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時間:2022-12-13 10:50:49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1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17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

  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于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蛟S可以開始嘗試“不再從屬于縱向關系,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钡诙瓮瓿傻淖x《被討厭的勇氣》并且把目前能夠理解到的問題點總結出來,我對阿德勒又理解了一點點,也還差億點點~

  什么是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心靈和身體雖然是不一樣的存在,但卻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個體,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作“整體論”。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共同體感覺”:在英語中,共同體感覺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對社會的關心”。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社會、產生共同體。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就是終極目標。

  人際關系的起點和終點是什么?——“課題分離”和“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的范圍?——最小的共同體是“你和我”,最大的共同體是無限大。當人際關系遇到瓶頸時可以不用固執于眼前的小共同體,小到你我,大到宇宙萬事萬物都可以獲取到共同體的感覺。

  “橫向關系”是什么?——“雖不同但平等”。以親子關系為例,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就是橫向關系。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表揚或者批評他人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

  “對存在本身的感謝”是什么?——以親子關系為例,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從零起點出發。

  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自己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己“自己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己接納”。

  為什么要做到自己接納而不是自己肯定?——自己肯定是優越情結的產物,需要接受真的自己,而不是自己欺騙。接受事實存在,接受現實的“這個我”,對于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改變,才是自己接納。

  為什么在社交關系中應采用信賴而非信用?——信用有附加條件,信賴無前置條件。信賴的反義詞是懷疑,從目的來看社交的目的是把別人當成朋友,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叭绻麑Ψ街v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只不過是一種基于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系。

  如何理解:“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幸!钡坏扔凇八械娜硕夹腋!?——“幸福即貢獻感”,能夠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需要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

  什么是“甘于平凡的勇氣”?——平凡即普通,但普通不等于無能。普通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甘于平凡的勇氣即不會可以炫耀自己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

  因為前面一有收獲或觸動,便不敢懈怠,立馬記錄,所以反而看到最后,不知道從何下筆去做一個很棒的總結。如果真的要梳理總結,怕是會成一篇文章。看了這本書,了解了阿德勒的思想,真的有很多收獲,寫了滿滿的書摘和感想。我就像那位青年,而這本書就像那位哲人,帶領著我不停思考,我們彼此促膝長談了五夜,受益良多。

  人生沒有因果論,它也不是一條既定的直線,即使沒有登上山頂也沒有關系,因為一路的風光已是最美的風景。學習接受自己平凡無奇,并不意味自己無能,反而說明更有勇氣接納自己。他人不是敵人,學會信賴他人,這樣活著不會太累,也能更加幸福。最后是想起了前兩天同事說的一句——“人生就是渡人渡己”。因為周圍的人是我們的伙伴,所以去幫助他人,擺渡他人,其實也是擺渡自身。不論如何,即使是主觀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貢獻,也能讓我們更接納、更愛自己,離幸福更進近一步。

  人生或許沒有我們想的那么艱難,其實就是很普通,認真但并深刻,需要我做好每件事,過好每一刻。不論你快樂與否,優秀與否,總有人討厭自己,所以最后希望我們能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只關注那個別三兩個人。自身關注的對象,決定自身眼中的世界。幸福很簡單,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擁抱自由平凡的人生。至于人生的意義?那就需要自己去賦予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己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阿德勒想讓我們超越的第一道坎兒叫"過去",精神分析療法喜歡挖掘人的曾經,將如今的心理問題一股腦地歸結于"創傷"這個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糾結于過去,就會陷入"決定論",仿佛命運已被"決定",無法改變。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愛迪生在找到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之前,嘗試過一千六百種材料,而他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我只是知道了這一千六百種材料不能做燈絲而已。"這是安迪生賦予失敗的意義。一千六百次的失敗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變世界。失敗至少讓我們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賦予這樣的意義,是否會讓人更加堅強?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傷"的概念被創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己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己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己價值的判斷。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己"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己,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己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活著的每時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4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對,是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靠自己。

  很多人在抱怨的那個結果,其實是自己從一開始選擇的。早干什么去了。不會正確歸因,就大概率跳不出這場循環。

  心理創傷并不存在,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這個觀點真的是恍然大悟啊,可以選擇不憤怒,你偏偏選擇了憤怒,這不是你自己選擇的嗎,自己捏造出來的這個情緒,你可以選擇平靜,別的處理方式,文中舉的例子真棒,非常容易理解。

  問題不在于發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詮釋”

  舉個例子,出生農村,如果一直覺得農村不好,農村貧苦這是一種說法,造就自卑的你

  出生農村,造就了獨立自強自立的你,這是一種說法,造就樂觀積極的你

  這就看你選擇你的詮釋

  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定下的目標前進。

  過去是過去了已經就是那樣了,現在怎樣你自己決定,此時此刻你選擇愉悅還是煩躁看你選擇,未來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自己都愛的人,那現在此時此刻你就用上身法,哪些品質你會愛,現在開始訓練自己,保持穩定情緒,慢點說話等等。

  改變的第一步是理解

  也可以說改變的第二步是覺知,理解后才能覺知,覺知后才知道我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及時修正。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父母給了我生命,讓我接受了大學教育,我應該如何利用我的知識,讓自己越來越好呢。

  希臘語中“善”是有好處,“惡”是無好處

  文中說人不會去干對自己沒好處的事,比如有人去犯罪,他為啥選擇這條路,他覺得是對他有好處的,并不是說犯罪這個結果對他有好處。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是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借用面包嬸的感受,她說,如果我提出建設性意見,無毒無害有百利,對方第一反應就是擺出困難1234,立即打住,這種人帶不動。不要白費力氣。我要成為那個帶得動的人。

  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突破舒適區來到挑戰區太難了,太辛苦了,太累了,還是回到舒適區吧,這是大多數的選擇,那些極少數人選擇了迎難而上,我要成為那極少數人。

  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活在當下,過好當下。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5

  前些天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的幾句介紹,頓時起了興趣。

  光看推薦就覺得應該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內容采取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引用的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弗洛伊德的名字聽得很多,而同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德勒卻似乎未接觸,足以證明我是多么的淺薄。他的“既不要批評,也不要表揚你的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前學到過,眨眼幾年功夫,記憶煙消云散。

  阿德勒的名字不太被提及,但是他的思想卻影響著無數人,不信,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有沒有你似曾相識或耳熟能詳的理論呢?

  岸見一郎說他想做阿德勒的柏拉圖,古賀史健說他想做岸見的柏拉圖,于是便有了這本書。

  本書以青年和哲人的每次見面為時間線,共分成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第五夜5個章節,不斷進行進階的談話。

  我也將分成這5個板塊來講一講我讀到的,我想到的和我悟到的內容。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這個章節的核心在于提出兩個互斥的觀點:看待事物的“決定論”(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典型即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和“目的論”(我們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選擇現在的我,也即阿德勒心理學觀點)。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如把一切歸因于原生家庭,童年創傷而逃避現實自己的責任)。過去不是現在的決定性因素,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過去,也即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什么樣的意義。人人可以改變,選擇安于現狀是由于你的內心出于某種目的而刻意選擇的結果。就連你的'各種情緒,也都是你為達到某個目的而選擇的一種手段。

  哲人舉了很多的生活實例幫助青年理解他的話。比如,憤怒也是可收可放的一種手段,就像沖孩子發火的母親,她的怒火可能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讓孩子順從罷了。

  心理學基礎知識里的“本性難移”,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來說明,他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為了活在虛假的自己幻想中,人們可以表現出各種癥狀以逃避現實。

  “鼓勵”這個詞再次回到我的視野中,是的,表揚不是鼓勵,鼓勵對于對于勇氣的形成非常重要,鼓勵的運用對教育者而言非常重要!

  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便是“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如果存在競爭,就一定會帶來煩惱,因為有競爭就會有勝有敗。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哲人舉了自己身材矮小的例子。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比較。客觀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其的主觀解釋。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完全不同,自卑情結有時還會發展出特殊心理狀態——優越情結。

  “夸耀不幸”解釋了人過往經歷中的不幸也可以成為其武器來支配對方,這讓我大為震撼。當你把不幸作為武器時,那你可能永遠都需要不幸。

  憤怒分“私憤”和“公憤”!皺嗔χ疇帯钡母拍钸M入視野,復仇階段人的表現,再次論證了阿德勒的目的論。情緒只是人們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手段,比如說有邏輯的語言。

  這個章節里,分析了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其他關系都可以選擇、解除,唯獨親子關系不能,我們要勇敢面對關系。

  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這是事實。通過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稱為“人生謊言”,哲人反復列舉了臉紅女孩兒的例子。

  其實每個學派和理論都有學習者、擁護者和反對者,我們沒有必要非此即彼、爭出輸贏,正如阿德勒所宣揚的那樣,不要陷入權力之爭。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什么是自由?如何才能獲得自由?本章節從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的“課題分離”著手。

  很多人為什么會尋求別人的認可,或者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很多情況下,這是由于受賞罰教育的影響。如果一味地在意別人的評價、看法和認可,便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如何才能為自己而活呢?阿德勒提出要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如何區分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別人的課題?哲人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釋。

  我覺得課題分離中最難做到的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離。孩子雖然還小,可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要給予他充分的尊重,給他創造最好的氛圍,當孩子向我們求助的時候伸伸手便能幫助到他。比如說簡單到系鞋帶、吃飯、做作業、列計劃、實施方案、布置自己的房間等等,把權力交還到孩子手上。確實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幫他們完成更快,按照大人說的做會少走很多的彎路。但請明白,那不是我們人生,請把最終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還給孩子,讓他完成他自己的人生課題,讓他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孩子需要我們的,是無條件的愛!不管他是好是壞,成功亦或失敗,我們都接納他,愛他。但愛他并不代表闖進他的領域指揮一通,所有親密關系必須特別注意界限感。

  另外,切記: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不要妄圖去改變他人,包括你的伴侶和孩子,因為那些都是他人的課題。

  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做好自己的課題,別人怎么看、怎么說那是別人的課題,無需你去關注,你也無法改變。有時候,對別人來說,真實的你是怎樣的,現實是怎樣的完全不重要,他們評價的只是他們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這個章節承接上一章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課題分離,接著談論人際關系的終點——共同體感覺。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同時,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

  首先要做的便是把self interest變成social interest。課題分離并不意味著冰冷的割裂,或是以自己為中心,而是關心但不替代。每一個人同時屬于多個共同體,很多人際關系和聯系你可能看不見(這在《理性樂觀派》這本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解釋),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會有其價值。在共同體中努力地邁出第一步,給予別人什么,從中尋找自己的價值,這是我們自己的課題。主動做好自己的課題就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價值,覺得自己對這個共同體來說是有用的,你便有了“歸屬感”。

  不批評也不表揚,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本質目的都是“操縱”。實施賞罰的人無意中都會營造一種上下級的關系,也即我比你優秀,我比你有能力。這在親子教育中最常見,也最易理解。如果你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的話,想一想,你對孩子做的、說的一切,你會那樣對朋友或同事嗎?

  賞罰教育呈現出的是“縱向關系”,這種關系里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進而去干涉。

  我們需要的是“橫向關系”。所謂橫向關系是平等的關系,雖不同但平等。這種關系里我們可以給對方的是援助和鼓勵,幫助其建立自信、提高能力。橫向關系里即便是對長輩、領導,我們應該尊重,但不是服從,我們也應該提出并堅持自己的主張。

  用這個章節的知識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為評價暗含著你們是縱向關系,而事實上,我們都是平等的橫向關系。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如何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價值,獲得歸屬感?哲人提出要做到“自己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三點。

  和無條件地愛孩子一樣,你也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世間之人大多都是普通人,你的孩子是,你也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是擁有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無條件地信賴他人,你們之間的關系會因此轉變。當然,如果遭遇了對方的背叛或者傷害,你也有權切斷你們之間的聯系,因為這是你的課題。

  接著,就是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但請弄清,這并不代表是自己犧牲、一味地去付出和迎合,那樣的話,你又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了。

  上面的三點缺一不可,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且處于不斷的循環中。

  哲人提出,我們的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無數的點的連續,也即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存在于剎那之中,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過去和將來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只有當下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過去或將來,那現在就被你弱化了,變得模糊了。過去不是免罪符,警惕不要讓它成為你的人生謊言。

  書里的很多語言都十分喜歡,有些光看著就很感動,也把它們送給你!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薄叭松囊饬x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我的力量無窮大!薄懊總人都能獲得幸福!

  人生其實很簡單,人際關系也很簡單。

  人生很短,愿我們都能早日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6

  在人際關系中,因為迫切地想要被認可以及不被討厭,我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然而這樣的我顯得非常不自然以及不自在,因為我沒有自由地表現真實的我自己。

  我太害怕真實的我讓人討厭了,所以竭力讓自己保持我認為的溫和有禮的狀態,可是這種自己控制并不能達到討人喜歡的目的,同時還會讓我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

  只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擁有做自己的自由。

  不再尋求認可就是自由。不再懼怕被人討厭也是必須做到的勇敢。

  至于如何做到不再尋求認可,答案是——不再過度關注自己。

  討好型人格其實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人,這個表述非常嚴厲,但事實確實如此。太關注自己,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有的你自己的目光都聚焦給了你自己,這難道不算以自己為中心嗎?

  你應該明白,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圖中的一個點,你可以把你的軀體當作一個看世界的視角,是這樣的視角讓你產生了你是世界中心的錯覺,你要意識到自己的本質還是滄海一粟一樣的渺小。

  沒有那么多雙眼睛看著你,所以不用再有壓力,所以,請毫無負擔地去勇敢做自己!

  而要做到不懼怕被人討厭,需要了解課題分離。做出怎樣的行為是自己的課題,別人會因此有怎樣的反應是別人的課題。我們不能干涉別人的課題,你試圖用某一種行為來討得別人的喜愛,這鐘行為本質上就是在干涉別人的情緒,是干涉別人課題的表現,是一種隱藏性的對別人的掌控欲。

  害怕被背叛所以不敢付出真心的行為也是因為沒能做到課題分離。你把別人當伙伴,這是你的課題,別人是否會背叛你,這是別人的課題。所以這個行為本質上不是因為害怕所以逃避自己的課題,而是試圖掌控別人的課題,卻又沒有勇氣接受事態脫離掌控的結果。

  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系里會少很多矛盾,對個體而言,煩惱也會減少很多。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7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己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8

  為什么做著同樣的工作、過著同樣的生活,有人覺得幸福感很強,而有的人覺得并不那么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為什么同樣的事情發生,有人能淡定從容,而有的人卻失了分寸呢?決定我們現在的究竟是我們過去的經歷,還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呢?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由別人賦予,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作者整本書用到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認為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現狀。阿德勒的觀點和弗洛伊德的觀點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會認為我們的經歷、原生家庭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重大影響,被稱為“原因論”,而阿德勒卻否定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認為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比如,一個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他會認為這個有社交恐懼癥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經歷和成長環境所決定的,而阿德勒會否定這個說法,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懼癥,是因為他想達到不和人交往這個目的,故而捏造出這個癥狀。他不想和人交往,因為他害怕在際關系中受傷,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夠,不能和他人相處好,怕別人嘲笑,怕被人傷害,因此就出現社交恐懼癥,他就可以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找借口,由于害怕和別人交往,所以處理不好,這就保存了體面,F在聊聊我讀這本書的啟發。

  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一、我們不幸的來源

  作者認為我們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際關系。

  臉紅恐懼癥、自卑感、自卑情結、優越情結等的出現,都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而呈現的癥狀。臉紅恐懼癥是為了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而找的借口;自卑感是覺得自己有欠缺,這種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較而產生的,作者認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對比而產生的,從而會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們通常產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對比中產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自卑情結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借口,比如,正因為我沒有關系,所以不能升職加薪,因為A所以B這種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結的體現;優越情結也是在和人對比中產生,正是由于不自信,所以會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種優越性,就像有句話說的,越缺少什么才會越炫耀什么。這種種情緒的出現都離不開人際關系。

  我們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里。

  二、我們生活在主觀世界之中

  決定我們現在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對過去賦予的意義。這一觀念就像情緒ABC理論,事情發生是A,我們對它的認知是B,產生的感受是C,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們賦予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意義。比如,同樣是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學生習慣差,或者故意和我們作對,也可以解釋為學生在這門學科上存在困難,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給耽擱了等,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釋,就會帶來不同的情緒。所以,作者才會說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中,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主觀解釋決定了我們的情緒體驗。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源于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即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也是我們一生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我們所有的不幸就是來自于擅自干涉別人的課題。作者提到一句諺語:你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也就是說馬喝不喝水,是馬的課題,我們不能干涉。比如,讀書學習,這件事究竟是誰的課題呢?很明顯是學生自己的課題,父母和老師都不能過多的干涉,否則會適得其反,如果學生不愿學習,家長和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強迫學生學習,就會嚴重傷害兩者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人際關系產生問題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別人的課題。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實是由當事人決定,如果此時,有另外一個人總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會引發沖突,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和父母之間經常會關系緊張。如何區分一個課題是誰的課題呢?作者說關鍵看這個課題帶來的后果由誰去承擔,比如,不讀書最后影響的是誰?當然是學生自身,那么這個課題就是學生的,我們不能干涉,但不意味著不管,我們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該做的,最后到底學不學,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說我們負責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也就是說在行動上,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不干涉不屬于自己的課題,同時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認可的準備,做好自己的事,別人認不認可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干涉不了,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免掉很多煩惱。有一本關于育兒方面的經典書籍《不管教的勇氣》,也就是詳細區分父母和孩子的課題,從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養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煩惱都源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

  四、題外話

  阿德勒以及《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從里到外都體現的都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有絕對的選擇權、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讀來感覺非常親切,《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也有不少類似的觀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以前還看過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身份的焦慮》等,體現的也是這種理念,我們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別人的看法我們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專心做好屬于自己課題范圍內的事情就可以了。活在此時此刻,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要為自己而活,這需要莫大的勇氣。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傳達出來的核心價值觀。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9

  一個有臉紅恐懼癥的女孩有一個想要交往的男孩,但是一直沒能表明心意?删褪怯羞@個“臉紅恐懼癥”存在,她才有借口“我之所有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癥”這樣子的想法來自己逃避。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自己給出了一個借口去逃避,其實就像這個女孩一樣,不是你不想,只是你沒有勇氣,你害怕真的去做了之后,結果不盡人意。所以可以抱著“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維持現狀,而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己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不滿于現狀,但甘于現狀。

  一個身高很矮的人,因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心善的人會用“沒必要在意”,或者“人的價值并不由身高決定”之類的話安慰他,但是如果此時他甩出一句“你怎么能夠理解矮子的煩惱呢”。如此一來,周圍的人一定會更加小心翼翼的對待他。這就是弱者強勢的理論。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行、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擔心或者支配其言行。遇到過很多人在很多爭吵中,反而把自己放在更卑微,弱者的位置,來占據更大優勢。學到了這個理論之后才覺得,這真是高段位。

  你討厭一個人,說是因為對方有讓人無法容忍的缺點,但實際是你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系,所以找到了這個符合目的的缺點。到底是因為討厭一個人才找到了一個他的缺點來支撐自己討厭他的理由,還是因為一個缺點討厭一個人,我覺得都可以前后成立。但是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系,說的是太準了。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句是原文,其實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一個有招人喜歡的魅力,有被人討厭的勇氣,這就是自由。至于勇氣,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大概就是有底氣的人才容易凝聚更多的勇氣吧。還有一個基礎大概就是接納自己吧。承認人無完人,更承認自己短處,接納自己,而不是處處肯定自己。一直肯定自己的人,會變得自傲而自命清高,不如接納自己,認知自己。

  登山的人總是以山頂為目標嗎?我沒去問過,也沒有登過,但是肯定都會想登頂,才感覺完成了一項壯舉吧。人生如果是登山,大半的時間都在在路上,而真正的人生也都是到達山頂之后才開始。不談論山頂的標準是如何,畢竟一座山只有一個頂,但是山頂每一座山都有。把每一個目標細分,山頂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前進。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0

  哲人和青年相遇了,倆人對人生的問題進行探討,既有故事又有道理。青年是和我們一樣有各種煩惱事的青年,我們跟著談話的節奏,反思對照自己的種種。

  1.原因決定論到目的論

  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是過去決定的,我們也習慣依賴于原因論。很多人埋怨父母埋怨過去,于是容忍自己安于現狀。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2.人際關系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

  3.把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對于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在他學習的時候父母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不妄加干涉。

  4.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批評和表揚都是居高臨下的狀態,都是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是上下級不平等的關系。而鼓勵和幫助,則是平等的橫向的人際交往。

  5.接納自己,甘于平凡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普通并不等同于無能。

  6.活在當下

  如果把人生當成爬山,不是只有到達山頂才有意義。爬山的過程,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意義。如果沉溺于已經逝去的過去和不確定的未來,卻不能著眼于可以努力的當下,其實是對現實的逃避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1

  看過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并沒有了解他的思想。本書用通俗簡易的語言講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學不是讓你成功的學問,這是一門讓你幸福的生活哲學。阿德勒生活哲學通過三個步驟讓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己接納,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納了自己的平凡與不足就為自己改變埋下了種子;二他者信賴,關鍵思想是課題分離,不再執著于他人的評價與期待;三他者貢獻,關鍵思想是共同體,通過貢獻感獲得幸福的意義?偨Y下阿德勒的心理學現實意義,可以掙脫三重枷鎖。

  第一來自過去,甩開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媽媽的錯的鍋,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看法,從而把自己從過去中解脫出來;第二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太在意周圍人的期待與評價,造成人會太容易被別人束縛,徒增很多糾結與煩惱;第三來自未來,我們太在意未來的成功,導致把現在看成未來成功的工具,然而當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義。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把昨天留給過去,把明天交給未來,專注于眼前的瞬時瞬刻,我們都愛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現在。加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2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被各種朋友瘋狂安利但遲遲沒有去閱讀的一本書,終于在十一月第二周的讀書打卡中,我選擇去讀它。

  之所以讓它靜靜地躺在我的Kindle中很久也沒有去寵幸,是因為總覺得書名或多或少都有著“心靈雞湯”文章的嫌疑。當然,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分分鐘被打臉。毋庸置疑,這是一本會扭轉很多思維困局的心理學佳作。

  最近也在聽樂嘉的性格心理學音頻節目,大致可以判斷自己為大部分紅色和少部分綠色性格。而這少部分綠色性格也總是被我認為是自己性格中的詬病。比如,我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做事情前甚至會先去考慮“如果我做了什么,他人會怎么看我”。如果不小心發生了爭執,我一定會率先做出讓步,在爭吵之前就把火焰撲滅。從而導致二十年來我幾乎沒有怎么和除父母外的任何人發生過激烈的沖突。以前我把這看作是有著“討好型人格”的老好人,直到接觸到了阿德勒心理學我才驚覺,原來我這是過于“以個人為中心”的表現。

  書中對這種性格缺陷提出的解決方法是“課題分離”,即“誰將承擔這個事情的后果這就是誰的課題!边@或許就是“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最為學術化的轉譯吧。也正是這樣,我們才要有著會被他人討厭的的勇氣。人在世間走一遭,到頭來的結局都是一抔黃土罷了。自己都不為自己活,沒還會為你而活?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將“自閉”,盡管所有煩惱都是來源于人際關系,但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想要擁有快樂的生活,我們就需要有能交心的朋友,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除了做到“課題分離”外,我們也要認清“共同體感覺”,即身邊的人都是在一個共同體中的伙伴,我們不存在競爭關系。唯一的競爭只存在于“我”與“更好的我”之間的角逐。

  這不禁讓我想起,在高一時,我就太過于在意成績排名,而總是自己悶頭學習,與此同時也厭惡著那些比我成績優異的同學,這種畸形的心理狀態,導致我當時的成績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丟丟,但更糟糕的是,我的心情格外抑郁。當然很幸運,由于骨子里是開朗陽光的本性,加上老爸老媽的開放式教育,再多的陰霾也讓我在逐漸給自己“解綁”中消散了。高一的那段灰暗的自己封閉時光,無疑我是太局限于“高中我們班”這個很小的共同體中,如若讓現在的我來回頭看那段時光,甚至是當時我特別在意的期末排名,簡直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芝麻。

  我們一生中會容身于很多共同體中,先是做到“自己接納”,即承認缺陷并且清楚如何更完善自己,再看到把身邊的人當成伙伴,做到“他者貢獻”,即“能幫人處且幫人”。這樣就能懷著愉悅的心情完成一次次的自己超越。

  著眼當下,再度剖析自己。我會發現我缺少實干精神。就比如說,面對時間規劃,我會瞻前顧后,左思右想。對于最終目標的能否實現有著諸多的自己懷疑。甚至是,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對能否達到滿意結果”的懷疑,而輕易地更改與放棄原計劃。這種心理狀態最直接的影響是,耽誤了我很多時間,錯過很多機遇。也讓我不斷喪失自信,往深里說當然就是沒能暢快的活出自己。

  正是如此,書中有些觀點讓我產生醍醐灌頂之感。哲人說“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是理解為點的連續”。我們要活在當下,不要去過多的在意結果。讓此時此刻足夠充實,把過程當成結果的運動。好比登山,我們要做到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的過程本身。并且在遭遇困難時,一定要“向前看”,去找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糾結于原因。

  最后引用哲人精煉的語言來結束我的碎碎念吧。

  哲人對青年說:“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3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擾,好友向我推薦了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對于這本書并不陌生,經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分享過。這本書在前段時間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寫點什么,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沒看過一樣,為了能寫出點什么,再次翻開此書,踏上敢于被討厭的心靈之旅。

  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以一個青年人拜訪哲人為主線,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為基礎,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們的人生疑惑。本書共五章,下面從每一章講述所得。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開篇介紹了阿德勒的哲學,關于阿德勒,我們并不陌生,大家都聽說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發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件事,為這件事賦予怎樣的意義才更重要。

  對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問:“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文中給出了明確的答復: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我們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當我們選擇了“不幸”這并不是我們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環境中,而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幸”對我們自身而言是一種“善”,是一種保護作用,我們找到了借口,從而免于承擔責任。

  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嗎?

  人們常常下足決心不改變。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為改變自己充滿著不安與恐懼,且面臨著風險,也許會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所以說,改變自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過去所處的環境,而是缺乏“改變自己的勇氣”,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吹竭@里,我不禁想察覺自己是不是也下定決心不改變?不愿意改變的背后在恐懼什么?自己有沒有“改變的勇氣”和“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關系之中,這就是人的本質,逃無可逃。人類自誕生以來,所做的一切,無外乎怎樣處理好三種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而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我們十分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

  在這一章節中主要講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價值感和優越情結。自卑感與自卑情結的差別是自卑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與進步的契機。例如因為學歷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結則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成某種借口在使用,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與前者相比,后者則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優越情結”指的是面對自卑情結沒有勇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補償,比如“權勢聲張”,通過權力或者名牌服飾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在人際關系中,還存在著“競爭”,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隨之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結和優越的情結,而正確的想法應該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敵人!边@樣說來就再把世界當成危險所在,也不用對別人產生敵意,人際關系的煩惱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這一章的標題很犀利。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總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認可,比如父母、領導、朋友、同事等。但書中給出了鮮明的觀點,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也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而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過于期待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課題分離是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一般來說,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這是誰的課題”應該如何辨別呢?

  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誰來承擔?

  這種觀點看似很自私,但實則是充滿智慧,像我這種愛操心的命更應該少管閑事,放下別人的人生課題,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關于自己的人生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上一章提到了課題分離,這是人際關系的起點,而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國家等,還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時間軸上的過去和未來。

  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是講述了要想有價值就要對被人有貢獻,同事倡導人和人的平等關系,這一章有很多的內容不是特別理解,未對我有啟發作業。

  但提及“被討厭”,我們確實缺乏這種勇氣。比如某個學生討厭我,我會因此很難過,而看完此書,我會認為“學生討厭我”這是學生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我不需要為此負責,也不需要去認同這種“因被討厭而難過的感受”。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的當下”

  第五章的章節最多,“過多的自己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不是肯定自己,而是接納自己”“信用和信賴的區別”、“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工作狂是人生謊言'”、“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甘于平凡的勇氣”、“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舞動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我一直很贊成活在當下的觀點,過去已經過去,無須悔恨,未來還未來,不必擔憂。只有當下的此時此刻屬于自己。《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就講到了如何進入當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維的旁觀者,不評判,保持察覺。

  當下最美好,愿我們都有認真活在當下的能力。

  這本書看完了,好像又沒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時機需要,應該再翻一翻,被討厭也是人生常態,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擁有了人生的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4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記里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里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匯,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于把現在的困境歸結于過去的原因,而甘愿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借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于人際關系,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斗,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伙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松;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于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于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5

  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于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后發現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么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樣,他都不愿意出門,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門,不愿意接觸他人,不愿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里就牽扯到了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在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系與人際橫向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盡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系,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系,那怎么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系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發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后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夸贊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系,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夸張的稱贊,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系的感覺,如果把稱贊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系,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后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后記者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后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松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著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里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并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里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并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于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斗的人們。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6

  帶著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現,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復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常說活著好難,世界好復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復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復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里,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聯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復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于這個世界怎么樣,而在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溫熱一樣,水的溫度并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我們總會覺得很累,到了年齡就要考慮買車、買房、結婚、生娃、養娃等種種問題。特別是這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雞娃的一生。我們為什么越來越累了,社會在前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了,可為什么我們會越來越累了,不光我們累,孩子貌似也比幾十年的孩子更累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怎么理解這個課題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義務掛鉤吧,把每個人應負責的課題分離開來,每個人都只關注屬于自己的,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往往是被別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而怎么區分是誰的課題呢,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7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說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如果說弗洛伊德像一個圣父高舉受害者的大旗告訴你“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板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說,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一、關于心理創傷:

  阿德勒說,心理創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試圖從過往經歷里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歷。此時就無所謂創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歷。

  二、關于接納自己: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三、關于“你是一切問題的原因”: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說明還沒有擺脫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說不管外部環境如何,不管你經歷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心背后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么重要,我只關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坐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的方向看。

  四、關于自卑感: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于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后讓自己變得更好。

  五、關于自卑感的來源——缺點: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達,各種“比較優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我的感想: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后來發現不過是作者發現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坐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后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么覺得。

  但是誰說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于改變的哲學,并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1-02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2-0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4篇)12-0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4篇11-26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11-14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12-27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05-27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8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华坪县| 大新县| 景谷| 阿荣旗| 缙云县| 赤壁市| 扬中市| 扶绥县| 上栗县| 湘西| 祁东县| 武平县| 峨山| 江门市| 榆树市| 资中县| 新绛县| 新宁县| 南部县| 内乡县| 涞水县| 鹿邑县| 紫阳县| 惠来县| 通渭县| 奈曼旗| 蒙阴县| 丽江市| 芦山县| 格尔木市| 荣昌县| 贵定县| 襄城县| 灵宝市| 江安县| 孝感市| 巴东县| 洛宁县| 闽侯县|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