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的主題資料
春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有著自己固定的風俗習慣。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關于春節的主題資料,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春節的主題資料 篇1
春節的起源:
(一)春節源于臘祭說
春節源于臘祭的說法頗為流行,民俗學家段寶林先生就是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之一。春節源于原始社會合祀眾神的“臘祭”,“臘祭”原是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的“索神鬼而祭祀”,人們在歲月末用自己一年的收獲來報祭祖先、報祭眾神,并祀來年豐稔,稱“臘”。《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春節”條說:“關于春節的由來,或說源于上古社會的臘祭,臘即歲終祭眾神之名,因而春節乃是由一年農事畢后為報答神的恩賜而來。”段寶林先生在《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蠟祭與儺》一文中說:“春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一般認為其源為上古的蠟祭。”
(二)春節源于巫術儀式說
王娟老師主要持此觀點。王娟老師在《中華文化講座叢書》第二集《中國的春節》一文中指出:“從春節一系列儀式活動來看,春節應該源于古代的巫術儀式,是古代原始信仰之一——巫術的具體表現。所謂巫術儀式,就是原始人相信,通過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可以調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發展。春節期間的各種活動,例如:飲食、祭祀、裝飾、娛樂、游藝,以及春節期間的種種禁忌,包括語言、行為、飲食等禁忌,都是圍繞著辟邪祈吉而展開的。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和表演等來驅趕或避開邪惡,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節逐漸失去了其巫術的內涵而演變成一種慶祝活動。”
(三)春節源于鬼節說
此觀點主要在徐華龍先生的《春節源于鬼節考》一文中。徐華龍先生認為:“古時候人們由于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生產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所提心吊膽,早春更是青黃不接、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老人和兒童首先會因饑餓、寒冷及其他各種惡劣的原因而相繼死去。看到這種情景,人們會恐懼,會以為是鬼神的作崇……一旦人們跨越了這樣具有神秘色彩、使人戰栗的`節氣,才會深感慶幸,歡呼雀躍,相互道賀,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俗固定下來……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春節的歡度是因勝鬼的緣故。”
春節的發展變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每年一度的春節形成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
吃團圓飯。不論舊社會還是現在,對吃團圓飯都很重視。每到春節,家人不管是外出經商,還是外出務工,都要趕在臘月三十奔回家中團聚,吃團圓飯。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真實寫照。為吃好團圓飯,節前各家忙著殺雞、屠豬、宰羊,準備年貨。每家每戶總要做幾樣拿手菜,讓家人吃得高興。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許多家庭吃團圓飯都到酒店。每到春節前幾天,到酒店吃飯的人都爆滿。
祭祖。舊社會在農村,每到春節各家總要在堂屋掛上族譜,擺上香案,供上祭品,在香爐點上香,到午夜時分向祖宗叩頭,向長輩叩頭拜年。現在在農村這一習俗仍然保留,少了一些迷信東西,不再叩頭。在城市這一習俗基本上銷聲匿跡。
拜年。每到春節互相拜年是少不了的。舊社會在農村大年三十午夜一過,本族里各戶之間互相拜年,都很重視。特別是晚輩必到長輩家里拜年,以表尊敬。現在也是如此,雖然不用叩頭了,但是祝福的話一定要說的。正月初二以后開始走親戚。過去是提籃子、裝饅頭,現在是用袋子提水果和糕點。在城市現在出現許多新氣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舉行團拜會,減少了互相串門。隨著電訊的飛速發展,許多人互相打電話、用手機發短信拜年。
貼對聯。這一習俗從古至今長盛不衰,大大烘托了春節的氣氛。不過對聯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明顯,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唯一不變的是“福”字,每家可以將大小不同的福字到處貼。
放鞭炮。這一習俗歷史由久,隨著時代發展,制造技術不斷提高、鞭炮、煙花的種類繁多,有的煙花能射幾十米高,呈現各種形狀。有的鞭炮上萬個頭,擺開有幾十米長,放一掛鞭要好長時間。每家都敞開放,噪音大、煙霧濃,嚴重污染了空氣。為了防止污染空氣,減少噪音,現在許多城市均實行了禁鞭令。
春節習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隨著時代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傳承。現在春節中,帶有迷信色彩的東西少了,反映時代文明的東西多了。
春節的習俗:
早起
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所以要早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
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陽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春節的主題資料 篇2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的。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了: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的,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的。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的。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的,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圣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春節的主題資料 篇3
春節是我國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對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關于春節的主題資料】相關文章:
關于安全主題的黑板報資料02-25
關于感恩母親的主題手抄報資料03-31
有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6-02
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圖片大全06-10
春節手抄報的春節習俗資料10-12
描寫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5-22
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大全05-22
春節資料手抄報11-30
關于柳樹的資料09-29
關于愛耳日的資料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