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文化資料
春節是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人們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有關春節的文化資料,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日本新年文化
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從12月下旬開始,家家戶戶就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有些人家還在門前上方懸掛一根繩子,據說是用來驅逐鬼怪的。日本過年的習俗中,門松是在過年的時候,家的門前等地方經常放置的一對松和竹做的裝飾品。古時候,日本人認為神仙是住在樹梢上的,所以放上門松就是希望把“年神”給迎回家的意思。一般是在12月10日左右,到山上去把松樹(枝)取回來,稱作“迎松”。早點的話,12月 20日就可以在家里裝飾起來了。門松一般是一直裝飾 到1月6日傍晚之后收拾起來。當然,也有些地方是放到1月15日小正月為止的。
日本稱十二月三十一日夜晚為“除夜”,這天晚上每家都吃團圓芥麥面條,因為面條代表著長壽。除夜,人們在家中或在寺院等待著午夜十二點的到來。這與我國人們等待聽新年鐘聲一樣,可是,日本的新年鐘聲別具一格。十二點一到,日本全國各地寺院都要敲一百零八下鐘,沉厚的鐘聲回蕩在日本列島的上空。關于一百零八下鐘聲的來源,眾說各異。有人說是為了消除一百零八個憂愁煩惱,有人講是為了贊頌一百零八位神佛,也有人解釋:一年分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共計一百零八。“除夜鐘聲”響過后,人們各自懷有不同的宿愿,絡繹不絕地走向神社寺院,參神拜佛。
日本的年夜飯,人們習慣把年飯盛在雙層漆盒里,每層中又分出兩個或者4個小盒,一道道小菜就盛在里面。年飯中最不能少的`是黑豆(kuromame),與“辛苦、認真”諧音。還有一種小魚的名字叫Tasaku,諧音“多作、豐收”,也是年飯中必定出場的一道菜。
過年蕎麥面條:如同中國在除夕夜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一樣,日本人在12月31日夜里有吃“過年蕎麥面條”的習俗。據說蕎麥面條必須在零點前吃完,吃不完的話,第二年就不會有金運。之所以是吃蕎麥面,據說是因為蕎麥面又細又長,在日本文化里代表著細水長流與健康長壽,人們希望像蕎麥面條般活的長久。另外,因為蕎麥面條易斷,日本人希望將一年的辛苦與煩惱做一了斷,不帶到新年里。還有一點是希望像蕎麥這種植物那樣,生命力頑強,不畏貧瘠,不怕風雨。
同中國一樣,日本人過年也給孩子壓歲錢。過去人們認為小孩子魂魄不全,容易為邪所傷。為了驅邪、扶正,保孩子健康成長,大人將新年的祭祀供品撤下來后分給孩子們,后來逐漸演變為壓歲錢。祈望發財。
從一日至三日,日本各家各戶都不動炊火,只吃年前做好的熟食。在此期間,人們還要吃年糕與雞肉、蘿卜混燴的年糕湯,也喝些酒以示祝賀新年的來臨。
我們為何如此鐘情于春節
在充滿變量的世界,我們是眼花繚亂的觀望者,也是置身其間的推動者。曾經走街串巷的叫賣聲不見了,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即可享受送貨上門的電商火了起來;全家人乃至幾家人守著一臺電視機等待每天一集電視劇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多屏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僅早已多樣化,而且信息蕪雜難辨——“變”,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容不得視而不見,也容不得退避。
然而,每到一年此時——除夕,國人都會集體迎來穩穩的“不變”:春節。在這個節日里,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不約而同地將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超越,以天干地支紀年,以傳統習俗祭祖——這一既具有儀式感,又因人們太習以為常而幾乎無視其儀式意味的節日,因為這份穩穩的不變,給人以安心的力量。
不變的是它賦予人的可以被結結實實握在手心的歸屬感。在返鄉之前,你是上海寫字樓里的金領,是珠三角某條流水線的女工,回到平時大多無暇顧及的內外六親、發小、同窗身邊,你是那個他們眼中的你:他們曾經注視并編織著你的童年與少年。社會身份會改變,童年或少年的那個你其實一直都在今天的模樣里。更不用說,我們所返的“鄉”仍然多少保留著至今具有價值的人情與禮數。
不變的是它體現的長幼尊序的倫理觀和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雖然春節里孩子玩得熱鬧,大人忙活得辛苦,但晚輩鄭重地向長輩行禮,不會有絲毫怠慢。中國人習慣于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尤其面對家族長輩,很難大聲說“愛”。拜年時那一句句樸素的祝福,恰恰飽含著晚輩濃濃的愛意和感恩之情。如今,受時代之“變”沖擊者,不僅是直觀的信息傳遞方式、職業、生活方式等等,還有情感觀、價值觀、時空觀。春節,這一古老節日恰恰周而復始地提醒著我們,哪些不能變、不能丟。
不變的是它在除舊布新之時的迎新祈福。萬象更新之時,人們重新回到熟悉的環境,體味著親情的溫暖,在整頓心情的同時,也再次汲取了面向未來的力量和信心。當拜年者表達喜慶祥和的祝愿時,對方也會以祝福作答。言為心聲,每個人心中都涌動著美好祝愿,蘊含著對萬物的感恩。與天地和、與眾人和、與己和,春節的迎新祈福不僅體現著今人對未來的樂觀與自信,也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一體的世界觀與古老智慧。
一年前,一部外國人拍攝的關于中國春節的紀錄片盛傳于互聯網。這部紀錄片表現了中國人候鳥歸鄉般的團圓情結與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國觀,讓異域文化者從中直觀地感受到一個既具備當代發展速度,又以傳統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有序前進的國家。“身在此山中”的我們,則似乎“不識廬山真面目”:雖然年復一年地制造著不斷攀升的“春運”高潮,但或許很少問問自己,為什么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里,如此鐘情于不變的春節。
如今,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而且所鐘情的也不僅僅是春節——因為日漸覺醒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日漸強健的文化自信精神。“二十四節氣”去年成功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諸多傳統節日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法定假期……它們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超越時空,終于和我們今天的生活交匯,并給予我們一份穩穩的可以依靠、可以生發無限可能的精神力量。
在穩步流淌、好似無始無終的時間面前,個體不過是既善變又倏忽即逝的瞬間。因了這從時空隧道深處走來的文化傳統,華夏子孫有了彼此相認的符碼,有了可奢求恒久的精神寶庫,以及身處變化與挑戰而不懼未來的心靈力量。而這正是我們鐘情于“春節們”的理由。
【春節的文化資料】相關文章:
春節手抄報的春節習俗資料10-12
描寫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5-22
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大全05-22
春節資料手抄報11-30
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文化01-08
計算機文化基礎輔導資料12-20
有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6-02
歡度春節手抄報的資料12-02
歡度春節的手抄報資料10-11
春節黑板報資料:春節起源與對聯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