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端午節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心得體會1
端午節就要到了,又是艾葉飄香時。端午,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2300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節日,綿延著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仿佛一架古色古香的古箏,彈撥撫滑間流淌著一曲悠長的韻律。此時此刻舉辦楚風廟會開街儀式,是文化,是精神,是紀念,是傳承,也是拉動消費的契機。
端午,是一支古老激昂的'歌,是一首熱情奔放的詩。這次楚風廟會內容豐富,以端午民俗一條街、國潮美食、文創集市、焰火晚會、楚風民俗巡游、民俗表演、沉浸式劇本互動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端午體驗。街頭聞到了久違的煙火味,琳瑯滿目的商品填滿街市,吸人眼球,吃喝玩樂“廟”不可言。
端午,不僅需要粽子,更需要精神充盈。開街儀式上,火鳳凰展翼而來,帶著盛焰點亮夜空,河泊潭屈子紀念園楚風廟會盛大開啟。開場舞蹈《盛世楚韻》帶觀眾穿梭時空。集體雜技表演展現了歷史悠久的傳統雜技。充滿書香氣息的古典舞《書簡舞》,婀娜搖曳的舞姿盡顯東方典雅美。歌舞表演《橘頌》中,選取古楚音音韻,曲調古樸幽雅、委婉深情。開街儀式之后,廟會三個小舞臺也陸續上演精彩節目。
楚風廟會盛大開啟,又讓我們追尋到一個不朽的詩魂,一條奔騰不息的汨江,詩魂和汨江緊緊連在一起,對華夏乃至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端午節心得體會2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快到了,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知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據,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特殊哀思。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期望魚兒不要損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由于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人劃船追趕挽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頭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情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進行龍舟競賽。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端午節心得體會3
每一條彩繩背后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題記
前兩天大連始終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天終于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日,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著頭,漫不經心的走著,突然看到地上躺著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推斷,這里前一陣子應當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后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響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著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行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學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的自己那么無邪,那時的日子那么暖和。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可以清晰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悄悄的聽著奶奶稍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一般的彩繩,擰在一起,編成好看的結。然后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仔細而當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
清晰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么暖和,卻那么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為什么不好好愛護自己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答復。現在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受很多風雨坎坷的見證。
系好后,奶奶總是會打量一番,好像在觀賞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如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里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清澈的眸子中,匯成商學院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照舊非常真實。仿佛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溫柔目光。
只是后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么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為我系彩繩了。
被忽視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端午節心得體會4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追溯端午節的歷史文化,這個節日除了“粽香”,還有“詩和遠方”。與端午有關的詩詞早就俯拾皆是。“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的`一曲《浣溪沙·端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古時女性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這樣的詩句還有許多,表達了端午的人文溫度,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午節是呵護生命健康的節日。端午節,一度被稱為“衛生節”。為了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我們的先人過端午節形成了一系列保健民俗,如采百草為藥、取午時水、喝端午茶、點朱砂雄黃,門口掛艾蒿、菖蒲或用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藥草的香包等。先人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對衛生環境的重視,體現了端午的健康文化,我們應積極倡導,融入現代生活。
端午節心得體會5
20xx年端午節到了,又是龍舟飛渡的時候,虎一小學生已經將傳統節日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一項喜愛的活動,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喜愛傳統節日,進而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我校開展了形式多樣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的手抄報評比活動。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次手抄報的題目:
1、屈原的故事。
2、端午節賽龍舟。
3、記憶中的端午節。
4、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5、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在此次作品評比中學生的作品各有特色,并為優秀作品進行展演。此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個人傳統文化素質。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愛國情感,提高文明素質,做名副其實的文明城市文明人。
在本次活動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對全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走進偉人、了解歷史、感受偉人的愛國情懷,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端午節心得體會6
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熱情,就要真正讀懂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讀懂端午節里所蘊含的偉大的'愛國精神。
艾葉黃,粽子香,屈子精神永傳揚。家國情懷薪火相傳,我們的端午節韻味就會越來越厚重,越來越久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呼喚我們將愛國熱情匯聚成時代洪流、轉化為務實行動。我們要把端午節這一精神文化坐標,作為愛國教育契機,傳承端午文化,弘揚愛國精神,像屈原那樣,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努力成為走在新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端午節心得體會7
為了更好地做好20xx年五端午節假期的安全教育,普及同學的安全學問和提高同學的安全意識和防范力量,確保師生能過一個安全、健康、開心的端午節假期。20xx年6月日下午接源學校開展“端午節假期安全教育主題班會”活動。
活動由各班班主任主持,主要包括:
一、過平安健康的端午節,師生須留意防溺水、交通安全、用電安全等,其次,同學在沒有經過家長的.同意,不得在外留宿;
二、過文明充實的端午節,不進營業性網吧、嬉戲廳、KTV等消遣場所,遠離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
三、學會科學合理支配假期的休息與學習時間。
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原則上不能離開中山,更不要到中高風險地區。堅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1米社交距離、個人衛生),牢記防護“四還要”(口罩還要帶、社交距離還要留、雙手還要常常洗、窗戶還要通風)。
為了加大安全教育宣揚力度,學校通過校內廣播等途徑樂觀宣揚,印發《致同學家長的一封信》,提示廣闊家長引導孩子留意防火、防盜、防詐騙、防溺水、防疫防人身侵害、防交通事故。
通過此次假期前安全教育活動,接源學校全體師生緊繃節日安全這根弦不放松,安全無小事,防患于未然,確保全校師生能平平安安地度過一個安全幸福的端午節假期。
端午節心得體會8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春節演繹了舉國同慶的歡樂祥和,元宵節承載了新年新希望,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情感體驗,中秋節則見證了“天涯共此時”的濃郁親情……這些節日之所以延續千年傳承下來,就在于她們所具有的濃郁民族情感和深厚寓意。
不可否認,由于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的節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以端午節為例,很多人對端午節的意義知之甚少,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孩子們不識菖蒲、艾條模樣,沒有條件參加賽龍舟,也就難怪他們把“端午節”視為“粽子節”“吃貨節”了。
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弘揚傳統節慶文化,讓人們懂得怎么過節,也發自內心地喜歡過節,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有所作為,積極支持和鼓勵民間以多種方式營造濃郁的節日氣氛,讓人們在休閑娛樂中感受文化韻味。比如,可以多舉辦一些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體驗和感受傳統節日文化。此外,節日文化的傳承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比如,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開發一些物美價廉的節慶文化產品,利用新媒體多創作一些易于傳誦的節慶宣傳品。
尤為重要的是,文化和教育部門亟須有意識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將民俗文化內容寫進課本,融入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增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體驗和理解,使青少年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
端午節心得體會9
端午,歷來都映照出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祈愿。由古溯今,中華文明之所以從未中斷,靠的正是著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萬眾一心、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性格特征,才成就了我們不懼艱險、不畏風雨、勇于斗爭的英雄氣概,從而實現了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精神祈愿和執著追求。
進入新時代,大力弘揚端午文化,就是要催生奮斗志,過出“奮斗味”。我們要在這個節日里讓奮斗的人文精神不斷升華,努力激發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信念與夢想的追求,在追思民族先賢中匯聚起源源不斷的奮斗力量。我們要主動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努力以“小我”之力量,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去。唯有踏踏實實干好工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才能激蕩起震撼人心的`復興氣象,才能為國家前行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書寫更精彩的未來。
端午節心得體會10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劃龍船呢?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端午考》和《端午的》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端午節心得體會11
每逢過節,領悟節日真諦是關鍵。從歷史來看,端午文化飽含著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從屈原心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國情懷,再到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千百年來,家國味是中國人心中最濃烈的情結,也是端午節最本質的底蘊之一。我們要以端午為契機,守住家國魂,沉淀家國情,增進鄰里鄉情、團結互助的`新時代文明風尚,讓家國情懷成為潛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意蘊,增強“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由此而言,家國情懷就是端午節的“最美底色”。
端午節心得體會12
“端午臨仲夏,時清日復長。”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端”是“開端”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端午節還和孝順的曹娥有關呢。因為曹娥的父親被江水淹死了,她到處找也找不到父親的尸體,所以自己在五月初五跳江了,后來曹娥抱著父親的尸體浮了上來。人們為了紀念曹娥這種孝順父母的精神而設置了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可有趣了,有賽龍舟、掛艾草、畫額、避五毒、包粽子等等。“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端午節的早上,就給我系上了五彩線。五彩線很漂亮,這個禮物是我最喜歡的,我心里特別開心。這五彩線可不能隨便丟棄,要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場雨時摘下來扔進小河中,寓意是將身體中的疾病隨水沖走。這五彩線中也寄托著媽媽對我的濃濃愛意啊!
媽媽給我系五彩線后就要包粽子了。媽媽先把糯米泡好再把粽葉洗干凈。她拿起一片大的和一片小的粽葉來包。先包棗粽然后包肉粽。我媽媽包的`粽子最好吃了。
還有一個習俗,我非常感興趣——避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那么我們為什么要避五毒呢?老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我們要驅趕這些害蟲。我們要在此日午前,在屋角及陰暗處撒石灰或是噴雄黃酒來滅五毒、驅晦氣。同時也可以將室內室外打掃干凈。原來端午節也是要告訴人們要講究衛生啊。
今天,我帶著媽媽給我系的五彩線,吃著香甜的粽子,過著這美好的傳統節日,真是很開心。我還想過一次這樣的節日。
良辰當五日。”我默默的低聲念著,心中浮現起一雙手……
記憶中的端午是有著艾草葉淡淡的苦澀香氣的。
那一扇銹跡斑斑的鐵門旁掛著一束因缺水而微微卷起葉邊的灰綠色草葉,那時我會伸手輕輕叩擊獅子頭型的銅制門環,然后心情明媚的聽著金屬碰撞時發出的叮叮當當清脆聲響。不過一會兒,姥姥就會笑盈盈的打開鐵門將我迎進屋內,屋內飄散著艾葉的味道。我會使勁蹬掉腳上的鞋子爬上鋪著涼席的沙發,雙手撐起頭盯著姥姥坐下淘米,稍稍泛黃的細長粒糯米從遍布褶皺的手中被撈起,又被放回水中飄散,再次被撈起時濺出一串銀色的水花,它們滴落在水面撞擊出水波漣漪,一會兒時間就已經洗好。這時姥姥將所有的糯米撈出,把已經渾濁了的淘米水倒掉。我很欣喜地發現姥姥已經拿來了暗綠色的粽葉和紅的發亮的大棗,兩者相輔相成,這就意味著演出將要開始了。
絕美的,偉大的手工藝術的演出。表演者是一雙蒼老的手,而唯一的觀眾是一雙年少的眼睛。
陽光斜斜的從窗角的蜘蛛網穿過又灑在身上,激起一些灰塵芥蒂在空中肆意的旋轉著,飛舞著,飄蕩著。我任由陽光親吻臉頰,眼睛專注地注視著姥姥蒼老但靈活的手。那雙布滿褶皺的手將粽葉折好,放入早就準備好的糯米和紅棗,又用細線將粽葉綁成漂亮的塔形。我癡癡地看著漂亮的粽子包好被放在旁邊的蒸鍋上。我跳下沙發跑到姥姥的旁邊,蹲下,更近距離的觀摩這項偉大的藝術,這項古老的、絕妙的藝術。
姥姥伸手輕輕溫柔地撫摸了我的頭,然后從棗盆中拿出兩顆色澤鮮亮發紅的大棗放到我手里——這是她所能給觀眾的最佳獎賞。我接過兩顆棗,小口咬了起來,目光仍然追逐著姥姥的手。一個下午的時間過去了,碧綠的粽子就盛滿了兩個蒸鍋。我看著這些小巧的藝術品,臉上不由得綻開了笑容,由心底期待起明天的品嘗。那將是這場演出的盛大收尾……
端午節心得體會13
這次舉辦的端午節活動,也是讓我感覺到做好一個活動并不是那么的容易,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以前在學校雖然我也是策劃過一些活動,但是來到社會,再來做又是會和在學校是有挺多不同的,考慮的方面和角度也是不一樣一些,不過這次公司的端午節活動,也是做得還順利,而且也是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同事們也是予以了贊揚,對于這次的活動,個人也是有一些體會。
活動的策劃,不但是要考慮到同事們玩的開心,有意義,同時也是要照顧到領導,并且這次的活動,主要目的也是讓大家得到工作上的一個放松,更好的融入到公司的一個氛圍里面來,認同公司的文化,所以在準備的時候,我也是和同事還有領導去溝通,做出了幾個方案來,我清楚,一個人的想法是不夠的,只有多去收集一些意見,大家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才能更好的讓活動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也是能做得更出色,經過考慮,最后確定了方案,然后再實施之中,我也是感受到壓力其實也是挺大的,同事們既要工作,也是要參與到活動之中來,也是會占用到大家的時間,而這也是需要我去做好一些溝通,予以鼓勵和支持,最終活動能順利的做好,其實也是和大家都愿意幫忙,而且整個公司的氛圍其實都是不錯的,所以才最終有一個好的結果。
控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活動之中,有時候大家玩的開心了,可能也是會改變活動的一個走向,而作為策劃者,而且是主持的一員,我也是清楚,必要的'時候也是要出面控場,頂住壓力,把活動引導到預定的計劃之中去,當然有些的確是會比計劃做的更好的地方,也是會順勢去改變,我也是感受到,人事的工作并不容易做,一個簡單的策劃和主持活動,也是讓我忙的頭大,但是這次也是鍛煉到了我,以后的活動,或者一些方案的策劃我也是有了更多的經驗,并且能更加從容的來做好活動了,這次同事們也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然也是收到了一些批評,我也是虛心的去接受。
在以后去進行的活動之中,我也是要繼續的發揚這次做的好的地方,提升活動的一個質量,來讓同事們更好的融入其中,大家積極的參與,不但是能融洽氛圍,而且對于公司的團結也是很有幫助的,我也是要繼續做得更好才行。
端午節心得體會14
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描繪著一種文化價值取向。
自古以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蘭湯洗浴”“掛系艾蒿、菖蒲”“飲藥酒”“吃粽子”“賽龍舟”等,加之影響很大的紀念屈原的民間傳說,都為端午節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2009年,端午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龍舟競賽已經在世界多國落地生根……回眸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我們不難體會,端午節除了粽香,還有“詩與遠方”。進入新時代,我們不僅要傳承傳統文化,更要與時俱進創新延續傳統文化。特別是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要結合時代特點和民眾喜好,注重內容和形式創新“留住根、把住魂”,同時又要弘揚防疾除疫、講求衛生的端午習俗,助力常態化防疫貢獻力量。
端午節心得體會15
端午節無疑就是這樣的精神文化坐標。為民眾所熟知的端午節應季食品粽子,以及彰顯體育精神和文化符號的龍舟競賽,固然是端午節作為精神文化符號的不可或缺的外在物質形式,但我們只有將這種外在物質形式與其內在精神文化內核相融合,才能從更宏闊層面上統觀作為傳統節日文化的端午節之全貌。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龍舟與粽子也是我們表達對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猶未悔”之愛國操守的.樸素情感寄托。屈原所在的社會環境,他對故土故國的深厚感情,對自己愛國為民政治主張無法得到重視的精神熬煎,他的遭受謠諑饞嫉以及被放逐,乃至最后自沉汨羅江,顯然充滿著傳統士人在逼仄環境中的苦痛熬煎。傳統士人出于悲天憫人的愛國主義情懷,雖然與其所在時代的褊狹逼仄發生苦痛沖突,但這種選賢任能、修明法度政治主張所蘊藏的愛國情懷,以及“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背后的民本思想,即便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洗禮,仍然散發著耀眼光芒。
【端午節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端午節心得體會12-15
端午節的心得體會11-24
小學端午節心得體會03-01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體會05-10
關于端午節心得體會10-26
【薦】端午節心得體會09-06
端午節個人心得體會08-03
端午節的心得體會通用03-07
端午節心得體會14篇02-09
端午節個人心得體會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