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生命是什么》讀書筆記

時間:2020-12-22 11:04:07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生命是什么》讀書筆記

  導語:如果我們對生命的真相,對存在的真相感興趣,那么我們必須要讀一讀薛定諤的這本《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讀書筆記一

《生命是什么》讀書筆記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帶著極大的興趣拜讀了薛定鍔的著作《生命是什么》,確實受益匪淺!

  在薛定鍔年輕的時候,統計物理與動力學物理發展到近乎完美的時刻,許多物理學家開始聚會歡慶物理學已經發現完成,剩下的只是小的修補。隨后普朗克創建的量子力學打破了這一幻想。

  在量子力學發現并開始完善成熟的時候,傳統生物學卻走進了分子水平,發生在生命體內的各種現象與現行的物理學定律不甚相符。被人稱為非物理定律。在這樣一個時刻,薛定鍔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出現在生命有機體中的定律雖然與現有理論有所不符,但是有機體所遵循的物理定律非生命有機體以及無機體同樣遵守。

  薛定鍔在這本書中有很多根據物理知識和生命現象所總結歸納出來的猜想,雖然我的知識層面還不足以完全理解,但是有些假說令我非常振奮。

  首先,生物體遵循精確的物理定律,其有序且準確的機制從整體上構成生物學定律(參見第一章第八篇)。隨著物理學的深入發展和完善,研究逐漸趨于微細化,然而,正如布朗運動一般,單個原子做無規則運動,存在無序,然而,無數無序原子的運動卻組成了整體的有序規律。所以我們在研究生物學時,應當辯證的運用研究方法,可以微觀的研究每一步反應的進行,從微觀每一步構成整體的機制;也可以選擇通過數據分析,從統計中得到結論或者猜想,再通過實驗證明結論。延伸至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應當明辨集體與個體的區別與聯系。個體具有極大的變性,就像軍隊的士兵,每個士兵的狀況如家庭,學歷,經歷等都各不相同,但當我們以集體的視角去觀察軍隊時,卻又覺得這是一個統一的規律的整體。精明的領導者善于因人制宜,將不同人的特長加以利用,組成一個強大的團隊。

  其次,假設生命有機體的遺傳物質——染色體是一種非周期性固體(參見第45篇)。首先薛定鍔闡釋了分子與原子在穩定性上的差異,這是微觀層面。在宏觀層面,分子組成的固體的穩定性維持了生命有機體的穩定。由此推論,生命的遺傳機制之所以如此穩定,正是由于染色體屬于非周期性固體,眾所周知,染色體的周期性行為是細胞分裂以及新陳代謝的基礎,通過對染色體為非周期性的定義,將物理學與生命科學聯系起來,給人一個煥然一新的視角審視生命。

  本書中有一段形象的比喻我十分認同:只存在于一個副本中的單個原子團有秩序地產生了一些事件,并根據最微妙的法則,在相互之間以及同環境之間作難以置信的的調整。我說只存在于一個副本中,是因為我們畢竟還有卵和單細胞有機體的例子……每一個細胞正好容納了這些副本中的一個(或二個,如果我們還記得二倍體),既然我們知道這個小小的中央機關的權力是在孤立的細胞里,那么,每個細胞難道不象是用共同的密碼十分方便地互通消息的、遍布全身的地方政府的分支機構嗎?正如我在第一個感悟中所領悟的,生命就是這么神奇,單一的細胞或者無數副本一樣的細胞組成了一個生命體。所以,傳統物理學與現代生物學的差異就在于此,傳統物理學已經處于研究量子方向,研究單個微小的例子,然而,生命確實負責的聚合體,研究生命有機體一定要注重相互之間的聯系,就像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物種,都將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但同時,又會有許多調節機制和緩沖機制來降低影響,這就是生命的神奇之處——相互聯系,缺一不可,但又能容許變化波動的產生。

  當然,本書最精彩的地方無疑是負熵概念的提出!生命的特征在于它能持續進行有序的新陳代謝活動。而無生命物質則呈現惰性的平衡態。一個有機體能夠避免很快地衰退為惰性的“平衡”態,似乎成了如此難解之謎,以致在人類思想的最早時期,曾經認為有某種特殊的非物質的力,或超自然的力在有機體里起作用。

  實際上,自然界中正在進行著的每一件事,都是意味著它在其中進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它的熵--或者說是在增加正熵--并趨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險狀態,那就是死亡。要擺脫死亡,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里不斷地汲取負熵。有機體就是賴負熵為生的。更確切地說,新陳代謝中的本質的東西,乃是使有機體成功地消除了當它自身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

  這一負熵觀點確是新穎,并且將物理學與生物學的本質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眼前一亮。生命的本質是什么呢?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如此神奇偉大并且包含未知的迷。然而,對于物理學來說,這仍然是符合物理學現象的,或者說生命只是依據物理原理自然而然出現的!

  通讀這本書,給與我很大的啟發!神奇的生命以及發生在生命上的各種現象在物理學家眼里,其實就是依據物理學定律產生的必然事件,不得不令我們驚嘆!當然,也正是發生在生命科學中的各種現象,可以更好的促進物理學的發展,而通過物理學思維審視生命科學,也將給予我們全新的視角去解決問題。

  總的說來,21世紀是信息爆炸式交匯,科學融合發展的時代,我們不可能把視角僅僅放在生命科學這一角落里,而應該廣泛接觸物理化學知識,學會變換視角,辨證對待,發散思維,這樣才能找到真正有創意的發現!

  《生命是什么》讀書筆記二

  本書主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生命是什么”,第二部分為“意識和物質”(最后還附有薛定諤73歲寫的自傳)。前者偏科學,后者偏哲學。從行文可以看出薛定諤的思維十分嚴密,用自然語言講解也充分體現了科學家氣質。而從書中他對哲學家觀點的引用以及自己的哲學思考來看,薛定諤對哲學也是很有研究的。在一段時間里他確實把哲學作為自己物理學工作外的主要興趣。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1.基因突變

  從生物學上看,基因突變是自然選擇萬千性狀的來源。而從化學-物理學角度來考慮,突變是什么呢?

  從化學上看,從一個基因突變為另一個基因的過程,可以還原為同分異構體之間的轉化(這里薛定諤只討論基因自發突變而不與內環境發生物質交換的情況)。同分異構體之間的物質基礎相同但結構不同,因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也不盡相同。這里尤其重要的是,它們的“能級“不同,所以同分異構體的轉化過程之間需要打破”能壘“。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能壘并非同分異構體的能級之差,而是要高于這個差值的。因為兩者的轉化并非直接的,而是需要從一同分異構體先轉化為”中間產物“再最后形成另一同分異構體。中間產物的能級要比兩者都高。所以過程用曲線表示是a先升高到b再降低到c的過程。abc分別是反應物-同分異構體、中間產物、產物-同分異構體。所以需要外界至少提供(b-a)的熱能才能使反應進行。

  這就涉及到了物理問題,熱是什么?對于作為主體的人來說,熱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外界環境-人體生理共同作用的結果。(人有五感,為什么有這五感可以通過演化論解釋,大概理路是這五種信息是相對來說最普遍最利于生存的,所以作為生存的人演化出了這五種從外界信息接收的方式以確保生存。)那么通過人體觸覺-熱覺才感受到出現了的”熱“在感覺到之前到底對應外界環境中什么樣的物質活動呢?

  物理學上用溫度量度冷熱程度,它標志著”粒子運動的劇烈程度“。粒子運動的越劇烈,溫度越高。一杯熱水比一杯涼水的水分子運動要劇烈,觸碰后通過一系列生理過程在意識上最終表征為了”熱感“,碰到太燙或太冷的東西我們會下意識地避開,否則會對自身造成傷害,沒有這種熱感機制的生物體在這類環境下會難以生存,這也是演化論解釋的依據。

  那么回到基因突變-同分異構體轉化那里,提供(b-a)的熱能從而讓反應進行,在物理上微觀上是什么樣的活動呢?基因所處的內環境局部粒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使得在表征為溫度達到了(b-a),這種程度的粒子運動撞擊同分異構體的作用位點使得其發生了結構變化,從而轉化成另一種結構,這就是基因突變的物理學實質。

  而只要不是絕對零度,粒子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做無規則運動的。而不同局部會有運動劇烈程度的差異,這種劇烈程度是幾率性的,在任何溫度下都有這種特點,其正相關于溫度。并不是在同一溫度下,任何單一粒子的運動劇烈程度都是相同的,而是一個統計力學的結果。所以溫度越高,越可能”泵浦“(即結構轉變的發生),而任一溫度都可能泵浦只是幾率問題。這也就解釋了基因突變的頻率(單個看是很低的)與內環境的溫度的相關性。

  薛定諤在文中用”量子躍遷“、”泵浦“表示這一同分異構體轉化的過程的發生。為什么這個叫”量子躍遷“?量子理論揭示了微觀物理世界的不連續性,最開始是普朗克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現象而提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連續的“這個觀點。在這里,同分異構體的能級也不是連續的。同一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數量與其復雜程度正相關,但總是”量子化“的而不是”連續的“。因而從一個同分異構體轉化到另一個同分異構體是謂”量子躍遷“。

  寫到這里聯想到庫恩解釋科學進程時提出的”范式轉換“概念,從一個科學范式到另一個科學范式的轉化就像是”量子化“的。身為物理學博士的庫恩對量子理論一定是熟悉的。這里多做一點聯想,從一個范式轉化到另一個范式的”心理能壘“并非兩個范式對應的”心理能量“的差值,只有更大些”心理能量“才有足夠勇氣沖破舊范式。

  2.遺傳物質的持久性

  正因為微觀粒子總是在做不停息的劇烈運動,但遺傳物質(薛定諤撰本書時生物學只發展到推測遺傳物質應該是分子,而現在已知曉是生物大分子核酸,薛定諤猜測是蛋白質,亦如當時許多生物學家猜測的一樣)事實上是很穩定的,否則無法解釋世代交替過程中的生物學穩定性。薛定諤想尋找微觀物理學上的解釋。雖然憑現在高中的知識已經知曉是某種化學鍵,但這是化學意義上的。化學鍵在更微觀的物理上為什么具有穩定性?薛定諤在書中告訴我們,正是量子力學(它是”根據第一原理來闡明自然界中實際碰到的、原子的各種集合體的第一個理論“)的一個推論——海特勒-倫敦鍵理論(起源于量子力學波函數的交換對稱性)成功解釋了原子如何通過化學鍵中的共價鍵鍵合成了分子。從而當然也說明了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源于量子理力學的。雖然我們現在知道量子力學是微觀解釋的基礎并且已經廣泛運用到了許多科學領域中并取得了成功,而這件事更具體的說明了量子力學的解釋力。特別有意思的是,海特勒-倫敦鍵理論是通過量子力學自然而然得出的推論,并非為了解釋化學鍵而發明的。科學進程中充滿了這種準確的”巧合“。

  3.以”負熵“為生

  看了維基百科才知道負熵概念正是薛定諤在本書中首次提出的。熵表示混亂度(書中說熵”表示的無序,一部分是熱運動的無序,另一部分是來自不同原子或分子雜亂不可分的隨機混合“),負熵即表示有序程度。一種粗糙的理解:我們的觀念、行為無論是什么,它只要”是什么“了,它就是有序的。而所謂人的無序就是死亡。無序是混亂,是平衡狀態,而人正是要從外界汲取負熵來維持自身遠離最終的平衡狀態,生物學上叫”新陳代謝“。

  這里和前面提到的溫度表示粒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也是一致的。熱量越多,粒子運動越劇烈,粒子行為越無序,熵越大。”當你熔化了一種晶體時,你是在破壞原子或分子的整齊而持久不變的排列,并且把晶格變成了一種連續變化的隨機分布“。

  4.產生序的兩種方式

  一種是有序來自無序,一種是有序來自有序。

  后者直觀上更好理解,我們日常行為與許多科學研究的宏觀現象都是來自有序的有序。前者的一個范例就是前面提到的統計力學。單個粒子的運動是無序的,而從大量粒子的行為可以統計出某種序來。所以科學家對單個粒子的行為總是無法預言的,而對大量粒子卻是可以發現它的規律進行準確的預測。也正因這個理由,薛定諤認為這個物理世界即使不是嚴格決定論的,也至少是統計決定論的.。

  5.決定論與自由意志

  我把薛定諤的推理摘錄如下:

  “

  (1)我身體的功能,像一臺純粹的機器一樣,遵循著自然界的定律。

  (2)然而,根據毋庸置疑的直接經驗,我總是在指導著身體的運動,并且能預見其結果,這些結果可能是決定一切的和十分重要的,并且我感到要對結果負起全部責任。

  我認為,從這兩個事實得出的唯一可能的推論是,我——最廣義的我,凡是說過“我”或者感覺到“我”的每一個有知覺的頭腦——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規律控制著原子運動的這個人,如果有這樣的人的話。

  ”

  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薛定諤認同”基督教術語:因此我是萬能的上帝“,即自然規律的直接體現。

  他對”我“也有破執的分析:”如果認真地分析一下,你將會發現它比個人資料的集合(經驗和記憶)多不了多少,就是說,它是一塊油畫畫布,在它上面聚集了這些資料。而且經過仔細的內省,你會發現所謂的'我'者,實際上只是那些資料聚集在它上面的那種像畫布一樣的基質而已。“

  ”在你過著新的生的同時,你還記得過去的生活,但是這個事實將會變得愈來愈不重要。你可以用第三人稱來談論‘青年時代的我’;而你正在閱讀的那本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更貼近你的心,也許更親切,更為熟悉。“

  第二部分 意識和物質

  1.習慣

  人的意識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而我們思考總是在用顯意識思考,但我們的個人生活習慣卻總是”不走腦子“的通過”潛意識“的神經來調整的。薛定諤舉得例子是走熟悉的路,我們總是不仔細思考怎么走,但如果來到陌生的地方,就要全神貫注地考慮如何走。因而很多需要堅持的”該怎么做“,即使我們想明白了,也得先通過各種”誘導“自制著做,直到成為習慣,那就輕松了,這件事就到了顯意識的閾值一下,被潛意識自然控制。”我們自己既是斧頭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自我征服’。“

  為什么薛定諤提到這個,是由于他之前是按拉馬克”獲得性遺傳“”用進廢退“那一套來理解的。如果這是對的,那么個人的顯意識對無意識的規訓就能遺傳到下一代。當然,從大的方面考慮,拉馬克在這里是錯誤的,達爾文的”后天改變不可遺傳“才是正確的。當然,現代生物學也發展出了表觀遺傳學,在許多方面”獲得性遺傳“也是存在的。在基因層面上說,比如基因非編碼區對編碼區表達的調控,以及啟動子剪切酶之類所對應的DNA在經過甲基化等途徑后,就會有表觀遺傳的途徑。不過這里考慮大的方面更成熟的理論,這些就不深入討論了。

  2.外部傳承

  而即使不考慮可獲得性遺傳,而接受達爾文的演化論,物種個體的行為對后代就沒有影響了么?薛定諤的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達爾文演化論的模版,基因突變產生新形狀,經過自然選擇后篩選出適應環境的形狀,從而更有利于該物種的生存繁殖。從這個模版理解一個物種的性狀是完全來自基因,而行為樣態是無法傳給下一代的(這里薛定諤似乎有一個錯誤,一會兒再說),所以行為樣態無法遺傳。但考慮到物種”行為樣狀“對環境的選擇或改造,這個經過選擇或改造的新環境是更好地適應該行為樣態的,而后代生活在這個新環境中,也會因此更傾向于產生該行為樣態。而如果考慮物種的模仿可能與高等動物的教育可能,對該行為樣態的”外部傳承“也達到了和內部遺傳同樣的效果,即傳給子代某種特征。

  最明顯的例子是語言。未經過人類社會語言教育的人類幼體(比如由狼哺養長大)是無法說話、寫字的。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不是經過遺傳而是通過外部傳承,親代和子代公有了同一特征。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反過來的情況,由人類看護成長的黑猩猩可以像人類一樣掌握語言么?顯然是不可以的。而人與該黑猩猩確實是共享著一個外部傳承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忽略內部遺傳上的物質基礎比如器官的、腦神經的。人類子代可以通過外部傳承掌握親代的某種特征,也是要求有相同的物質基礎。

  所以總體來看,親代和子代的公有特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內部傳承——遺傳,另一種外部傳承——文化。也可說前者是通過基因的,后者是通過迷因的(http://www.guokr.com/article/257684/)。而考慮到特殊性,我們或者可以再粗略地把外部傳承劃分為親子傳承和社會傳承,社會傳承又專門地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考慮到演化心理學相關的親子博弈和我們實際上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性格習慣,單獨提出來是有益的。

  原本是自然選擇的演化,由于人類將環境改造的復雜行為,外界環境一定意義上說不再是自然選擇而是社會選擇。當然,社會選擇由于各種經濟、醫療保障是沒有自然選擇那么嚴峻的。薛定諤也在此意義上談到演化速度可能減慢。

  而上述提到的物種新性狀對環境的選擇與改造,再反過來促進物種該性狀的發展(某種意義上的”用進廢退“)的過程,也揭示了對初始條件敏感的”混沌理論“,而這一初始條件就是基因突變。而”混沌“的發生也正是因為這個過程首先是一個內因外因交錯的多因素的復雜過程,外因通過選擇使特征內化融入遺傳物質,內因通過表達使特征外化融入環境。即這種”放大“效果是從基因突變到內外因作用的復雜的非線性過程中形成的。而也在這個意義上,過分地區分內部傳承和外部傳承是無意義的,只能相對的區分。

  另外,關于薛定諤所言行為的不可遺傳性,他是忽略了行為是受到神經系統調控的這一基礎的。即行為不是純粹的外部事件,它受內部系統的支配。考慮到這點,行為的遺傳性、心理特征的遺傳性對應的神經系統受到自然選擇,在達爾文演化論體系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一點在現代已發展為行為遺傳學、演化心理學。

  3.主觀與客觀

  薛定諤提到從希臘哲學直到今日的科學發展都堅持著兩個原則:可理解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可理解性原則指的世界是可理解的,哲學上一直通過抽象化的自然語言進行理解,科學是通過數學語言。客觀性原則是指的我們把感知到的世界當成客觀世界來進行理解,同時把我們這個意識擺在了世界之外。這也是海德格爾所言的“存在者”思維,主體與客體正是通過此種擺置形成。而這種擺置確實也由歷史證明其價值,如科學的發展。而這種擺置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忽略了意識自身的位置。幸而20世紀量子理論的進展有助于我們從科學上看清這種思維方式的另一面。

  薛定諤曾為凸顯量子理論的“難以理解”,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即“薛定諤的貓”。這只貓怎么可能在開蓋觀測之前處于生死疊加態呢?直觀上理解這只貓應該生死處于一者才對。這只貓確實是生死處于一者,但我們在觀測結果以前,我們只能獲得統計性的概率性的結論。這在宏觀物“貓”上看著難以理解,只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宏觀物沒有涉及到微觀物理世界的概率性,而微觀物理世界恰恰是概率性的,它的“難以理解”也通過這個思想實驗凸顯。

  很容易有這樣的問題:那我們對微觀世界的單一粒子進行觀測不就行了嗎?在觀測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困境導致我們無法獲得準確的結果呢?就像打開箱子檢測貓的死活一樣。很可惜的是,我們沒法“干凈”“徹底”“原初”地對粒子的運動狀態進行觀測,我們這一觀測必然會影響到粒子的運動狀態。就仿佛我們打開箱子這只貓從生死疊加的波函數坍縮為粒子態生死之一一樣。正是這一發現讓科學家重新思考了我們意識的觀測行為本身。

  有一種常見的誤解,這種誤解也總是伴隨著對某種神秘性體驗的證明。既然我們的觀測影響了粒子的結果,那豈不是證明了我們心靈實實在在地具有某種力量?這確實是一種誤會。只要我們更堅定地認識到“世界上一切都是物質的”就能對量子理論做出準確的理解,尤其是意識“到我們的意識的觀測是一件發生在物理世界上的事件”。

  “我們觀測”,簡單地說是“我們看”。這個“看”到底是什么?常識上理解就是看,我們視線到了哪里我們就看到了什么。而在這里需要還原到物理世界進行追問。看見一個物體,其實是光照射到物體表面上通過反射進到了我們的眼睛中,這里是光子打到了視網膜上。所以實際上并非從眼睛發出某種視線,而是眼睛作為一種接收信號的儀器,接收到了光信號。打個比方,就仿佛下大雨的時候一個人拿著盆到處跑接雨水。雨就是光,盆就是眼睛,到處跑就是視線移動。

  這樣我們就能很容易明白,觀測是一件物理世界,當然在這個角度上說,心靈也是視腦神經系統的運行過程也是物理世界,這里沒有什么神秘的。那么現在就可以想想,我們觀測一只貓——作為宏觀物體——光子打到貓身上反射到我們眼睛中讓我們看到這個過程,光子對貓的運動狀態影響實在是太微弱了,因為量級差的太大。但是當我們在微觀物理世界中探索的時候,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微觀粒子。恰恰光子就是一種微觀粒子,那么我們在通過這種光的手段探測,光子撞擊到一個微觀粒子上后光子反射到我們眼睛中,過程中這個微觀粒子怎么會不被同一量級的光子撞擊影響到運動狀態呢?所以觀測行為會影響到微觀粒子的狀態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那么是不是能不通過光子,通過某種其他手段進行觀測而不影響到待測粒子的狀態呢?很遺憾,這里是微觀物理世界,已經是現代科學所能延伸到的盡頭了,實在是找不到某種比待測粒子還是微小的力量作用。觀測一定是通過某種方式的觀測,正是這個某種方式在微觀上必然地會影響到待測粒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什么“干凈”“徹底”“原初”的觀測,只不過對宏觀物體的觀測影響太小可以忽略罷了。而這個誤解最早也是來自日常上我們對“看”的理解太過樸素和習以為常了,忽略了規定著我們方式,作為一種邊界。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單個粒子我們無法測量它的全部性質(測不準原理),這就把強決定論的路給斷了,起碼是在我們認識上的路給斷了,實際如何我們無法知曉。而從統計上概率上看我們還是知道的,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底層隨機到高層的統計的有序(也有科學家認為底層的隨機其實有著隱變量,而如果發現了它底層也就不是隨機了,不過這不是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 )。所以我們還不能走太遠,說無什么物理學大廈的基地被摧毀了,起碼到大量的粒子的運動狀態一層,還是能發現明顯的規律的(統計決定論)。

  物理學正是如此通過自身的發展,通過意識到“意識是物理世界的一種現象”打破了主觀客觀的隔膜(這種隔膜的產生通過對“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是很自然的),呈現出一種“客觀”“真理”的姿態。而這種“正確”的認識方式卻有點忽略了我們的生活世界,或者說對生活世界徹底改造了。顯然,對于許多科學家來說追求真理是畢生的志愿。但對許多其他人來說,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追求真理。而且,“真理”只有科學這一種姿態么?這要看我們對真理的理解了。

  關系。量子力學勾連起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以“客觀”為基底。海德格爾的存在論也試圖打破主客觀二元論的隔膜,以“主觀”為基底。不同于物理學視角的把事物還原到粒子作用關系,海德格爾追求的是一種人化的,緣在的理解。在后者的理解中,事物首先是作為與活生生的人有某種聯系的事物進行理解的。比如我們通過看電腦看到本篇文章,我們首先關注的不是這個過程中的粒子作用和物理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更重要的是我與電腦這種技術的關系,我與本文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恰恰在生活世界中勾連起了主觀與客觀。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物理學無疑解決了一些問題,解釋了一些物理現象。而存在論哲學無疑也對我們理解生活產生了另一種視角。而問題恰恰是,我們作為有性格的人,常常不同的人重視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科學家往往重視前者,藝術家往往對后者情有獨鐘(這個問題大概算是哲學問題,哲學家們不負眾望地沒有達成一致。粗略地說,英美哲學界傾向前者,歐陸哲學界傾向后者)。薛定諤也有相關體會:“物理世界的畫面也缺少構成認知主體的所有感官特征,它是無色、無聲、觸摸不到的。以同樣的方式,同樣的原因,科學世界缺少或被剝奪了任何只有與有意識思索、感知的主體相聯系才會有意義的一切。我首先指出是那些倫理學和美學的價值觀,任何在此范疇、內容與此有關的價值觀。科學世界中不僅缺少這些,而且從純粹科學的觀點來看,它無法被有機地插入”。這樣問題還是回到了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對于不同性格的人是有不同的解答。而正因為他們試圖解釋的問題不是一個層面的,我們也難以以某種超越層面的標準來衡量兩者。這個標準位于哪個層面大概會傾向這個層面,沒有超越層面的標準,正如沒有超越方式的觀測。

  4.直接感覺的局限

  “顏色本身并不能告訴你任何關于波長的特性”。

  “它是一種白色粉末。有些人覺得它無味,而另一些覺得它很苦。……從那以后人們對它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發現品嘗這種特殊物質的‘試味員’的味覺有某種天生的特性,于其他條件沒有關系。而且這種特性的遺傳遵循了孟德爾法則,與血型特征的遺傳類似。”

  直接感覺直接經驗的局限,也正局限著自省途徑,局限著哲學。

  “我在這里詳細描述的情況經常被說成是‘隨著測量技術的完善,觀測者逐漸地被越來越靜謐的儀器所代替’。但事實并非如此;觀測者不是逐漸被替代,而是從一開始就被取代。我在前面已試圖解釋了觀察者對色彩的感覺不能為判斷光的物理性質提供絲毫線索……測量儀器的使用是相當重要的一步。雖然這種裝置在今后還會逐漸得到完善,但無論多大的改進,這在認識論上并不太重要。對于認識論來說,它們的作用本質上是相同的。”

  “其次,儀器永遠無法完全替代觀察者;倘若可以完全替代,觀察者顯然無法獲得任何知識。”

  在這個意義上說,儀器是感官的延伸,但在認識論上都是“方式”。而不同的方式能察覺的性質是不完全相同的,人類通過科學儀器察覺到了直接感覺不能發現的現象。但最終必須回歸到直接感覺。隨著理論和儀器的越加復雜,我們總是容易忘記最后一步我們是通過感覺來獲取信息的。

  5.感覺的奧秘

  自己一直困惑的問題被歷史上的思想家提到是十分喜悅的,而薛定諤也認為科學難以向我們展示這個問題——“感覺的奧秘”——的謎底。以視覺為例,即使物理學、生理學、認知科學再發展完善,把“看到黃色”這一整個的物理過程都發現了形如:a-b-c-d-……-z-黃色。假如這里的z是某一種黃色神經感受細胞(或者甚至是更底層的粒子),那么還是有這個問題“為什么z會引發意識中的黃色?”。這似乎是一個科學邊界上的問題,薛定諤也認為是看不到解釋的可能的。他把這個問題的根源歸結到這個原因:“一方面我們對周圍世界的了解依賴于我們的直接感知,無論這些知識是來自日常生活,還是來自精心安排的困難實驗;另一方面,這類知識無法揭示感知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具體地說,就是從z到黃色這一步跨出了科學范疇。更令人迷惑與絕望的是,這并非是科學自己的問題——好像哲學能解決似的——這是一個在現在看來什么手段都無法解釋的問題。不只是視覺,對任何感覺的解釋都有此困境。

  在此基礎上這個問題還可以再比較與追問。試問“z為什么引發了黃色”和“a為什么引發了b”有什么樣的區別呢?使得后者似乎得到了解釋而前者沒有。似乎因為后者符合某種物理規律而得到了解釋,前者中“黃色”已經是科學之外的事情了。但不要忘記的是,根本上說,科學解釋的是how而非why。我們如果認同某種經驗得到規律a-b,又有什么理由不認同經驗得到的規律z-黃色呢?雖然后者比較特殊,因為我們對a-b都是在感覺下認識到的,而z-黃色這個過程中z是在感覺下認識到的,而黃色卻是感覺本身。而如果不把這一層“客觀”到“主觀”的跨度要求一種超越how的分解,在我看來其實于追問“a-b”是沒什么不同的了。但似乎也有這樣的區別:比如我們從z本身是發現不了什么“黃色”特質的,所以我們會疑問z為什么引發了黃色而不是藍色或其他什么顏色。而從a-b這個過程,是服從某種可以解釋how的抽象規律的。但是,我們可以對粒子的行為在物理學上提煉出抽象的數學規律,而生理過程卻一直是作為直接描述性的。所以位于接收光的生理階段的y-z本就是與光本身的粒子過程的解釋要求上有差異的。所以在我看來,這里其實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科學邊界上物理實在到感覺這一跨,另一個是本身對相繼關系、規律為何如此存在的追問。薛定諤似乎是認為“從z到黃色”這一步跨的太大了,而生理上的y-z全然在我們視覺下發生,它的相繼關系我們是可以接受的。

  書中最后引述了德謨克利特的一個論斷(由蓋倫保存下來),摘錄如下:

  “

  智慧說:‘表面上有色彩,表面上有甜味,表面上有苦味,但實際上只有原子和虛空。’

  感覺反駁說:‘可憐的智慧,你希望借用我們的論據擊敗我們嗎?你的勝利就是你的失敗。’

  ”

【《生命是什么》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2-07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03-23

生命讀書筆記04-03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600字03-01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三篇02-25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500字01-08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范文最新04-26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5篇)03-27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5篇0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宜阳县| 安泽县| 安康市| 涟源市| 开阳县| 宜兰县| 日照市| 雅江县| 武邑县| 肥西县| 喜德县| 博乐市| 石林| 盘锦市| 横峰县| 蒙山县| 水城县| 天峨县| 连州市| 永顺县| 厦门市| 安达市| 伊春市| 东港市| 神池县| 扬中市| 买车| 庆城县| 乡城县| 余江县| 嫩江县| 彭阳县| 井研县| 高州市| 象山县| 合江县| 无锡市| 泸溪县| 都兰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