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3篇[精華]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你知道演講稿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演講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 同學們:
大家好!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 端午 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顯著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結力。
中華民族分布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于節日民俗的存在 。這些節日已經成為全社會 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著共同的 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 "‘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 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2004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興許有 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 別國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 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 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 在 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 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怖,形成了 我國傳統節日最鮮亮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 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 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 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 特有 的魅力。
我們肩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 能無動于衷;復興 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興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 中國傳統思想 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在 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 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 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 熟悉又如何了 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干買到,他們不 但繼承了 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 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 中,形成了 獨特的生命力――在 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 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 很長一段時間里, 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簡單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定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 句話說的好:惟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 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 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 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 光是傳統節日,整個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盛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 中國在 內的發展 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 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新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 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 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 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 要冷落了 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 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 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 我們的手 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 中華文化。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2
親愛的教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馬上到來,作為xx小學的一員,今日我在這里和大家共享自己的心情,端午應當算的上是最美妙的節日之一了,對我來說,能吃到美味的粽子的端午節無疑能給自己帶來好心情,信任同學們也喜愛粽子吧,那么大家對端午的文化又有著怎樣的了解呢?其實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只要能在端午這天過得快樂,那便是有意義的。
大家應當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實際上在屈原之前便已經存在端午節了,只是沒有像今日這般普及,也沒有龍舟與粽子。記得去年的端午節,我嘗試了自己包粽子,其實以前我是不會這樣技能的,但是我的奶奶認為包粽子也是一項傳統的手藝,由于現在的年輕人根本都不怎么學習,明明老一輩人都會包粽子,可是父母這一輩的人都不情愿主動去學,認為自己在外面買粽子吃比自己動手做要便利得多,味道也好一些,但是這樣的'話就沒什么意義了,究竟自己做的才是最好的,現在不是都流行“隔代親”的說法嗎?我與爺爺奶奶的關系是特別好的,因此在去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
其實歷年的端午節我都有一個比擬圓滿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親身體驗過劃龍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因此我規劃在今年的端午假期去劃船,這應當算是一種另類的劃龍舟方式吧,不過我覺得端午節的活動,重在參加,只要能夠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那么我就沒有白白度過端午節。其實說到端午節,有種東西我始終沒有辨別清晰,那邊是艾葉,和另外一種植物很像,我以前始終以為兩者是同一種植物,結果最近在網上查詢的時候發覺完全不是這樣,不過我還是很喜愛艾葉水散發的那種芳香的。
我已經為自己的端午假期規劃好行程了,不知道大家是如何預備的呢?其實我覺得我們可以自發組織一個活動,晚上一起聚個餐,也算是活潑一下氣氛吧,究竟每年的端午節讓我感到比擬圓滿的便是參加的人太少,數來數去只有家中的幾個人,假如爺爺奶奶不在家的話可能就需要到外面買粽子吃了。
今年的端午節我會去自己包粽子,然后給父母一個驚喜,說起來他們還不知道我會包粽子呢,我可以在他們面前好好炫耀一番,然后再共同度過這個端午佳節,果真我還是最喜愛端午節。
感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演講稿】相關文章: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介紹端午節的演講稿11-25
端午節06-13
端午節演講稿07-23
端午節的演講稿03-04
端午節演講稿07-29
歡度端午節的演講稿12-26
有關端午節的演講稿02-22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02-04
關于端午節的演講稿11-02
端午節演講稿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