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與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揭秘端午節“起源”:不是為悼念屈原
緣起“四時合序”
傳統文化認為,人類是大自然所化生。《易傳·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要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是“天”“地”日月的節奏,那么,也應當是“人”的節奏,是連通自然節律與人生節律的“節點”。大自然有陰陽,人也要講究陰陽的消長平衡。按“天人相應”的精神,人體也應適應大自然的節律。
中國傳統節日便在這“天人協調”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而成。
鄰近夏至,白晝在一年中達到最長。這日陽氣最旺,陽極會傷身,需要避毒。《禮記·月令》說:“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仲夏天氣日益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們需要一個全民的迎夏“衛生防疫節”——端午節。
在古代物質條件下,端午節人們會灑掃庭院、鏟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采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
富有民俗特征的還有“艾虎”和“蒲劍”。艾,入中藥可以祛寒濕,干艾搓成繩點燃可以驅蚊蠅,艾絨做成炙條可以治病。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貼在虎形彩紙上,就叫“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避邪驅瘴。蒲,即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劍,用菖蒲作劍,或插或貼于門楣。“蒲劍”可以散發芳香,清除污濁空氣,還可通竅醒腦,驅趕飛蟲。這些都是利用自然資源防疫防病。
注入屈子精魂
中華傳統節日的規律為“因天人相應而立,孕人文精神而豐”。
傳統節日節俗雖可溯源至原始社會部落某些遺風,例如,清明節前寒食是先民換季改火的遺風,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群)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然而,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環境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圖,據自己的時代意識和地域特征,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說和發展。
因地域有異,各地區“解說”往往與本地先賢掛鉤。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越王勾踐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傳統美德和高尚人格在節日習俗中得以傳揚。
經過歷代的選擇,屈原越來越突出出來,甚至被說成是端午節“起源”。縱然不是“起源”,但中國人民選擇屈原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屈原是中華民族一位偉大詩人,以自身高潔人格譜寫了偉大詩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不僅“太息”,而且“掩涕”,愛得深沉!這就是愛國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高潔的人格,不與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惡濁世風習染,堅守節操,寧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這樣的詩句千年傳頌,融入在節日的習俗中,參與鑄造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性格。
既是詩人節又是體育日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的“節魂”,因此,端午節又稱為“詩人節”。端午節前后,報刊、網絡等媒體涌現出許多好詩歌。為繼承端午節的優良傳統,發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舉辦各種層次、各種規模的“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既合傳統又合時宜。
端午之另一項重要習俗——劃龍舟,由遠古龍圖騰而來,又演繹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義,在水網區域形成盛大的娛樂競技活動。代表各鄉、村、單位的龍舟間開展競賽,成千上萬的群眾沿水吶喊助威……群眾的熱情得到極大調動,集體榮譽感得到極大激發,齊心協力、奮勇爭先、拼搏向上的昂揚精神得到彰顯。
端午節逐步成為了“龍舟節”、“民俗體育節”。
又一個端午節來臨,華夏大地艾熏又起,粽子日盛,龍舟競渡開展在全國各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須有中華文化之復興,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是生活狀態的中華文化。在歡度節日的同時,我們正感受中華文化的滋養,分享傳統習俗帶給我們的快樂。
屈原故里的端午獨特習俗
1、三過端午
屈原故里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
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2、躲端陽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躲端午”的起源在秭歸有另一個版本,原本民間女子出嫁后很難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歸鄉后,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3、“騷壇”詩會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這里起于明清時期的農民詩社——“騷壇”延續至今。“騷壇”詩社是一個民間詩歌組織,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
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樂平里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4、游江招魂
在端午節里,很多地方劃龍舟,但在劃龍舟前舉行游江和招魂儀式,卻是屈原故里所獨有。相傳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國,消息傳到屈鄉,鄉親們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演變為現在的游江招魂。
臨江祭祀屈原,龍舟是最為重要的,幾天前就將龍船打磨好,擦上油漆,到祭祀時,首先將龍頭安插到龍船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點睛。殺雞宰羊將血倒入碗中,一飲而盡,將碗重重的摔倒地上,告示,賽龍船開始。然后在鞭炮聲中龍船緩緩出水。白龍作為孝龍在前,其它龍船隨后,在哀婉的招魂曲中,開始游江招魂。儀式結束,才開始正式比賽。
5、向江中拋粽子
在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個在游江時向江中拋粽子的習俗。相傳鄉親們在打撈屈原尸體的時候,將粽子紛紛投入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免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
在秭歸,粽子則寄托了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葉子寓意屈原萬古長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純潔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剛正不阿。一顆紅棗,代表屈原愛國丹心。
6、喝雄黃酒、稻場娛樂
喝酒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的習慣,但喝雄黃酒卻是屈原故里獨有的習俗。相傳在鄉親們找尋屈原時,一位老醫師想到蛟龍水獸怕雄黃,便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蛟龍水獸傷害屈原大夫。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當地會有稻場娛樂。末端午夜,家人團聚,親友云集,同時喜慶夏收,由一家或數家牽頭,邀請全村鄉親鄰里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山民歌,吹打樂合奏,劃旱龍船,玩獅子等,往往通宵達旦。同時,末端午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
7、公祭屈原
從南北朝開始秭歸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組織端午祭祀屈原的歷史,為區別于民間祭祀而稱為“公祭”。在婉轉凄切的鼓樂簫聲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讀著歌頌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則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除此之外,端午習俗還有懸掛艾蒿、菖蒲,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飲雄黃酒,免受蟲蛇傷害;懸鐘馗像,消災避難;寫符念咒,避邪驅鬼;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保安康等等。
關于端午的習俗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賽龍舟: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
飲雄黃酒: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端午的典故
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這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會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楚王殺害,后來伍子胥奔向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五戰而入楚都城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后,他的兒子子夫差繼位,當時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來講和,夫差同意了。
伍子胥建議:應該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到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賜給伍子胥寶劍讓他自刎。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之后便自刎而死,夫差聽說伍子胥的話之后大怒,下令將伍子胥尸體裝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因此,也有人說端午是紀念曹娥的“孝節”。
端午的風俗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相傳劃龍舟是為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
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
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過端午的國家有哪些?
1、日本
日本人過端午的主要活動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并喝菖蒲酒。
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所以端午節漸漸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
為了讓男孩們茁壯、健康成長,將來事業有成,人們在家門口豎起鯉魚旗,擺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戰帽,有望子成龍的意思。
2、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都知道端午節,每當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前后,新加坡的東海岸公園會舉行精彩的龍舟邀請賽,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云集于此,一較高低。
3、韓國
韓國的端午活動豐富多彩,通常要持續20多天,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這些都是極具韓國地方特色的。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市市民祈求豐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動,也是韓國端午活動的典型代表。據韓國學者考證,江陵端午祭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4、越南
越南也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他們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端午驅蟲。父母會給孩子們準備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線編織的吉祥符,大人們會飲雄黃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黃酒驅蟲。而且,越南人認為,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屈原與端午習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2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08-03
形容端午節屈原的成語06-07
【熱門】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6
【薦】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6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通用08-29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精】06-18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薦】06-19
【推薦】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6
【熱】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