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時間:2023-03-04 10:46:22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集錦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集錦15篇)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

  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年號萬歷。

  這不是一本類似《明朝那些事兒》歷史調侃小說,而是一本明史研究專著,作者以敏銳的眼光選取了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圍繞發生在這一年以及聯系前后幾年的事兒,觀察著明朝的走向。

  書中介紹的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都是曾經有過片面印象的歷史人物,當然,也包括萬歷皇帝。讀罷此書,明朝人物的形象從書本中只言片語的介紹充實成一個個鮮活的立體形象。萬歷十五年,看似歌舞升平,其實,平靜水面下已經暗流涌動,這一年發生的小事,將在日后掀起巨大的波瀾。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張居正一章,曾經路過張居正故居,那時還不知道張居正是誰,看完才明白,張居正輔佐幼年的萬歷,鞠躬盡瘁,死后因為一些小事被抄家,政治真是一個好玩的東西。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掉了宰相一職,所以皇權打到了頂峰,但是沒有宰相,政務纏身的皇帝就疲憊不堪,所以有人查閱史料證明了朱元璋當時有多么兢兢業業,皇帝是一個沒薪水,不升職的工作,朱元璋干的不亦樂乎,但是他的后代就未必了,明朝是出奇葩皇帝最多的.一個朝代,木匠,和尚,畫畫,反正就沒幾個喜歡上朝的,等到勤勉執政的崇禎皇帝即位,明朝已經行將就木了。

  還有戚繼光,影視劇中的明朝無非兩件事兒,要么東廠西廠錦衣衛,要么福建浙江倭寇亂。戚繼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民族英雄,事實上他的確是,但是戚繼光只是守土,并沒有建功立業,倭寇漸漸平息之后,便被調往京薊,拱衛京師了。

  讀明朝的政治會覺得很有趣,中央雖然集權,但是在管理上,好像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征兵募糧之類的機構,沉浸在自給自足的傳統社會中,資源協調交由下層地縣自己組織,明朝的執政是以傳統儒家觀念,用道德約束將整個國民塑造成簡單的個體,尊老愛幼,明禮誠信,所以從這方面去看,做一個明朝的子民還是挺好的,當然,是指1644年之前的明朝。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2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網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3

  和我一起讀這本書的同學們多感慨此書行文散漫,思想飄忽,理解起來似乎總在得與不得之間。讀過第二遍以后,這本書給我留下了遠好過初讀時的印象。《萬歷十五年》的文章敘述看似漫無邊際,卻是形散神不散。

  先從歷史分析的角度來看,作者從萬歷一朝中的小事件著力,一步步地展開了這幅晚明的歷史圖景,通過事件之間嚴謹的邏輯推理,從一個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身上解讀出技術與道德在中國古代的沖突和妥協,實是精彩,

  再看作者使用的史料類型,本書多引《明史》、《明實錄》、《皇明經世文編》等正史典籍,雖然書中許多場景(如第一章開頭)皆存在著作者的`想象,但對本書的嚴謹度影響不大。

  此外,本書最大的爭議之處在于第七章對李贄哲學的論述,可惜筆者也是門外漢,不能參透其中奧妙。但分析過多種不同的觀點后,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黃仁宇先生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存在一些海外學者共有的態度,即中國這樣的社會,很難自發產生新經濟、新思想的萌芽,最可能的情況是在外力作用下“被現代化”。這種偏見可能影響了他對相關史料的取舍。

  總的來說,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通過對晚明一個年份的深度聚焦,使我體會到了明代中國官僚階級的運作方式,也意識到了技術與制度在現代國家中扮演的不亞于道德禮儀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黃仁宇先生對明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論述,但為了貼合主題,在對史料的取舍方面作為史家有失偏頗,不夠公正,難免引人詬病。此為美玉之暇,亦為本書的一大遺憾。

  XP的點評:邱壑同學的小傳用簡潔的語言勾勒了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其對歷史學界貢獻的重要理論。黃仁宇本人是人生經歷十分豐富的歷史學家,寫有自傳《黃河青山》,可供大家了解其人。了解作者很重要,所謂知人論世。就書評部分來講,大部分同學的書評寫的非常散漫無邏輯,而邱壑的書評有一條明顯的主線,不僅概括了書的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觀點,如何論證了觀點,也代入了自己的思考。就這一點而言,是值得很多初學寫書評的同學們學習的。當然,對于邱壑在書評部分提出的很多觀點,應該是見之于其他人已有的觀察,但未能注明詳細的出處!度f歷十五年》是史學名著,評論者眾多,在寫書評時必不可少是要梳理已有的評論,盡量做到不重復前人的觀察,這雖然對高中生而言要求太高,但不妨值得努力,就此點而言,又是本文的不足之處。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4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采用了一種敘述歷史的新方式。我們接觸的歷史作品,嚴肅的居多,學術研究的居多,很多歷史書藉閱讀時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功底,大部分讀起來有枯躁的感覺。而黃仁宇的這本書,介于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

  從書中我們看到,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后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采用現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著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后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治者,萬歷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后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鑒今,通過讀《萬歷十五年》,我們了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望遠鏡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5

  歷史學領域,向來就是一個意見不同,紛爭不斷的學術領域。但是無論如何,思想的沖突還是有益于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一書,即是為明代歷史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更準確地說,是為了歷史學領域提出了一個應當注重的話題——“大歷史觀”。盡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會被通篇認同,但是其意義,可謂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書中所說,1587年,在中國則為明萬歷十五年,次歲丁亥年,所發生的要事可謂寥寥無幾,而其程度則以震撼全國朝野上下的事件,則更顯得屈指可數。整個國家都在承平與祥和的氣息中度過。然而,史官與歷史學家都沒有注意到,盡管沒有關于要事大篇幅的記錄,但是在他們筆下的一次次集會、早朝、經筵、會議、談話,在大量日復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們的王朝正在經歷著它的潛移默化的改變——而一般而言,潛移默化的改變,其影響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總爆發。事實上,在1587年所發生的一切,昭示著明王朝已經失去了一次關乎它未來命運走向的變革機會,并且步入了它命運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夠維持國家運轉的,有幾種東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堅,無論官員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個國家還是在欣欣向榮地發展著;其二,乃是社會道德的制約,道德雖是無形之物,然而卻是一種巨大的約束力,統治者如果能夠靈活運用道德力量管理國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構想就能夠全面實現了。其三,也就是潛規則。這種構成于各種集體的規則,成型與完善與各種游離與法令與條例之外,雖然它不是標準的形式規則,但是仍然是維持文官平衡的重要點,F在,我們的大明王朝雖然集這三者于一身,但是第一種,即制度,已經顯得死板而不合時宜,既無法控制地方,又無法領導中樞。所以,留給萬歷皇帝和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們的,只有軟弱無力而缺乏條理的儒家道德與官場內部籍以維持秩序的潛規則。

  制度的.不適用是本朝最大的特征,也是整個國家的悲哀之一。緩慢而缺乏效率的政府、充斥著各種關系鏈條的人事考察,等等等等都使得我們的明朝對于國家的治理只能夠維持到“平穩”而無法將其晉級為“盛世”,一旦戰爭來臨,整個國家都會由于調度不一與指令相斥而混亂不堪,1619年的遼東,正確的證明了這一點。

  當制度不堪修補,社會的推動力已然消失之時,再強有力的改革也顯得無濟于事。用書中結尾的話來說,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這些人,雖然擁有著不同的抱負與藍圖,但是由于整個國家已經沒有了動力,那么“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是宴安耽樂,首輔的調和或者是獨裁,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還是習于茍安,文官的貪墨舞弊還是廉潔奉公,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取得有意義的成就!辈⑶視羞提到,整個國家的悲劇所造就的結果,就是一個個個人的悲劇——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則身敗兼名裂。這些小成分,構成了整個國家的悲劇。

  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數千年前的歷史時,也許更會對于人物在整個歷史環境下的處境而唏噓感嘆乃至同情。因此,我們也應該以更高遠的視角,去探尋那些人物心理中復雜而不為人知的一面。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6

  自己本不是一個歷史觀很強的人,但當時只在kindle上粗略讀過后便擱置了。最近一檔綜藝節目叫做《一本好書》,從萬歷皇帝的視角出發對該書進行了舞臺劇式的演繹,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為一個孩子背負的王朝,為一個帝王無奈的抗爭。

  本書力圖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不論是主要人物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哲學家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時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1583年春的會試,萬歷皇帝詢問與試舉人,為什么他越想勵精圖治,但后果卻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為他缺乏仁民愛物的精神,還是在于他的優柔寡斷?或許他已感覺到自己拯救一個看似堅不可摧實則搖搖欲墜的大王朝的無力。在與文官集團經歷了長達15年的立太子之爭,萬歷與文官集團徹底決裂,并開始長期罷工,直至1620年萬歷駕崩,帝國暮氣,回天乏術,24年后,整個明朝滅亡。

  看到此時,非常納悶,為什么萬歷皇帝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會如此之深,到可以終身不上朝?是只有萬歷如此還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爭過,盡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剝奪個人意志的他抗爭不過2萬人的文官集團,抗爭不過沒有法治只講道德終要走向滅亡的封建帝制。萬歷登基時還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他曾經也勤勉朝政勵精圖治,關心國家和人民,可當一個擺設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讓人厭倦的'事,罷了罷了。

  關于張居正,因為其是湖北江陵人,印象深刻當年高考語文(湖北考生)的閱讀理解就是選自熊召政的《張居正》,后來也聽酈波教授在百家講壇講《風雨張居正》,雖不太記得清內容了,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如泣如訴的語風難以忘記!罢D官吏,政令傳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睹鞒切┦聝骸穼λ绱嗽u價: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不說他身負絕學,改革創新,也不說他專斷獨行,表里不一,只是想不到在其死后遭萬歷清算抄家掘墳,曾經的亦師亦父,亦臣亦友的情誼可以變得如此決絕,不禁唏噓,或許不止張居正是一個復雜的人,是人性本就復雜。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班牙的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世界局勢如是。而1588年1月17日清晨,“將星西殞之際,我們一個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戚繼光的“鴛鴦陣法”最開始是從老板口中聽到的,當時查了資料并沒研究出什么所以然,待今日重讀本書,發現“鴛鴦陣法”其實是因時制宜之策略,是在軍事創新與政治妥協之間實現平衡的智慧之舉。從古至今,改革都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充當改革家,既要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更要有審時度勢的大局觀,從實際情況出發。同理到企業發展中,最完美最先進的改革方案往往是無法執行的,在妥協中務實前進,達成目標或許才是法則。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萬歷十五年間,發生的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的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歷史并不是一人一時,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內在規律和聯系的。而要發現這種聯系和規律,就不能拘泥于單獨的大小事件,必須將它放在大視野下,才能看得明白”,此乃作者的“大歷史觀”。

  正如王強老師在混沌大學《歷史的凝視》課程中所說的,對過去有意識,對未來有覺知,這似乎將人類同動物區分開來。培養歷史觀,其實是讓我們去了解歷史的事實與真相,因為歷史是時間的證人,是真理的光亮,是記憶的生命,是生活的導師。我們走向歷史的同時,也在走向未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7

  一直以來,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嘆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嘆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耙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我在閱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進而閱讀了一點明朝的歷史著作。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了解的并不算多。對于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后,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于自己的人生。他們并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么不堪,或那么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統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采取傳記體鋪敘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歷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作者之所以以他們為故事主線,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么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蕓蕓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現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著前行。

  萬歷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欲”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心思想的羈絆。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著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于在張居正死后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后這種種在后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于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張居正想要中興明朝,整頓稅收,大權獨攬時尚能推動少量地區執行,卻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他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復原樣,自己也身敗名裂。

  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不再強力推動,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協調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做好事情,卻只是小修小補,還被文官集團罵道德不夠。

  海瑞選擇相信德,過的一貧如洗。但受時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據德,而非法律。同時他太扎眼,為整個文官集團所不容。

  戚繼光非常現實,從小兵用的武器、戰術,到治軍方略,戰略戰術,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該送禮送禮,該送美女送美女。即使這樣,在他的靠山張居正倒臺后,他也被迅速罷官。

  李贄的悲劇,不在于最后的自殺,而在于他從來沒有圓融一體,自身思想前后矛盾。他希望能彌合文官集團的私欲和道德,這幾乎不可能。

  《萬歷十五年》里的每個人,就這樣在激蕩和反抗中走完了一聲,迎來最終的大失敗。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8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點出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件,一幅幅眾生相,才驚覺原來已經看到結尾了。《萬歷十五年》閱讀結束,但是意猶未盡。將李贄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見黃仁宇先生決定將大部分力氣直接進行僵化凝固的思想體系的批判同時,也借助于現今哲學成就來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很可惜,作者最殫精竭慮的部分是我最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將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許時隔些年,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李贄這一章,我看到了黃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這也是我閱讀過程中碰撞最劇烈的地方。我們古代的哲學,至少是萬歷及以前的和漢朝罷黜百家之間,都無法跳脫儒家正統思想,但是跳脫不了卻也難加以改進,使之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從什么時候儒家思想對于時代已無指導作用,作者沒有解答,統治集團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漸迂腐是互為因果的。非常喜歡結尾的一段,真個是掩卷嘆息,靜坐感慨。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闭雇幌旅魈,開啟新的一本。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9

  《萬歷十五年》本以為是一本描述這一年的故事的書,但卻是一本精細的歷史讀物。讀來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歷和幾個重要的配角,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在歷史中都聽過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編排成了影視劇。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戚繼光系列的故事劇。但《萬歷十五年》并不是在講愛國含義的一本書,而是一本明朝亡國的`喪書。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已經是明朝指數級下滑的重要標志了,以致于30年后被滿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國之本在于人,人之管理在于體制,體制的建立在于國君及高級行政管理層,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后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體系已經變得異常成熟,幾乎很難有武將的立足之地,更別說對于興武的期盼,以致于戚繼光的故事看起來激勵人心,但背后的政治和管理格局注定有悲催的解決,正如他人生的結尾過的并不如意。

  而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則各有特色,在異常敏感的君主時代,位極人臣時的權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政治形態的最好體現,以致于在清建立后在政治形態影子依然擺脫不出這種政治影響。重要的故事環節都的要圍繞著萬歷皇帝的意思做事情。當然不可避免的,在組織管理越高的層位越需要這樣的官場技巧來讓政令得以實施,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政治團體,正如巴納德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中所說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所謂的非正式組織便是官員私下里的同僚集結。也可以理解為陽與陰。

  李贄的出現讓這本本來是政治故事的書增添了些許哲學意味,一談到哲學便離不開孔孟哲學及易學,及在明朝發展至盛的心學,只是本場的主角是李贄,而非王陽明。李贄在生命的最后解讀《易經》,也算是中國哲學家在生命最后對于哲學的貢獻,無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體會《易經》的奧秘。而本書的作家黃仁宇先生,也在字里行間表現了一陰一陽的關系,包括對于萬歷朝政的點評,也包括清朝對于明朝的取代,極陰而陽,陽極而陰的規律的認可。也是本書中哲學意味深長的一點。

  萬歷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極陰陽魚的中心點,萬歷在位48年中明朝最后的氣數逐漸走向消亡,充滿了無奈與嘆息。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0

  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才來翻閱此書。也對明史略有一些興趣,之前也有對本書的耳聞,更多是與明亡有關的細節,似乎很多觀點認為在1587年發生的種種細節,預示著這個朝代即將結束的.危象,斷斷續續的淺讀,大而深刻的理解談不上,一閱一思,這期間也看完了紙質版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提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兩個概念可以放在這本書來討論一下,對應來說,若是拿時代意見來否定歷史意見,也是有失偏頗,歷史的細節總能代表著歷史深處的憂慮,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著前人總結的經驗,當然也會出現相似的問題,這是一個輪回更替的過程。

  滅亡更替的爆發點,也許從立國之初就埋下弊端的種子,積重難返,命將休矣。以如今眼光來評也是制度問題,不同皇帝執政,面臨處理的問題不同,怎樣采取措施?如何改革?如何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究其根本還是封建制度皇權獨大難以保證最優政策。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1

  看一個時代的功過是非不能只從一個層面來看,應當從多角度來分析,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才能客觀公正地分析該時代的成敗得失。從得失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鑒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上,使我們有個科學的指導思想幫助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狀態。以史明志,以史鑒今,《萬歷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我們反復多讀的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作者以萬歷十五年為名,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歷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歷十五年雖看似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后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于事物肇起之初處于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作者從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寫了萬歷年間的各種風俗制度等。

  首先,萬歷皇帝。1572年,不滿10歲的萬歷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學,萬歷的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萬歷小皇帝謹遵傳統儒家思想觀念,尊師敬長輩。首輔張居正是萬歷皇帝的`左膀右臂,萬歷小皇帝的課業由他來把關教授,政府眾多的重要決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對張居正充滿了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贊揚,并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真是皇恩浩蕩。幼年的萬歷皇帝對這種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謝,可是等到他成年后開始擁有自主的決策權時,他奮發圖強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可美好的愿望或者是藍圖總是事與愿違。當一個時代的輪軸運行到最后時,一些制度或者是陳腐的事物會成為這輪軸中的一些顆粒,阻止社會的進步發展。到了萬歷年間,整個朝廷成了一個運行緩慢的機器,大臣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加于皇帝身上的義務越來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為上層階級的代理人。這時,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權利實行權。比如,在立儲君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了很多年,最終以萬歷的沉默和消極抵抗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因此,一個時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權力和治理權,或者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來界定各種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順利下達,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時代才會有快速的發展。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功過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輔政的期間,整個朝廷風平浪靜,雖然也有暗涌翻浪,但相對來說還算太平。而且張居正精明干練,做出不少令人贊佩的政績,實際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過的一面,在萬歷皇帝親政期間,張居正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也好,或國家大局也好,張居正私下串通心腹大臣向萬歷皇帝上書,經過皇上的允許后,身為首輔的張居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過程仿佛架空了萬歷皇帝的權利,張居正以自己的門生和同僚為棋子,根據自己的意愿間接地施政,而欺騙了皇上,這是欺君之罪。在張居正的生前,其一直是榮華富貴、萬千寵愛于一身,并且由于懼怕張居正的權力威嚴,眾多內存埋怨的官員都沉默下來,而等到張居正離世后,醞釀很久的口誅筆伐在短時間里爆發了。在事實面前,萬歷皇帝看清了自己與張居正之間的恩恩怨怨,并且將更多怨恨凌駕于恩情至上,堅決地清算了張居正各種過失。張居正在位期間,由于得到萬歷皇帝的信任,下領朝中重臣,上面君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和富貴,但他并不能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而失去了標準的職業和道德操守,從而引火燒身。

  再次,首輔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放棄了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實行較為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為作為首輔,“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币虼藦倪@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申時行在萬歷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當百官的意愿無法在皇帝面前通過時,一些牢騷只能發泄給首輔申時行。當萬歷皇帝要將意愿付諸實施時,百官以儒家倫理道德和先朝既定的規范為說辭阻止萬歷皇帝。比如,在立儲君一事上,百官拿出各朝各代的各種事例來勸解萬歷皇上,可是雙方的均不退讓使朝廷陷入了消極狀態中,而申時行沒有能及時化解這種癥狀,他應當為這種過失負責。申時行的和緩政策為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比如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倍吧陼r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币虼,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后,大壽時仍受到萬歷皇帝的恩賜。

  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皇帝,當遇到施政的強大阻力后,消極地面對朝政。一個是大權在握,精明練達,卻最終不得以善終的張居正。一個是處處努力地營造和緩的政治環境,以和事佬的身份而受眾多百官的尊敬的申時行。從他們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看出來,整個時代作用于他們身上的烙印,其身后所留下的諸多評論值得我們當下之人為之深思和學習。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

  1587年萬歷十五年,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一個不平凡帝國的滅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對周遭無感,對未來也茫然;嗅覺靈敏的人,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談不上哪里不對。實際上已經可以預見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按照經濟學的邏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論哪個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滯,都可以一葉知秋。猶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動,就可以在非洲大陸引起一場風暴。

  1587年萬歷十五年,無論是文人高官張居正、申時行;還是武將戚繼光和官員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贄;甚至是萬歷皇帝本人;都無一幸免成為歷史的悲劇,無一幸免的悲涼而終,好像飄落的秋葉肅靜,然后消失于茫茫的歷史長河。

  先說說單個個體,海瑞,我們的印象和教育形象里,他是一個清官,典型代表形象是《海瑞罷官》。十幾年前去了淳安縣的千島湖,特意去瞻仰了一下海瑞當時的府邸,當時感覺連風都是清涼的。然而,歷史給出的評價竟然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梢娨粋人,置身于什么樣的環境和歷史背景,是如此不同的解釋。而當局和后人給予的評價也是各有千秋,褒貶不一。

  戚繼光—勇猛將領。南肅倭寇、北驅韃靼,留下赫赫戰績。迷信與科學相結合,改良軍事設備和鉆研戰術,然而也會送禮獻寶、養妾生兒養老、最終被文官拖累而不得善終。全書中,作者對于戚繼光的描繪是唯一花了重彩的,不但描繪了戚家軍的篩選原則,訓練要素,以及作戰技巧,還從觀察氣象、記錄天氣季節變化等等,以及兵器的研究和應用實操…。不可否認,戚繼光不管是在那時還是當代,都屬聰明上進、睿智勇猛的將領。

  首輔張居正,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人前維護的過于完美的形象,有才華和道德準則,然而,玩弄權術、貪污受賄、沉迷美色,這種人前人后的鮮明對比,導致了生前的繁華和死后的崩塌,讓人內心十分復雜。

  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

  首輔申時行,雖然中庸、協調眾官,深得萬歷皇帝的信任,是因為前任首輔張居正太跋扈,弄的“官不聊生”而申時行審時度勢,才得以安生,但也落得個遭彈劾和辭官歸田的結局。

  思想家–李贄,思想特立獨行,然而所屬的生活時代政治凝固,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派紛爭,李贄的自相沖突實質上就是理學和心學的矛盾。這樣的一個矛盾體,導致了最后的在監獄里自殺結局。

  最后一個是我們的萬歷皇帝。從小接受嚴格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孝仿祖法。后來發現了對自己嚴格說教,自己十分敬重的首輔張居正的虛偽面,發現了人性的偽劣,以及對整個道德體系無能為力的局面,開始了他的消極怠工,從而導致了整個決策機構的缺失和散漫。萬歷皇帝可以說是代表一個體系的文化和價值觀。雖然他有變革的激情和情懷,但是在如此的體系下,他也只能用悲觀和無為來做無謂的抵抗。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度f歷十五年》

  單個個體的悲劇,匯集成立歷史時代的悲劇。以道德為綱繩,引導一個執政黨去實施政法,最高旨意是禮法,任何人逾越不過。就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滅亡了。

  這本書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描繪,邏輯和蘊涵的寓意卻不似語言那么簡單,它不是精美的點心蛋糕,它是相當于咀嚼蕎麥面包,原汁原味無添加,個中滋味得自己體會。誠然,道德是基礎和根源但不是萬能,更不是法律。一切問題首先需從法律的層面去考慮,再延伸到道德層面。所以,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的又無法固定量化的原則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和實用性,則其發展程度必定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救技術之不及。

  延伸思考:大家都一致認為的潮汕人是東方猶太人,有著積極勤勞的本質,好客豪爽講信用。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出生入死”,被偏解成了出門才會生,而回籍則會死。也就是得背井離鄉在外打拼,也的確見識過老一輩的前輩們都是精英,兢兢業業,成就一番事業,在家鄉的卻是安逸悠閑喝著功夫茶過著美滋滋的小日子。了解潮汕的人一定會知道,這是一個講究人情禮節的群體,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和風俗習慣,來作為生活以及處事的綱本,而在外的潮汕人,融入的是一個以法律為依據的環境,先有法律再講人情,而不是用人情來道德綁架法律標準。所以,這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離開家鄉出外的人會比較成功的道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3

  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衛一方平安,其頭功當然是戚繼光的。戚繼光一手創立的戚家軍是革命性的,其軍紀之嚴明,戰術之先進,在當時都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戚繼光讓軍隊真正成為一支軍隊,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過有了嚴明的軍紀,先進的戰術,是不是還缺少點什么?哦對了,軍隊戰斗力的強大,還離不開強大的武器支持。我們經常吐槽我們發明了火藥卻只是用來放煙花,發明了指南針卻只是用來游玩,然而并不是沒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火器的價值,戚繼光就曾上書陳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代名將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師的重要性,他曾建議把陸軍軍費的一半用到水師上,以此來在海上就擊退倭寇,可惜這并沒有引起重視,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終。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錯都推到當權者頭上,他們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們深謀遠慮,贊同俞大猷的.提議,那么事情就一定能辦成嗎?倒也不見得,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的范疇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復一遍那句話:我們的國家是以禮儀道德為治國根本的,法律或者規章制度已經淪為形式,甚至掩飾違法行為還被認為是忠厚識大體,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安安穩穩過日子,我感覺用諱疾忌醫來形容很合適。那既然沒有法律規章的約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術的進步的天敵。松散的組織結構里容不下現代技術,而現代技術一定會推動社會趨于精密,這是兩種力量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還是舊勢力更加強大。

  既然現實如此,戚繼光也沒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務實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軟實力照樣橫掃倭寇。更能體現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對于政治也是洞若觀火,本朝重文輕武,文官們不會容忍武將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只是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讓他受益良多。這一點,值得海瑞學習,雖然海瑞是文官,戚繼光是武將,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個武將,戚繼光更像文官。這對他們的仕途有決定性作用,海瑞被彈劾被迫去職,而戚繼光則得到了一個武將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并不是說他們做官只是為了虛名,不過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腳不是嗎?

  可單單憑借這些,亦不足以幫助戚繼光建功立業,還要朝中有人。張居正和戚繼光可謂黃金搭檔,他們都有雄心壯志,都有銳意改革的決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華,因此張居正對于戚繼光也是盡力提攜,為他創造出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才有了戚繼光的赫赫戰功。

  前文所述皆為作為一名將領的戚繼光,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另一個戚繼光。戚繼光會寫詩,這樣的跨界是相當難得的,這也為他贏得了文官們的尊重,看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藝多不壓身啊。

  最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的是一條鐵律,張居正是這樣,海瑞是這樣,戚繼光也沒能例外。其實戚繼光和張居正關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讓家人給張居正饋贈禮物就見于張居正的書牘。他娶妾生子,卻把他們隱藏起來,他潑悍的夫人對此一無所知。戚繼光并不能完美地適配于傳統的道德框架,在頌歌里我們可以忽略這些,不過在歷史中,我們要直面它。

  戚繼光最后孤獨地死去,其實自張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繼光在歷史舞臺上的表演也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道德至上的國度,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況是一個和張居正關系密切的武將呢?文官們自然不會放過他。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可是孤獨的又何止戚繼光一人?武將們出生入死,保家衛國,還不如文官的筆桿子和嘴皮子管用。這是這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為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

  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在我看來,是以一種小見大的手法,闡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

  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帝國的滅亡.

  細想來,這慎密的思維令人嘆為觀止。就好像你看到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罷了,但他的懸浮是有必然性的,當歷史由日常最平凡的生活反應,只能暗嘆世事的無常和世道的輪回了,明朝的.滅亡早已決定在萬歷十五年,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只是把這具早已死亡的行尸走肉踩進了塵埃罷了。

  如果把我們自己代入而是的萬歷的視角,我發現,這個遙遠年度的皇帝,與我們何其相像。也曾樂于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曾經對這世界也充滿了期待與向往,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著最根本的原因。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我不知道錯在誰,只是想,如果在一開始就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以自己的角度為自己做些什么,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或許一切都會不同吧。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當一種事情變得被逼無奈,在有趣的事情,也會失去最初的興趣與對這件事的所有美好的感官。第一印象很難破壞,但并不是牢不可摧。

  我也會思考,張居正是否一開始就是一個罪孽罄竹難書的奸臣,沒有人會和自己同一立場的事物或人過不去,那無異于自找煩惱。我覺得,他也曾想明朝國富民強。若是換個立場考慮,他也只是個有些剛愎自用的,有些缺點,同時也很聰明的大臣罷了?追蜃釉浾f過,“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比欢@句話所反映的,在我看來則有更深層的含義。“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我一向信奉“距離產生美”,任何人,任何事,了解了,熟悉了,都會變得不那么好,畢竟人無完人。皇帝是這樣,張居正也是這樣,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中正的看待一件事后,你會發現,黑不是那么黑,白不是那么白,生活從不像京劇的臉譜,紅臉白臉分的分明,總有灰色。

  文章的最后,黃仁宇先生是這樣結尾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于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通過萬歷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運行不僅在于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系。正德皇帝跳脫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征配合制度運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歷皇帝有著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愿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后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伙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說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于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后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發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定上的優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張靜怡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9-0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2-27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1-30

《萬歷十五年》的讀書筆記10-2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5篇11-1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12-3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12-3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4篇12-2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01-31

萬歷十五年的讀書筆記(精選27篇)07-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伽师县| 天气| 罗定市| 津南区| 郎溪县| 满城县| 民乐县| 吉安市| 买车| 靖宇县| 图片| 万宁市| 邛崃市| 青田县| 都昌县| 枣阳市| 化州市| 茂名市| 政和县| 周宁县| 嘉善县| 滨海县| 镇江市| 通河县| 雷州市| 公主岭市| 益阳市| 双鸭山市| 蓝田县| 虎林市| 黔江区| 松桃| 龙泉市| 仙桃市| 巴马| 咸丰县| 石楼县| 社会| 沂水县|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