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內蒙古族的風俗春節

時間:2022-08-24 15:48:24 春節 我要投稿

內蒙古族的風俗春節

  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內蒙古族的風俗春節,歡迎閱讀參考!

內蒙古族的風俗春節

  我們中國人的春節習俗都有幾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之類的,在中國的內蒙古,大多數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馬奶、草原、藍天。那么大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春節習俗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樣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內蒙古的春節習俗吧!

  在春節,蒙古族跟漢族是過同一個春節嗎?據說,遠古時代不相同,但自從元朝開始,蒙古族已接受了漢族的歷法,于是春節是相同的,但蒙古族人稱之為“白月”,蒙古語為“查干薩日”,有圣潔之意,正月也以白色的服飾為尊,為吉服。傳統的過年,蒙古族人非常忙碌,“過年”的時間非常長,多數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才算整套活動圓滿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每逢春節,草原上的人們隆重慶祝,內蒙古春節習俗也獨具特色。

  其中與漢族人春節最大的不同是,內蒙古春節習俗儀式中還包括“祝壽”的內容,而且是從最長者開始,比如說,先為85、73歲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二十五前后;臘月二十七到除夕這段時間,則為61、49歲的長者祝壽。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時,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把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戶主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劃一個“十”字后,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晚餐。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飯,按常規要多吃多喝。民間還流行年夜飯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說法,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在蒙古族的除夕夜,家家屋里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并把牛羊肉、糖塊、面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

  在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愿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后,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 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正月初一,祭敖包、祭天地之后,熱鬧的拜年活動開始了,以前多數人是需要騎著駿馬相互拜年的.,小輩的要行叩頭禮;大家先到長輩的家里(蒙古包)里拜年,然后再邀請親戚朋友到自己家里。一直忙活著,叩節、拜年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在此期間,酒肉、歌舞是不變的主題。現在,蒙古族多數儀式簡化了,但春節期間一定會盛裝,穿上蒙古長袍,祭天儀式仍然非常隆重,最主要是供奉酒、肉、奶制品,跪拜之后,再是家庭內部給長者尊者拜年,最后才是向家庭外部的朋友拜年。

  初二開始,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活懷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采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給對方臉上抹黑的習俗。

  內蒙古族春節風俗

  包餃子

  關于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并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歷前后相差一個月。

  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祭祖儀式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漢族習俗

  這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并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

  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并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后,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

  等到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熟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涂物多為鍋底灰。

  “查干薩日”祝福

  蒙古族將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并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內蒙古歷史文化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后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并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

  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當地特色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于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安代舞:安代流行內蒙古,起源于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它的許多健康的內容,優美的情節,至今還保留著,沿用著。

【內蒙古族的風俗春節】相關文章:

蒙古族春節風俗02-05

蒙古族的春節風俗02-11

蒙古族人的過年風俗02-20

蒙古族過年風俗03-10

蒙古族過年的風俗03-07

蒙古族的過年風俗02-26

中國蒙古族的過年風俗03-05

有關蒙古族過年的風俗03-02

蒙古族過年的風俗介紹0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无为县| 嵊州市| 海口市| 射洪县| 文安县| 常宁市| 格尔木市| 宣汉县| 密云县| 鹤壁市| 河池市| 当涂县| 醴陵市| 偏关县| 诸暨市| 玉田县| 澄迈县| 项城市| 昭通市| 佛学| 三河市| 沁水县| 杨浦区| 崇义县| 永川市| 彝良县| 廉江市| 建水县| 泽库县| 台江县| 合山市| 静安区| 漾濞| 天峻县| 惠水县| 惠州市| 闸北区| 周至县| 营山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