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簡介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而過春節的風俗又有哪些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簡介,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1、農歷十二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匯報。然后,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2、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農歷十二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于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4、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農歷十二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農歷十二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農歷十二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簡介】相關文章:
老北京的春節都是怎么過的04-01
簡介藏族過年風俗03-07
北京訂婚風俗02-11
老北京過年的風俗03-10
老北京結婚風俗11-07
少數民族過年風俗簡介03-06
中國老北京的結婚風俗11-07
滿族怎么過春節04-01
在古代春節怎么過01-08
孔府該怎么過春節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