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能夠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能夠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與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們全家都到了奶奶家過端午。那天,媽媽特意起了個大早,去菜場買了黃瓜、西瓜、香瓜,黃鱔和一些中草藥。我很納悶,說:“媽媽你怎么買這些東西呀?”媽媽神秘兮兮地說:“為了給你過一個最傳統的端午佳節。”
不一會兒,我們驅車來到奶奶家。這里已經熱鬧開了,姑姑、姑父、兩個姐姐都來了,喜氣揚揚的。奶奶開始殺黃鱔,爺爺殺雞,姑姑殺魚,媽媽開始切黃瓜……他們忙得不可開交。我心想:黃瓜、黃鱔、黃魚,怎么都有“黃”字,我有點半知半解,我跑過去問媽媽:“端午節不是吃粽子,干嘛還吃這些帶‘黃’字的東西呢?”“那是因為我們本地有種風俗,就是端午節要五‘黃’。”“是哪五‘黃’?”我疑惑不解地說。“媽媽很忙,你去猜猜看!”邊說還邊把一個紅色的緞帶小包包——香帶掛在我的牛仔褲上,我心想:這香袋難道也是五‘黃’之一嗎?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去問兩個姐姐,可是她們也有點搞不清楚。
沒過多久,一頓豐盛的午餐就準備好了,我們開吃了。菜肴還真多豐富,雞肉、豬腳、黃魚、黃鱔、黃瓜……我就邊吃邊說:“媽媽,你說的五‘黃’中應該有黃瓜、黃魚、黃鱔吧!還有兩黃猜起來蠻麻煩的,能不能給個提示?”這時正在喝酒的爸爸向我使了一個眼色,哦!應該是黃酒!準錯不了!媽媽會心地一笑。那還有一‘黃’呢?我猜了半天還是沒有一點頭緒,后來媽媽說就是咸鴨蛋的蛋黃,怪不得猜了半天都不行,這也算?
這時,姑姑、姑父叫我五‘黃’中的每樣都嘗一遍,其他都不難,就是黃酒我是今生頭一回吃,我先看了看,然后聞了聞,接著幾乎是屏住呼吸,啜了一小口,那味道真是難受,有點苦又有點甜,還感覺辣辣的、麻麻的。
午飯結束后,媽媽還用蒼術白芷煙熏,說是可以讓蚊子蒼蠅等蟲子退避三舍,并且還在門上掛了艾草,又清香又能驅趕蚊蟲。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3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今天我早早起床到廚房,看見奶奶在包粽子。奶奶包粽子的技術可真高明,兩只長滿老繭的手靈巧地拿著已經泡好的蘆葦葉一捏一折一裹,放一些泡過的江米,再把口了嚴嚴實實封起來,最后用繩子把粽子包緊。就這樣,一個個粽子在奶奶的手中誕生了。
我十分好奇,也跟著奶奶學包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把粽子包好,用繩子把粽子捆住,終于完成了完成了,這包粽子也太簡單了吧。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時,粽子“散架”了,米粒漏了一地。奶奶對我說:“包粽子要認真,不能追求快,奶奶也是做多了,熟能生巧,才做得快了。”原來如此,我又做了一次,這次我做得很認真,把蘆葦葉折成橢圓后再放米,把口子用蘆葦葉封的緊緊的,用繩子系好,終于一個好粽子做成了,我高興極了。奶奶把煮好的粽子從鍋里拿出來,我吃著自己做的粽子,心里樂滋滋的。盡管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仍舊吃得很香。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4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有中秋節賞月,元宵節鬧花燈,我最喜歡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讓我想起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懷石投江,以身殉國,人民為了紀念他,舉行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草等習俗。
一到端午節,外婆家都要包粽子,準備好粽葉、線、糯米……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一張粽葉卷成漏斗狀,往里面加糯米,塞一塊精中帶肥,肥中帶精的肉,然后把粽葉包成尖尖的三角形,最后用線把它拴好。我迫不及待卷起袖子開始包起來,糯米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不聽使喚,“不好了”“露餡了”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原來包粽子是一門手藝活,看著容易做起來難。最后,在外婆的幫助下完成了我的第一個“歪粽子”。大火煮燜一小時,飄來陣陣粽子香,口水直流三千尺呢!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節日,我們要傳承它。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到了,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前都要掛艾葉,還可以吃香噴噴的粽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是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在我家每年端午節媽媽都會提前包很多粽子,有白粽子,香腸粽子,臘肉粽子,還有紅棗粽子,媽媽包完煮好后,就會分別給爺爺家,外公家,姨媽家送去。吃著媽媽包的粽子,那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里,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要向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憤圖強,學好本領長后大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6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呢?這里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跟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跟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風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鐘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鐘馗,醒后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丑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之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精品】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六篇】相關文章:
【精品】端午節風俗的作文四篇07-22
【精品】端午節風俗的作文六篇07-01
【精品】端午節風俗的作文5篇06-25
【精品】端午節風俗的作文4篇05-08
【精品】端午節風俗的作文三篇04-29
【精品】端午節風俗的作文3篇04-25
【精品】端午節的風俗作文九篇03-06
【精品】端午節風俗作文六篇07-02
【精品】端午節風俗作文10篇06-25
【精品】端午節風俗作文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