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端午節手抄報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看到過自己喜歡的手抄報吧,手抄報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4端午節手抄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4端午節手抄報1
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風土記》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節,又名重五、重午。因“五”為陽數,又名端陽。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它是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__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的由來,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則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端午節的寓意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包括臺灣、香港,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因而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作品引以為民族的光榮。詩人節之倡設,實與整個社會有關。詩的社會固不必人人吟詩,個個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誠相見,有良好的風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五月古稱“惡月”,空氣悶熱潮濕,蛇蚊出沒頻繁,陽光熾熱,百毒齊出。古人掛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學性的.,端午節也就成了自古相傳的“衛生節”。賞不盡人間西湖景色秀,春情蕩漾在心頭”的白娘子。真有點矛盾,這正是端午文化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有著自己的歷史意義。之所以成為傳統,是因為它內在的風韻需要我們去品味,它深入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緬懷歷史祭祀先烈,讓更多的人不忘歷史長河中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也不忘我們身為新一代接班人手中的重任。讓傳統文化不失原有的風采,更加發光發亮!
“愛國”鑄就端午之魂求吉、納祥和辟邪,是端午節千百年來不變的主題和美好的愿望。然而,撫今追昔,端午節最值得紀念的,還是屈原的愛國情懷。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屈原就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化身,他對國家的忠貞、對百姓的憐憫早已伴隨著他的詩篇,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不朽。盡管普通人未必能讀懂屈原著名的《離騷》,但也絲毫不影響大家了解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家國情懷。
雖然時代在發展,但是傳統節日里的某些東西還是不變的。為了記憶深處的粽子回家過節,又何嘗不是一種傳承。讓我們既享受當下的天倫之樂,又追懷祖先的盛德、美好與憂傷。
2024端午節手抄報2
為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了解并傳承中華民風民俗所蘊含的文化精華,值此端午節到來之際,黃塘松溪小學舉行了端午節手抄報展評活動,讓學生感受粽香情濃,歡樂端午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了解傳統的文化內涵。本次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一是了解端午,通過搜集資料,知道端午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喝雄黃酒等;知道端午節有二十多種叫法,它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最廣泛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用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感召后人;二是設計端午,以班級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認真構思,精心設計,創作作品。這次展出的作品主題鮮明,圖文并茂,富有創意,展現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和風俗,體現了同學們的.真摯感情和較高的繪畫、編報能力;三是歡樂端午,在端午節這一天與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插艾葉,掛香包,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與精深,一家子團聚友愛的濃濃之情,過一個簡單祥和的端午。通過這次展評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2024端午節手抄報3
端午節作文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中秋節、春節、端午節等。現在的人沒有幾個喜歡過傳統節日,大多數的人喜歡過西方節日。民族的傳統節日幾乎都被遺忘。不說繁華的大都市,就連偏遠的山區,人們都被這“時尚”吸引著。現在,過傳統節日的人越來越少了。傳統節日的過法、方式越來越簡單化、單一化。使人有一種過傳統節日和沒過傳統節日沒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進而使人們產生不好的想法,傳統節日過不過無所謂。再加上西方節日的新穎、流行。人們漸漸把目光轉到西方節日上來。在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最被遺忘得厲害。而中秋節、春節雖然有一點影響。但是,端午節,許多的人聽到都覺得奇怪,有這樣一個節日嗎?
我記得以前,過端午節之前就開始為節日做準備了。怎么準備呢?早早的就起來,遠處都還看不清,就上山去采粽子葉,有時到了山上,已經是鬧哄哄的了。大多數人都在采粽子葉,還是濕的。
到了端午節這天,大多數都上街來玩,吃傳統食品——粽子。剛到街尾已經擠滿了人,但是,還是可以看到街的兩旁有規律的擺著鍋鍋里的粽子,許多人即使吃過了,都還要去買。有著這樣的部隊,有時想走也必須跟著走。雖然說擠得想移一下位置都不能,但是,我們都高高興興的買到我們喜歡的東西。
現在,到了端午節,還是和平常一樣。該工作的時侯照舊去工作,該玩耍的也在玩耍著,沒有一絲的改變。要不是這一天趕街,那真是無聊極了。有些識趣的人會特意在偏僻的角落里,買上幾個粽子來度過這久積淀下形成的'傳統節日的精神和對傳統節日文化意義個節日,我想他把粽子帶回家,他也不知道從何處向他的孩子介紹“它”和“為什么要吃它”。吃粽子不僅品嘗它的味道,而且應該品嘗它代表的意義。
啊,現在已經沒有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更沒有關心我們長久積淀下形成的傳統節日的精神和對傳統節日文化意義了。
端午節的詩句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2、《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節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幽幽端午情》
同學們,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產生于戰國時期,經過很多朝代,一直源遠流長,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層紗,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那神秘的面紗吧。
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感人故事吧。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因此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而被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都城,他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人民衰痛異常,就在江面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并且以蘆葉包餡料投入江中,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為紀念屈原這位英雄,將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怎能忘記吃粽子呢?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的餡料種類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棗;南方則有豆沙、水果、鮮肉、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句俗語表現了端午節熱鬧歡快的情景。當今的端午節不單是紀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現人們和諧幸福的生活。
最后祝大家節日快樂。
2024端午節手抄報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里,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著端午節的氣氛,可是一般人的家里總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里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粽子的比賽呢。說干就干,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伙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團,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著做。
粽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粽子,我就連忙沖上去:“媽媽,在今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你一個禮物!”我從身后拿出了這一個粽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著大家說:今天的粽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日。多么美好的端午節啊!
2024端午節手抄報5
“端午節”只有一個
至于這個“多出來”的農歷五月,北京民俗博物館民俗專家尚鴻介紹說,閏五月并不代表就有兩個“端午節”,因為按照民俗的相關規定,任何一個節日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固定名稱、固定習俗和固定日期,今年就涉及到固定日期的問題。“端午節”應當是陰歷第一個五月的“午日”,所以今年只有5月28日才稱得上是“端午節”。
不過尚鴻認為,由于商家促銷的考慮和北京外來人口眾多、各地習俗不同,閏五月粽子依然在貨架上銷售的現象是極有可能發生的。“端午和夏至關系密切,有的地方夏至也吃粽子。廣東一帶吃熱粽子,而北京講究‘熱包粽子趁涼吃’,所以過去叫賣吆喝的都是‘江米的、小棗的、涼涼的'大粽子’。現在生活方便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粽子。”但對于歲時感強烈的“老北京”來說,只有在“端午節”當日才會感到濃重的節日氣氛。
記者咨詢了京城幾家超市和粽子銷售網店,對方均表示,閏五月是否還會銷售粽子尚未確定,但繼續上架銷售的可能性較大。
2024端午節手抄報6
農歷5月初5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一天,人們都要包粽子、賽龍舟。
屈原,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非常愛民,深受老百姓的擁護。那個時候,秦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屈原想聯合各個國家一起對抗秦國。可是卻是遭到楚國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見秦國的軍的隊已經快要撞開楚國城門。心想:國家已經沒有希望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于是,他在農歷5月初5這一天投江自殺。
屈原死后,老百姓紛紛把用遼葉包好的粽子投向水里,怕水中的猛獸吃了屈原。為了驚動魚兒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尸體,好尋找打撈屈原的尸體,人們還制造了一種叫“龍舟”的長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賽龍舟。
一直到現在,我們依舊過著端午節。端午節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按規定放假一天。現在過端午節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賽龍舟,有條件的`可以去外地旅游,沒條件的也可以在家鄉郊游。
至今人們仍沒忘記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我們一定要繼承先輩的志愿,更好的建設我們的祖國。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手抄報10-05
端午節手抄報10-06
端午節的手抄報簡單的10-05
端午節手抄報的資料08-24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0-06
有關端午節的手抄報07-17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07-17
端午節手抄報精選資料07-17
端午節的手抄報圖片07-17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