大清早),先將五樣東西用龍水洗凈,然后放在水桶或水盆里用龍水泡著端回家放在祖屋門口;再次,中午的時候祭祖,放在門口泡著五件花草的龍水讓祖先們先行享用洗漱。最后,傍晚時分,人們再用泡了一天花草的芳香撲鼻的龍水來沐浴。
如果家里有人計劃生孩子,早晨到水井邊取龍水的時候要盡量的早,最好是凌晨雞叫時分,這樣,可以率先挑到又聰明又好看的小孩(很可能是男孩)生出來。
關于端午節還有人說,在端午節這一天所有水井的水,不管昨天是清澈見底還是混濁不清,都會變成淡乳白色,并呈微混狀態,等過幾天后才恢復原貌,一些老人們說井水變成這樣就是因為龍進來攪過了。不過,更多人覺得在那么熱的天氣里,“洗龍水”其實只是消暑。在儋州一帶還有著海浴的說法,傳說用端午節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傳說這種海浴活動必須在早晨太陽出山之前結束,太陽一照射,海水就會失去效力。
河流、大海都是賽龍舟的好場地
除了吃粽子、洗龍水,賽龍舟也是端午節海南人的標配。賽龍舟的來歷一說是端午時節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一說楚人在屈原投江當日競相劃船去相救,另一說則是人們競渡龍舟來驅趕魚群,以防它們食屈原之體,而在海南當地還有著海龍王信爺及祭海神之說。尤其與大陸城市不同,海南沿海地區的賽龍舟可是在大海里進行得十分有趣,如果內地的游客前來游玩還可以盡情體驗一番其不同之處。
在萬寧一帶就有著關于海神的種種傳說,而在每一年的端午節,長輩會在觀看賽龍舟的同時向孩子講述這個故事,讓節日的文化傳統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傳聞很久以前,有一巨鰲馱著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時常出現在虛無縹緲的海上,三仙山上生長著長生不老的芝草,有仙人日夜煉不死丹藥。巨鰲行至南海時,突遇風起云涌,惡浪滔天,后打聽才知南海龍王因母親病危而情緒失控,龍顏大怒。后聽聞仙山至此,特登門道歉,并求仙藥醫治母親。仙人有感于其孝道,故賞仙丹一粒救其母;而此日又恰逢觀音出巡,路遇此事便問土地爺問這為何方勝地,土地爺答曰:此地乃是萬州府之東山再起之地也。
觀音菩薩聽了點點頭,遂讓巨鰲把三仙山放下,順手點化了巨鰲和龍舟,巨鰲和龍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鰲駕石”和“仙舟”,三仙山也就變成了三峰聳立的東山嶺。南海龍王為感恩,便派大臣護送一龍泉繞嶺縈回,所經之處龍脈如環,仙河似帶,護泉大臣完成使命后,化成10米高削立如壁遙叩菩薩的正笏凌霄,守在東山嶺通天門西邊保護著龍泉。而仙舟、三十六洞、瑤臺、泉眼等天然奇景也保留至今。
而關于賽龍舟的歷史記載,不僅在《崖州志》內記載明確,在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更是見證了這個節日風俗。
此外,海南能賽龍舟之處,必定水系發達,有舟楫通行。“椰鄉”文昌臨海傍河,自古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澄邁縣金江鎮南渡江承辦中國龍舟公開賽(澄邁站),更成為獨特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省區隊伍都會聚集在此處參賽;僑鄉萬寧“龍舟小鎮”和樂鎮,小海周邊村民自發舉辦龍舟比賽等;崖州區境內的寧愿河,自古就是人們競舟的好去處。
“點紅泥”、草藥浴 多種方法祛“五毒”
有句俗語——“正月善、五月毒”,意思是此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身體需要祛毒。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一般來說,端午時節人們都喜歡以桃印為門飾來驅邪。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中曾記載:“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于此。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
而在海南,每到端午節中午12時前,家家戶戶都會用艾葉、菖蒲等煮上一鍋水給小孩淋浴,保佑身體健康。還有些地方則有端午“點紅泥”的習俗,洗完龍水后,老人們掏出一包紅黃(也就是雄黃)的粉末或是雄黃酒,用手指挑上一些,或者和了水,抹在孩子們的眉心、肚臍、手掌和腳掌上,剩下的撒在各個墻角,以驅走毒蟲。而在端午節前夕,每家每戶都會買好艾草、百日紅、燈籠草、牙菜、雞屎藤等,兩三枝為一小束挷起來掛在門兩邊,或幾支艾草插在門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此外,至今海南民間仍有懸鏡于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于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因此在很多海南人家的門口,常常會看到有面鏡子懸掛于前,達到以鏡驅邪之目的。
端午節的習俗5
今天是端午節,聽爸爸說端午節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日,它又叫艾節、夏節和送時節,而且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歷代說法不一。有的人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后在端午節投江,五日后報出父尸。
除了各種傳說,各地的端午節的'節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喂魚,后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還要在廚房里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并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后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說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在的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端午節的習俗6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帶我們去趕五毒廟會,一路上,人山人海的,孩子們興高采烈的走走看看,有一些小女孩在戴香囊。
中午到了,媽媽給我戴了一條五色絲線,我奇怪地問媽媽:“為什么要戴五色絲線?”“因為端午又稱重五,用紅、黃、藍、白、黑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
爸爸又用雄黃酒灑在地上,我又奇怪的問:”為什么要灑酒呢?“”因為這樣可以殺死毒蟲,防止毒蟲孳生。”爸爸望著我說。
這時,看著我吃粽子,媽媽深情地說:“以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是楚國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可是秦國想滅了楚國,他看破秦國的陰謀,一次次的去向楚王進言,但是楚王不聽。最終楚國被滅了。
屈原在流放時聽到這些,想救國卻救不了,在五月初五的這一天,自己投汩羅江。江邊的`百姓聽說屈原投江自盡,唯恐江中的魚蝦吃愛國詩人的身體,便拿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并且在江上劃龍舟,想嚇走魚蝦。從此,年年如此,這習俗便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習俗7
【端午節的起源】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于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
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尸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這天不僅僅能吃到粽子和綠豆糕,而且還能表達我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凄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后,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尸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制成1厘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習俗8
斗百草
舊時端午節盛行的一種游戲。是日,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采集各種花草比賽草的多寡韌性和奇特,或對花草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無日,四民并踏百草,有又有斗草之戲。”
簪榴花
端午節時,婦女要戴榴花于鬢發以作飾物。《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清代《大興縣志》載:“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配香囊
端午時,姑娘們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內裝芳香濃郁之藥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于清潔避邪。姑娘們配香囊在衣裙上,陣陣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
原木是遼代端午習俗,端午日,以柳條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向導”引駿馬先走,其他武職人員隨之出發,到一處,聞金鼓齊鳴時,各開弓射柳,射斷柳枝者受賞,這不中者受罰。
插白艾
白艾,俗稱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采艾于戶上,并用艾葉艾根把做成老虎樣子的艾虎掛在門楣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書記載說:“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懸菖蒲
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間石礫處,含有揮發性甘油,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們有的把菖蒲做成寶劍形的蒲劍掛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燒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在端午節時家家仍有采菖蒲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9
端午節的習俗聽說汨羅江因為屈原選擇這里做長眠的所在,天天都有人扔粽子到河里,江水都發臭了,不知道屈原的.魂魄受不受得了?
每年都會舉行的劃龍舟大賽,從練習到正式比賽,天天敲鑼打鼓的,不知道屈原的耳朵是不是受得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天也是詩人節。屈原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對后世的影響有這么大?知道自己的自殺是錯誤的示范嗎?
太多的疑問,想問屈原本人了,希望他能跟我托夢一下,把我心中的疑惑解答清楚,不然我好難受啊!
端午節的習俗10
上海的端午習俗都是在清早時,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是需要早早的起來為家里做一些事情的,要到外面買艾葉和菖蒲,或者是自己在地里去找,然后將這兩樣的中藥直接的放在床頭的位置。因為在這個時期,只要是放一些甜東西,就會有很多的螞蟻,放在窗口或者是其他的位置,主要是避免螞蟻。把多余的艾草煮水,然后可以洗澡或者是擦身。在晚上時還可以喝一些雄黃酒來慶賀端午。
上海端午節有什么活動
上海在端午節的當天賽龍舟就死屬于最熱鬧的,并且人數也有很多的人參加,他們都死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為的都是一起度過這愉快的節日。在端午這天很多人都準備了自己的小船,在眾多人的比賽中,只有一只龍舟是屬于競賽者冠軍,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會為他而高聲的歡呼與歌唱。同時也會舉辦吃粽子的節目,比如看誰吃的粽子比較多,包粽子比較快,等都是有趣的活動之一。
上海端午節吃什么東西
上海人在端午節濕氣,都會以五黃一起陪大家度過端午,五黃有黃鱔,黃瓜,咸鴨蛋里面的蛋黃,雄黃酒,黃魚。黃色是很多人認為是比較尊貴的顏色,吃黃色一般寓意可以以正勝邪,把氣候中的'邪氣都驅趕出去。當然粽子是每一地區都不可少的,上海的粽子各式各樣,花樣招展,特別是使用糯米做的粽子,牛肉粽子,竹筒粽子,這樣是比較普遍的,主要是讓人品嘗上海不同文化粽子的特點。
端午節的習俗11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端午不僅僅是因為要紀念屈原了,還有包粽子的樂趣,吃粽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粽子。先要準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凈葉片,并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后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團的味道,還夾雜著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日,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能夠驅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濕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于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午時,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我在說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能夠放肆地歡笑,小孩能夠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研究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端午節的習俗12
中國,一個源遠流長的國度,有著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瑰寶——它們或是以佳作傳世,或是以經典留名,或是作為風俗節慶深深扎根于每代中國人的心里。端午節正是這些風俗節慶之一。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必須把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一代代地傳下去!
我倡議:
讓我們從我做起:
多去博物館了解傳統習俗知識,再告訴別人。
利用校園網,做雙語的端午網頁。
利用軟件制作動畫,讓孩子也能接受。
學習老藝人的民俗手藝,并發揚光大。
幫助發宣傳單。
邀請孤兒,孤老共度佳節。
請我們的家庭,社區,學校眾人拾柴:
創作民俗節慶歌曲。
開設關于民俗節慶的興趣小組,并評選小能手。
印發宣傳單,來介紹民俗節慶知識。
開展多種活動,如做香袋等。
藝人可以開辦學校,教其他人。
開展主題班會,搞各式活動。
請我們的政府再接再厲:
開發粽子的新口味等,讓更多人喜歡它。
制作民俗節慶的吉祥物。
多舉辦民俗節慶的博物館,主題公園,度假村等,擴大世界知名度。
建立專門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頻道。
將民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府營造民俗節慶的過節氣氛,如龍舟大賽,做月餅,總字形狀的宣傳花車游行等。
讓我們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民俗遺產,為共筑精神家園,建設和諧社會,傳承華夏之光,啟迪現代文明添磚加瓦。
5,活動結束,總結:
中國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的范圍也相當廣闊,民俗節慶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細流。而正是這支永不枯竭的細流至今依然澆灌和滲透著。傳統并不等于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于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并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履,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擔負起這一份責任。
端午節的習俗13
1、除瘟驅邪、求吉祥: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2、求子:端午節時,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3、光宗耀祖:因為“粽”和“宗”音近,所以有“光宗耀祖”的寓意。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4、功名得中:“粽”和“中”音近,有“功名得中”之意。
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得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5、紀念屈原: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端午節吃粽子便成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6、驅趕蛟龍:蛟龍會偷祭祀的東西,而它怕艾葉和五色繩,所以便用其來包祭祀食物。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很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為什么要帶五彩線
原因一:為了辟邪去災
五色絲象征五色龍,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長壽。古代以五月為惡月,以其天氣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漢以來,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絲線系于臂,謂可保平安健康,又謂能避刀兵之災,故稱。亦稱“纏五色絲”。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原因二:意為長命
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
端午節掛艾草的寓意
1、祈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2、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3、招百福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節的習俗14
春節習俗: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凈凈地迎新春。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
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
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
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
板年畫。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
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于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
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漢代。據南梁人宗懔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
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于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發時了用火藥制成的鞭炮。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
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
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
端午節的習俗15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著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著長江行了幾拜,然后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系著繩子,拿著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著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著鼓點的加速,船只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著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只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后面的人也窮追不舍,我大喊著“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著后面的船只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只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著,“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著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只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著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粽子。
包粽子比賽開始了,看著桌子上準備好的粽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后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著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著奶奶們盆里慢慢的粽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粽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粽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習俗06-11
端午節的習俗07-16
端午節的習俗08-31
中國端午節的習俗08-07
鄂州的端午節習俗09-27
端午節的習俗與傳說02-24
端午節的習俗大全06-11
端午節的民間習俗12-31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大全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