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風俗作文(通用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呢?這里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一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大人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非常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鐘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鐘馗,醒后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丑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之后每一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每當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掛艾草,吃粽子。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黎明猶如一只巨大的手,徐徐拉開了夜幕,又一個絢麗的早晨,帶著清新降臨人間。我和媽媽早早地起了床,拿出昨天買的艾草,準備將它掛在門前。只見媽媽拿來一筒透明膠,把艾草纏繞在門前的把手上。我見了十分好奇,就迫不及待地問媽媽:“為什么要在門前掛艾草”媽媽聽了后,便和藹可親地對我進行了一番講解,說是:“在門前掛艾草是為了驅邪,能讓平安永遠在我家。”我聽了,感到很意外,每想到一株小小的艾草,竟然有這么大的作用。
端午節不僅要在門前掛艾草,還要在屋里的各個角落噴雄酒。這是為了讓家里的蟲子少一點兒。媽媽喝了一口酒,便立馬滿臉通紅,如同秋天里田野上的紅高粱一般。我見媽媽這般摸樣,忍不住捧腹大笑起來。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吃粽子。當然,在這之前,肯定是要先包粽子的嘍!只見媽媽取來三片芭蕉葉,用靈巧的雙手在里面放上了糯米和各種不同的餡,如肉餡、棗、紅豆……最后用雙手嫻熟地包成一個圓錐體,用線加以固定,多繞幾圈,以免散掉。瞧!包好的粽子多像一個個調皮的胖娃娃呀!看得我心里直癢癢,手也控制不住地拿起幾片葉子,憑著記憶也開始胡亂地包了起來。不料卻弄巧成拙,把好好的一個粽子弄得是一塌糊涂,慘不忍睹。最后只好尷尬地洗了手,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媽媽包粽子。
終于,在經過漫長的`一個小時之后,粽子全部包好,通通被放進了高
壓鍋里,蒸了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粽子也差不多可以出鍋了,但必須再放上個兩三個小時,使其入味。望著眼前這盤色香味俱全、香氣四溢的粽子,我的嘴開始止不住地流起了口水,雙眼始終盯著眼前的這盤美味的佳肴。
端午節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的習俗。這種習俗,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發展的,并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3
“五月五,是端午”。在我的記憶里,端午節,是從婆婆端出那盤香氣撲鼻的粽子開始的。
端午節的準備,往往從一個星期以前就開始了:婆婆每次出門買菜,都不忘看看哪里有好的粽葉、糯米以及紅豆、肉之類,提前挑選到最滿意的.食材,做好充足的準備。端午節的前一天,還要淘糯米、泡糯米、腌肉、靜置,一應準備,半點馬虎不得。
去年端午那天,正好周末,在家里閑得無聊的我突然有了一個絕妙的想法——去婆婆家學包粽子。
“你要學?怕是要把粽子做成了糯米稀飯了喲!”婆婆聽說我要來學包粽子,立馬開始打趣我。
“怎么會呢?不有婆婆你在旁邊指導嘛。”
“那行,婆婆教你包。”婆婆笑著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就開始手把手地教我包起了粽子。
“其實這個包粽子啊,說簡單也很簡單: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往里面加上七分滿的糯米…”婆婆邊說邊做,把粽葉想裹紙筒那樣卷成了漏斗,裝上了米,再把粽葉折下來,纏上線。這兩步切記要捏緊了,不然會散架…,一個小角就出來了。把粽葉沿線折下來,另外三個角也出來了。最后纏上線,粽子完成。
看著婆婆三下兩下就包好了一個粽子,我也迫不及待地上手操練了:“這個好簡單哦,我學會了!你看……”說著就照著婆婆的樣子把粽葉卷成漏斗狀,往里面裝上了米。正當我準備開始下一步的時候婆婆把我叫住了:“哎哎,莫忙,你看你的粽子下面有洞的嘛。”
“哦?好像是這樣,那婆婆你說啷個辦嘛。”
婆婆看了看我包的粽子,悄悄地給我說了一個小訣竅:先把粽葉往里折了一點,再卷成漏斗的形狀,。照著婆婆給的小竅門,我把粽子拆散了重來:嘿,還真沒有洞洞了!我怎么沒想到呢?
繼續往下:壓粽葉,纏線……雖然順利包好了,但這包的是個什么玩意兒啊?不規則的奇形怪狀,甚至粽葉都破了。算了,再來!我就不信我包不出來。
反反復復,嘀嘀咕咕,吵吵鬧鬧,好不容易花了小半個小時,才包好了我第一個勉強像樣的粽子,我不禁深深地感嘆起這小粽子的制作艱難:古人是把祭祀看得有多重要?這祭品的置辦這么費工夫!反正我是沒這個技術了,那就負責吃好了。
粽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了我的手拿了一個剛出鍋的粽子,品嘗到第一口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端午,又稱為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等。但是,要說大家最熟悉的,還是端午節這個名字呢!有的人甚至聽都沒聽說過這些別稱。
要說能代表端午節的,當然無過于吃粽子了。端午節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買,在端午節,幾乎沒人不吃粽子。當然了,作為吃貨,我怎能不吃呢每到端午節,我們家還舉行吃粽子比賽!買上兩袋粽子,下令開吃,我們就一起狼吞虎咽,但是最后獲勝的往往不是我。我還聽過一個關于粽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國利民的建議,但是那昏庸的皇帝并沒有采納,他很憤,就投河自盡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里。為了能給屈原貢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粽子一一扔進水池里。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里有魚,那些粽子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家伙,魚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凈的'草葉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后,人們將包好的粽子扔進水池,魚一看到糯米粽子,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它叫成“粽子”了。
再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人們因為舍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著小船,來打撈屈原。他們爭先恐后,但是當追到洞庭湖時,卻不見了蹤影。此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舉行劃龍舟慶祝。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這個風俗,吳國、越國等等都最先采納。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也曾經主持過友誼賽呢!一直到現在,臺灣也仍舊在保持著每年五月初五賽龍舟的端午節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有掛艾葉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門前都會有許多艾葉放在門口,有些心靈手巧的人,還會做荷包哩!將一塊布剪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在里面塞滿艾葉,小朋友們最喜歡佩戴了!據說,佩戴荷包還可以僻邪驅瘴呢!。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里,還有驅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端午節的習俗可真多呀!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5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民族節日,在端午節中我們要干兩件事:一是要在端午節包粽子吃;二是要給我們系上五彩繩。你們知道嗎?因為古人說:“如果端午節這天給小孩子們手腕上系上五彩繩,這樣小朋友就不會被蟲子咬了。”現在讓我來給你們講講怎樣做粽子吧!
首先做好準備工作1、我先幫媽媽買30顆大棗,你知道為什么要買30顆大棗嗎?因為我們要做30個粽子。再將洗好的粽子葉拿出來,粽子葉是用蘆葦做的,因為它非常結實。媽媽又讓我拿出一個大盆出來,我問媽媽用盆做什么呀?媽媽說:包好的粽子放在盆里呀!媽媽將提前泡好的米又用清水洗了兩遍,放在那里,這樣一切準備工作結束。
然后是包粽子了,我先幫媽媽把粽子葉屢平直,四個有層次的疊起來,只見媽媽雙手捧起疊好的葉子把它們打個筒,然后將糯米放進筒里,再把一顆大棗放上,最后把葉子一折,再扭一下之后用繩將它緾上,這樣一個三角棕就包完了。看看媽媽重復著,二個、三個。就包完了,放入鍋內開始煮,我已經等不及了,終于聞到了香味,我感謝媽媽做這么好吃的粽子給我!大家端午結也是這樣包粽子的嗎?
端午節風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可真不容易啊!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6
端午節到了。爸爸出差還沒有回來。媽媽說:“咱去姥姥家吧,姥姥家人多而且很熱鬧。”我聽了以后就別提多開心了,太好了!去姥姥家嘍!
到了姥姥家門口,抬頭就看見門上插了一株草,葉子的形狀有點像菊花葉,顏色發白。我很好奇,湊上去聞一聞,嗯!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我說:“姥姥,你們家門上插的是什么草呀”姥姥說:“這個呀,是艾草,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上插上艾葉還有大蒜什么的,象征著驅蚊驅蟲的。”
一進門滿屋彌漫著清香的粽子味道。我跑到廚房一看,啊!一大鍋煮好的粽子,靜靜的躺在那里,好像就等我品嘗呢!
我看這一鍋粽子有點與眾不同,便問:“姥姥,你家的粽子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樣啊”
姥姥說:“當然了,這是你舅媽自己包的,超市里買的可無法相比!你舅媽昨天包的一下午,我又煮了半晚上,熟了以后就悶在鍋里,現在溫溫得吃正好呢!就等妮妮寶貝兒來吃呢!”說著,姥姥從鍋里拿了一個剝開遞給我,粽子很軟,糯米、蜜棗、花生融為一體,白白的糯米已被蜜棗染成了糖色。我迫不及待的就是一大口。蜜棗的甜,花生的香,糯米的粘軟,在我的嘴里直打架,仿佛是在說:“是我的味道好,是我的味道好。”
我滿嘴粽子含混不清的問:“姥姥,為什么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呀”
姥爺趕緊說:“過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因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感到絕望,最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了汨羅江。人們熱愛這位詩人,怕河里的魚蝦吃屈原的遺體,就煮米飯撒在江水里,趕快劃著舟打撈屈原的遺體。因此,后人為了紀念屈原,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吃粽子,劃龍舟。所以就有了端午節。”原來如此。
我在姥姥家玩得好開心呀!和侯騰哥哥打羽毛球,和舅媽斗嘴,在姥姥床上撒嬌,聽姥爺講故事。不知不覺已經晚上9點半了,我和媽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姥姥的家。臨上車的時候,姥姥還從窗戶里探出身子說:“到家給我來個電話啊!”
回家的路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在面前閃耀。透過車窗我看到街道兩旁,到處是人流涌動,賣小吃的,賣瓜果的,真熱鬧!我在想,今天過得真開心,同時也讓我懂得了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插艾葉,賽龍舟,包粽子,真有趣!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7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桌上擺的、街上賣的、人們談的,幾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節的象征。
端午節吃粽子,是有來由的,有這樣一個典故——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里的魚吃掉屈原的尸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歷上屬“端午”之日,為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粽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粽葉,將其刮毛、洗凈,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粽餡,主要是以米為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著粽葉,將粽葉按45度角對折成漏斗狀,右手舀粽餡導入粽葉卷成的漏斗里,再將粽葉卷起來包裹住粽餡,完全密封并裹緊,然后用繩子捆緊,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讓人難熬的`,粽子在蒸的時候最香,粽葉的清新味、粽餡的米香豆香環繞著肉香,直鉆你心里去,讓人心癢癢的,光是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粽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看。只聽一聲巨響,一條條龍舟箭似的飛射出去,一個個粽子皮齊刷刷地被剝開,選手全神貫注地盯著前方飛快劃船,臺下觀眾聚精會神地看著比賽——1號舟往前沖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號選手超越了對手,大人們松了口氣也停下來吃粽子,接著觀察落后的3號舟,小朋友乘機也吃一塊……舟沖,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個粽子,就在這驚心動魄的不經意間吃了個精光。
端午節,真有趣。充滿了民族特色,彌漫著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8
屈原的故鄉在哪里當然是我的故鄉——湖北,也就是戰國時期的楚國。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湖北武漢人特別重視的節日——端午節。為什么武漢人這么看重這個節日愛國詩人屈原在家鄉聽到秦軍進兵楚國的消息,悲憤交加,投江自盡,為國捐軀。這一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楚國人民永遠記得他。每年的這一天,他們都會把粽子扔到汨羅江里喂魚。他們不希望屈原的身體受到任何傷害。因此,有一個定制粽子。
買些鮮竹葉,糯米,加些紅豆沙,大棗,燒雞,蛋黃,綠豆等。,你就可以開始做了。通常全家人都會像過年一樣圍坐在一起打包。先把竹葉包成三角形,有點像漏斗,再往漏斗里放一把糯米,然后塞一個紅色的蜜棗。最后用藤條把三角形牢牢繞幾圈,就完事了。別看這個粽子。步驟不多。真的很難做到。新手扎不牢,不然“漏斗”會漏米,要下大力氣讓包裝好看。把包好的粽子小心翼翼地放進鍋里,很快你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竹葉拌米飯的香味,彌漫整個廚房。奶奶召集大家圍坐在餐桌旁,然后解開粽子的藤條,剝下葉子,閃閃發光的“紅白寶石”在燈光下晶瑩剔透。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大口,滿滿的甜香。我自己做的,但是味道不一樣。感覺比我外面賣的香。
“來吧!加油!”“嘿喲!哎!”這不是龍舟賽嗎每年武漢的端午節,社團都會組織一些壯漢來比賽劃龍舟。就我記憶所及,黎明時分石橋人頭攢動,鄰居們早早等著給賽龍舟隊員加油,哪怕站上幾個小時,也從來不會太累。看,龍舟正經過。第一艘龍舟飛快地劃向我們,都是皮膚黝黑的大個子,動作整齊劃一。平靜的水面瞬間被他們的槳濺到,每個隊員都大汗淋漓,和身上的河水混在一起,分不清是水還是汗。我對他們的劃船技術感到驚訝,沒有時間歡呼。龍舟瞬間經過石橋,向遠處跑去......
當然,武漢端午節的習俗可以不止于此:有的人會把大蒜和雞蛋一起煮,當早餐吃;有的人會給孩子一個香囊,據說有辟邪的意思;有些人掛錢包,系吉祥的五色絲線......這樣的習俗數不勝數。
粽子葉的.香味飄蕩在我的鼻子里,賽龍舟的叫聲縈繞在我的耳邊,五彩的絲線點綴著我多彩的生活。武漢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會代代相傳。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9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一個熱鬧的節日,也是一個家人團聚的節日。在這一天里,人們都要包粽子、掛艾草、扎香囊、煮雞蛋,還要綁五彩繩,通過這些傳統習俗來避災祈福、慶祝節日,同時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統風俗項目多種多樣,但我最喜歡的要數包粽子了,因為這是一種特定節日才能品嘗到的甜美食品。
端午節當天,奶奶都會來到我們家里,親手為我們包粽子,這可是奶奶的拿手絕活,只見奶奶習慣的坐在板凳上,拿起一片早已浸泡好的粽子葉,雙手一交叉就將粽葉兜成一個圓錐形的小兜兜,先放一些已經浸泡的十分飽滿、白滑的江米墊底,然后放入花生仁、大棗,再用江米將其覆蓋,直到裝滿粽葉的小兜,手法絕妙的奶奶一下就把它裹成了一個“立體三角形”,再迅速用馬蓮繩將這個“立體三角形”捆綁個結實,就這樣一個小粽子就包好了。
看著奶奶微笑的臉龐和嫻熟的動作,我也迫不及待地想一試身手。于是,在奶奶的指導下,我拿起一片粽子葉,有模有樣學著奶奶的.動作包了起來,兜小兜、放江米、埋大棗、扎馬蓮一板一眼,可結果還是不太理想,那粽子被我包的七扭八歪,完全看不出是“立體三角形”但那畢竟是我的親手杰作,心里還是很高興的。
奶奶身手利落已經包好了全部的粽子,把它們放在一個大鍋里蒸了起來。粽子需要好長時間才能蒸好,所以閑不下來的我就去幫爸爸掛艾草,爸爸個子高,負責把一束艾草懸掛到家門的上角,而我負責給爸爸遞送著工具,在我們的通力配合下,艾草很快就掛好了,看著綠綠的艾葉,希望我的家人們都能夠健健康康。
“粽子出鍋啦!”一直在忙碌的奶奶喊道,還在門外的我早已經聞到了粽子飄出來的香味,口中也早已生津,不住的咽著口水。熱氣騰騰的粽子被擺放在媽媽已經準備好的一桌飯菜中央,勞苦功高的奶奶被請入上座。對了,好像還缺少了點什么,賽龍舟啊!打開電視,精彩激烈龍舟比賽正如火如荼,吃著香甜的粽子,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幸福。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傳統節日,它給了我們帶來許多快樂和溫暖親情,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最具特色的要數端午節。濃濃的粽香,歡樂的加油聲從龍舟上飄來。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最令人興奮的是包粽子。記得有一年端午節,我們全家都來包粽子,可熱鬧了!第一個出場的,便是我們家的主力骨——媽媽。只見她手拿三片粽葉,把它轉成一個圓錐形,再拿一個勺子添上生米,嘿!還別說,可真有種端午節的氣氛呢!媽媽熟練地把粽葉多余的部分折起來,再纏上粽線,瞧!一個小小的“特種兵”,多么可愛!我們也迫不及待的模仿著媽媽的樣子,包了幾個粽子。當媽媽看到我們給她包的“驚喜”時,簡直笑到直捂著肚子,可不是嘛!這哪里是粽子啊!有的像個方盒子,有的像個“金字塔”,有的像小雞蛋,最好笑的是弟弟包了一個“粽子”,足足用了六片粽葉呢!里面只有一小勺米,外面包滿了粽葉,并用線密密麻麻的纏滿了,雖然看起來不大不小,剛剛好,可里面卻只有一小口粽子,真是名副其實的“外強中干”呀!
當媽媽在蒸粽子時,我和弟弟等著吃粽子,而爸爸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粽子的來歷。原來在戰國時期,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是楚王的重臣。當時楚國和秦國的.關系并不和諧,不久,秦國攻占了楚國的一座城池,又派使臣去楚王議和,屈原看出了秦王的陰謀,告訴楚王真相,但楚王非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郢都。后來楚王因為不聽,卻死在了秦國。屈原知道楚國將要滅亡時,萬念俱灰,跳入了汨羅江。人們知道后,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還有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使屈原的尸體免遭動物的傷害。從此,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便稱之為“端午節”。其實,端午節就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我們剛聽完這個故事,忽聽外面不停的“加油”聲,原來是龍門村,魏高村在舉行端午節劃龍舟比賽。只見龍舟上坐滿了人,大家頭戴官帽,身穿運動裝,手持木漿,興奮無比。只聽一陣鼓鳴,幾條龍舟齊頭并進,加油聲此起彼伏,個個眼睛瞪得溜圓,鼓起腮幫,使勁地劃。村民端著早已準備好的粽子,迎接勝利的一方。其實,賽龍舟也是一種紀念屈原的方式。
家鄉的端午節多么有趣啊!歡迎你們來我的家鄉——武穴嘗嘗這美味的粽子,觀賞賽龍舟吧!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1
一年有365天,當然各種各樣的節日也不會少,有春節、有中秋節、有端午節……這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也是大家十分喜歡的,但我最喜歡的節日還是端午節。
據我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大臣屈原給自己越來越衰敗的祖國,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但都未被皇上采納。至此,祖國越來越衰敗,氣憤的屈原只好投江自殺了。各地村民紛紛劃著小船尋找屈原的尸體,他們爭先恐后地劃著船尋找屈原的尸體,漸漸就演變成了今天的賽龍舟。幾天后人們人們依舊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人們就做了許多飯團扔入江中,以求小魚、小蝦不會吃屈原的尸體,這些飯團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端午節吃的粽子。這天也就被定為了“端午節”!
早上剛起床,爸爸便去外面找來楊柳枝插在門上,并且小心翼翼的把提前準備好的艾草掛在屋里的各個角落。聽爸爸說,掛艾草可以驅散蚊蟲,不一會兒,屋子里都充滿了艾草的味道,繡著金牛的香囊也戴在了我脖子上,香囊也是驅趕蚊蟲用的。
我興致勃勃的到廚房拿了泡好的棕葉和糯米,我和媽媽便開始做粽子,我負責往粽葉里放糯米和大棗,媽媽則負責把粽葉疊好。粽子很快包完了,我在最后一個粽子里放了一勺白糖后,便忙手忙腳的把粽子放入鍋中。
中午,大盤的粽子便被端了上來,粽子的香味讓大家胃口大開,一盤粽子不久后便被吃的所剩無幾了,這時奶奶驚異的`問:“這個粽子里怎么有糖?”原來奶奶吃到加了糖的粽子,我在一旁笑道:“奶奶這是您要長命百歲的征兆啊!”聽了這話奶奶可高興壞了。
吃完粽子,我打開電視機看起了賽龍舟。比賽開始了,各個個龍舟陸續出發,每一個龍舟上的隊員都動作整齊劃一,各個龍舟上的鼓手都精神抖擻,鼓聲也響徹天空。眼看5號龍舟已經過彎,準備通過水流最急的路段,突然它失去了平衡,2號龍舟已經在后面了,想趁機超過5號龍舟,這時裁判吹響哨聲喊道:“為了比賽安全彎道禁止超車!”比賽已經過半,最后500m的沖刺開始出始了,5號龍舟和2號龍舟幾乎同時出線。裁判組積極計算比賽結果,結果展示了,5號龍舟勝利。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溜走了。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2
我一年里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著什么。過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著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粽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端午。飯菜上完了,爺爺從柜子里拿出一瓶像是藥酒的什么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么呀?”爺爺笑著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里想著:“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么。”
吃完飯,我們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龍舟。來到大明湖,發現有許多人在湖邊等著看龍舟比賽呢。我們找了一塊“絕佳”的
觀看場地,來觀看龍舟賽。只見參賽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大約10米長,半米寬。龍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戰術配合,有的在做熱身。岸上的觀眾都為哪條龍舟能奪冠猜測著。我看中了一條綠色的龍舟,這條龍舟上的人都很健壯,熱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著,比賽就要開始了。
站在船上的發令員一聲槍響,幾十條龍舟像蛟龍一樣,在水中穿行著。那條綠色的'龍舟處于第五名,船上的擊鼓手奮力地吶喊著,激勵船員們奮力前行。我也吶喊著,用全部的熱情我支持的龍舟加油。觀眾們也都緊握雙手,期望自己支持的龍舟奪冠。我吶喊著,為那條綠色龍舟加油。船員們仿佛聽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奮力地劃著。只見綠色龍舟超越了另外兩支龍舟成為了第三,這時,他們又超越了一條龍舟。我更加賣力的吶喊,希望他們能奪冠。綠色的龍舟已經于第一名齊頭并進了,這時距離終點還有50米,船員們奮力地劃,終于取得了第一名,這時綠色龍舟已經沖過了重點。“14號龍舟是冠軍”隨著裁判員的宣布,全岸觀眾沸騰了。我也為綠色龍舟的好表現歡呼。頓時,大明湖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大明湖,端午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3
在我的家鄉,人們都喜歡春節,大人們喜歡春節的熱鬧,小孩子喜歡吃餃子、收紅包,但我不這么認為。在我的印象中,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都不是什么特別的節日,而端午給我的印象最深。
端午最有趣。吃粽子是端午的一項習俗。說到粽子,我特別興奮。在我的家鄉,粽子是用泡好的黏大米包在竹葉里,然后放入鍋里蒸。這樣,大米中有了竹葉的味道,吃起來就特別的美味了。
在端午這天,人們不僅會吃粽子,還會插艾蒿。天還沒亮,爸爸就把我從睡夢中喊起來,說是要帶我去割艾蒿。我隨著爸爸來到小河邊,看到已經有好幾位鄰居的叔叔在割艾蒿了。爸爸一邊跟他們打著招呼,一邊也割起艾蒿來。我學著爸爸的樣子,也割了幾棵。艾蒿上沾著露珠,聞起來有一點淡淡的清香。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小捆。回到家,爸爸把艾蒿插到房檐上,密密麻麻的的一排,像一隊士兵在為我們家站崗。我問爸爸為什么要插艾蒿,爸爸說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村子的人都特別壞,上天派一個神仙來調查,決定要懲罰他們。神仙駕著祥云來到村子的上空,突然看到一個婦女帶著倆個孩子往村里走,她懷里抱著一個大孩子,地上卻領著一個小的孩子。神仙感到非常奇怪,就落下云頭,來到婦女面前,問她為什么。婦女回答說,因為小的孩子是自己的,大的孩子是鄰居托她照管的',所以她要把大孩子照管好。神仙聽完,覺得這個婦女是個特別善良的的人,決定要救她,就對她說:“大姐你好,您是個善良的人,請您把這些艾蒿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天亮前插到你家的房檐上,就會保佑你家平安無事了。”說完,神仙就化作一股青煙回上天去匯報去了。婦女回到家,按照神仙的指示插好艾蒿,想到插艾蒿能保平安,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全村人,全村人都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插好了艾蒿。端午的早晨,神仙再次來到這個村子的上空,決定放火燒掉這個村子,可定睛一看,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插著艾蒿,不知哪一家是那位善良的婦女的家。神仙知道是善良的婦女想救全村人,于是成全了她的美意。從那以后,人們就在端午這天起早插艾蒿,以此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端午不但有粽子這種美食,還有“插艾蒿保平安”這么美好的傳說,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要傳承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我愛端午!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首簡單的兒歌,道出了端午節的風俗。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最有儀式感的事情,莫過于包粽子了。
去年端午節,老師特意邀請了幾位家長,全班同學“一家人”一起包粽子。那天,幾位媽媽如約而至,將準備好的的材料放在講桌上,有新鮮的粽葉,細繩子,調好的糯米,還有豆沙、紅棗、葡萄干、大棗等配料。
我們分好組,并按組發好材料后,林靜希媽媽就開始講解、示范了。只見她先把粽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后夾了一塊豆沙,放在中間。接著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粽葉的尾巴,把粽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后,把繩子扎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見阿姨包得這么麻利,忍不住手也癢癢的。老師一聲“開始”,我和同桌就迫不及待地擼起袖子開始包。唉,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我們的粽子不、是糯米放多了,從粽葉縫里冒出來,就是放得太少了,癟癟的。要不就是包完才想起忘了放豆沙、紅棗。看著亂七八糟的桌面,和奇形怪狀的粽子,我們都有些灰心喪氣了。林靜希媽媽見了,過來手把手教我們,還鼓勵我們說:“凡事孰能生巧,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慢慢來,就能越包越好。”聽了阿姨的話,我們放慢速度,小心地又包起來,果然,包出的粽子也越來越有模有樣了。
煮粽子的時候,我問老師:“臘八節喝粥,冬至吃餃子,為什么端午要包粽子呢?”于是,老師給我們講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原來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抱石投汨羅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為了不讓魚兒去吃他,就把粽子投在江里。以后,每年端午,就有了龍舟競渡、粽子飄香、喝雄黃酒的風俗。
聽著聽著,一股誘人的粽香鉆進我們的鼻孔,饞得我們直流口水。阿姨給我們每人分了一塊粽子,我解開繩子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吃著香甜的粽子,聽著老師的講解,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在端午節認真地包粽子、吃粽子,也是對祖國文化的傳承。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5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此時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齊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此時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能夠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此時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明白,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此時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之后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里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伙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風俗的作文11-05
端午節風俗作文11-06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1-22
家鄉風俗端午節作文11-03
介紹端午節風俗的作文11-02
關于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1-04
家鄉端午節風俗作文11-07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9-03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1-20
家鄉的端午節風俗作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