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春聯吧,春聯的顏色又與當地民俗相關。普遍能夠見到的就是紅色,紅色代表喜迎。春聯一般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1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后來,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
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2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那么,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春聯起源于什么?
春聯(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讀作chūnlián,也叫“春貼”、“對聯”等。春聯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有時過年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風俗: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托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為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對了,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里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里的墻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墻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里需貼上“勤儉節約”等,到處是一片紅紅的春聯。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3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
春節歷史悠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傳承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其意義主要有兩種:
一是辭舊迎新,增加節日喜慶熱鬧的氛圍。
二是為了辟邪,這個是起源于上古傳說,據說為了嚇走妖魔鬼怪。相傳古代的對聯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說的“桃符”,這種符能夠消滅妖魔鬼怪,后來經過演變,桃符演變成現在的對聯,其符的底是紅色的,主要因為紅色能起到一些辟邪的作用。
春節貼春聯注意事項
分清楚上下聯
從平仄上區分,上聯的最后一個字為仄聲(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為平聲(一聲和二聲),如“歲”為仄聲,“新”為平聲。從意境上區分,下聯的意境一般比上聯的意境深刻遠大一些,如“雄雞辭舊歲,靈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辭舊歲的意境深刻些。
貼橫批
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在很多橫批人已經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法。如果正規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貼春聯有什么講究
1、其實貼春聯的習俗各地都有差異,貼的時間也不同。有不同的俗語流傳:“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貼倒酉”。
2、上聯在右、下聯在左,如果橫批是從右開始,則反過來。
3、對聯的寓意喜慶祥和,“舊”春聯得等來年換新春聯時摘下,才是辭舊迎新,這一整年都是不能動的,如果破損了要及時修補,特別是正月十五以前,破了一定要補上。
4、在中國有些地區認為把換下來的舊春聯燒掉,意思是破舊立新,不除就不破了。
過年貼對聯是什么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4
1、繼承傳統習俗
過年貼春聯的習俗起緣于宋朝,在明朝開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而我們每逢過年,都會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
2、增加節日氣氛
我們發現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看到的春聯的`種類很多,貼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是無論看到什么類型春聯,或者是貼在哪里,一看到春聯,我們都會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因此,過年貼春聯也為春節這個重要節日,增添了非常喜慶的氣氛。
3、驅邪保平安
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所以在古時候,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抒發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5
為什么春節要貼春聯
春聯屬于對聯的一種,對聯俗稱“對子”,簡稱“對”,雅稱“楹聯”。“撐天柱地兩行字,涵古納今一副聯”。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們弘揚傳統經典文化的輕騎兵。它“敢在天子宮門站,喜入農家伴苦僧”雅俗共賞,實用性強,是我國首批非物質遺產項目,是國粹中的精華。
春節貼對聯的起源大全介紹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起源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俗諺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但廟宇用黃紙,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托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
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
“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
“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
院子里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里的墻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墻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里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6
貼春聯的講究和忌諱
1、貼春聯的時間
最好是在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貼春聯,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再將新的貼上去。
2、避免貼錯“福”字
并非所有的`“福”字都需要倒著貼,代表福到。據了解,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貼,這個代表“迎福”和“納福”之意。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其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其它地方的福字一般都倒貼。
3、春聯單數才吉利
春聯避免貼成偶數對稱,單幅春聯的字數是奇數更為吉利。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相關文章:
春節貼春聯作文06-07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簡介02-22
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工作?05-14
為什么要撰寫開題報告01-10
春節的春聯02-23
描寫春節的春聯12-02
春節的春聯作文05-07
面試問題:為什么要離職?09-26
為什么要進行績效考核?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