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2023年端午節是公歷6月22日,星期四。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民俗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歡迎大家閱讀。
2023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2023年端午節時間:6月22日,星期四,農歷五月初五。
2023年端午節放假時間: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2023年端午節高速不免費,根據《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規定,免費通行時間為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等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當年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確定的上述法定節假日連休日。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
風俗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后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系粽子則用馬蓮草,也是北京特產。
風俗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風俗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風俗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風俗5:斗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藥,采藥途中會斗草玩,逐漸形成習俗。王作楫介紹,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后,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風俗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里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風俗7:貼葫蘆花
老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里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風俗8:點雄黃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解除,驅邪避害。
端午節特色飲食
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又叫什么節有哪些別稱
1、粽子節:自古以來,吃貨從來不會缺席,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這個直截了當的名字咯。
2、端陽節:午為“陽辰”,午月中的第一個午日,這一天時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氣,因此也有“端陽節”之稱。
3、龍舟節:端午節也是上古時代,先人以龍舟競渡的形式祭祀龍神的節日,來源于部族的圖騰祭祀。
4、正陽節:端午節從中國傳入到越南以后,在越南,五月初五就稱為“正陽節”。
5、屈原日:端午也是紀年屈原在這一天投江的日子,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因此也有屈原日之稱。
6、解粽節:這源自于端午的小游戲,端午食粽,粽葉長短各不相同,解下粽葉長者為勝,因此有“解粽節”之稱。
7、夏節、五月節:這個名稱就與端午的時節密切相關了,五月五日為仲夏之日,過后氣溫上升,因此得名。
8、重午節:古時以天干地支為紀年,端午節最初為干支歷的五月五日,第五月即為“午”,雙午為之“重”,因此端午節也稱“重午節”。
9、端禮節:在湘南地區,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上艾葉,驅除蚊蟲,洗禮身心,古代因蚊蟲而感染瘧疾的幾率非常高,而且難以醫治,古人相信這樣可以驅除疾病,安全度過夏季。因此端午也稱端禮。
10、五黃節:古時,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以外,還有食五黃的傳統,即: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黃酒。因端午一天,陽氣至盛,天氣悶熱,氣血不暢,因此食五黃調順理氣,健脾潤肺,讓心脈暢通。
11、龍日節:龍日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稱呼,與龍舟有關,最開始端午節是源于吳越部族紀念龍神的日子,龍是吳越的部族圖騰,而仲夏五月五日,既是蒼龍飛天的時節,蒼龍主火,次日陽氣鼎盛,因此也被稱為龍日節。
12、沐蘭節:端午時為仲夏,也是熱病高發的一個季節,而端午也是一味中草藥,沐浴可去濕除熱驅邪
13、浴蘭節:民間有用端午草沐浴的風俗,因此端午又稱“浴蘭節”。
14、菖蒲節: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民間風俗,菖蒲被認為有驅邪鎮宅的作用,古時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上菖蒲,以求福澤平安。
15、躲午節:古時少數地區,認為五月為不祥之月,因此在端午這一天,父母都會把家中孩童送至遠方親戚躲避災厄,因此稱“躲午”。
16、地臘節:道教學術中,一年分為五臘,五月五日即地蠟,《赤松子章歷》“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在道教學說里,臘日屬良辰吉日,適合祭祀先祖,以求去福報平安。
17、當五汛:當五汛這個別稱,是從古代沿海城市流傳下來的,在現代上海地區,還保留著這個對端午的別稱,五月當午,潮汐高漲,因此這個名字也保留至今。
18、女兒節:“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往日出嫁的女子在這一天都會紛紛回娘家探親,因此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19、天醫節:古人以天醫節祭奠黃帝、岐伯,相傳黃帝詢問岐伯,因此有了醫術,中醫也有“岐黃之術”的別稱,這一天,民間會用露水和朱砂混合,點于孩童的額上或腹部,用以驅邪祈福之意,后來到端午也有這樣的習俗,這個名字也因此成為端午的別稱。
20、天中節:《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而端午傳到日本,也被成為“男兒節”,因此天中陽氣旺盛,因此得名。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紀念屈原說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尸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相關文章: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通用06-14
今年(2022)端午節是幾月幾日10-26
2022立冬是幾月幾日11-08
2017夏至是幾月幾日06-21
2017末伏是幾月幾日06-21
父親節是幾月幾日11-10
世界獻血日是幾月幾日06-21
2017鬼節陽歷是幾月幾日06-21
2015夏至是農歷幾月幾日?06-21
2016年夏至是幾月幾日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