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1
越南
春節是越南的傳統佳節。在越南,春節也是團聚的節日。每逢春節,越南家家戶戶都要買桃花和金桔樹。桃花既有辟邪的含義,又有冬去春來,大地回春的寓意。而金桔象征這吉祥和財富,寄托著越南人對新的一年吉祥美滿、財源廣進的期望。
在年三十的團圓飯桌上,與中國傳統的水餃不同,越南一定要有方粽。這種粽子成四方形,里面有綠豆和五花肉,而大小也要比中國的粽子大得多,一個要1-2斤。除了方粽,在越南的餐桌上還要有腌蒜、紅糯米飯等傳統食品。
除夕之夜,越南還有“采綠”的習俗。“綠”通“祿”,采綠象征這為新的一年帶來財富。但近幾年來由于越南政府和人民環保意識增強,人們漸漸不再隨便采摘樹葉,取而代之的是寺廟、花市等出售甘蔗葉,既保留了傳統習俗,有保護了樹木,一舉兩得。
在越南春節習俗中還有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初一早上的“沖年喜”,就是第一個進家門的人往往會決定主人家一年的`運程。所以,在越南人家往往會根據生辰八字選擇“沖年喜”的對象,而被選擇的人往往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
除此之外,越南春節期間還會舉辦各種“廟會”,這些廟會大多還保留在寺廟中舉辦傳統,人們不但可以祈求來年幸福,還能體會到越南傳統的民俗。
菲律賓
菲律賓2012年首次將中國農歷春節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全國放假一天。這說明春節不僅是菲律賓華人慶祝的傳統節日,也逐漸成為菲律賓本地人慶祝的節日。
在菲律賓,慶祝春節的活動一般包括貼春聯,掛紅燈籠,舞獅子,放煙火等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不過這些活動會在除夕夜晚達到高潮。當晚的華人社區會自發的聚集起來慶祝節日,除了上述的傳統方式以外,當地本土的菲律賓藝術家也會登臺獻藝,共慶佳節。讓整個慶祝活動體現出中菲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
印度尼西亞
臨近傳統節日春節,印度尼西亞彌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首都雅加達的商場超市掛滿了大紅燈籠和中國結,有些商場還搭起了販賣中國傳統臘肉干、應子梅等的臨時攤位,紅蠟燭、紅年糕、各式各樣的紅色佩飾以及大紅喜字令人目不暇接。
除夕當天,人們要到廟堂進香祈禱,希望一年健康平安、萬事如意。除夕夜,大多華人都會聚集在老人家里吃團圓飯,家中年長者接受兒孫們的拜年,老人則向晚輩發放紅包,然后兒孫們與老人合影,之后是全家聚餐。直到深夜,晚輩們才告別老人,各自回家。
印尼華人過春節的另一特色是公益色彩濃。各華社團體、宗親會、互助會和廟堂組織獻血、分發食品等社會公益活動,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一個美滿幸福的春節。在印尼許多華人經營著各種小買賣,特別是服務行業,比如餐飲百貨等等。在除夕和大年初一休息兩天后,大多數華人都會選擇開門營業,繼續工作,為新的一年的生意贏得一個開門頭彩。
春節期間,雅加達每天在不同的商場還會有中國傳統的舞龍舞獅表演。而印尼本地人見到華人或中國面孔,也會友善地說一句“恭喜發財”,為春節送上溫暖祝福。在這里,春節正日益成為全民共有的節日。
馬來西亞、新加坡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比較重視傳統節日,春節就更不用說了, 因為對全球華人來說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大年三十,當地的華人和中國人一樣,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當地華人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生,把生魚條和蔬菜絲水果絲拌一起,大家一起撈著吃, 一邊吃一邊要說“撈得風生水起”,撈得越高意味著來年賺的越多。
因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多元種族國家,大年初一,當地的華人一般呆在家中接受馬來族和印度族同胞的拜年,初二以后才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而當地的馬來人和印度人對華人過春節的習俗也很熟悉了,一般去華人家拜年都會帶上鳳梨和橘子,這跟中國福建地區的習俗是一樣的。
有意思的是,馬來西亞華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但他們也過春節。為此,教堂大年初一也開放,供這些教徒做彌撒,教堂還允許華人的舞獅隊到教堂舞獅,象征興旺發達。
春節的習俗2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因為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差異,南北方的新年習俗也會略有不同,讓我們看看我國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南方北方過年又有什么差異。
關于春節民俗,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唱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帶你滿街走。”
小年習俗:祭灶、掃塵
南北差異:北方臘月二十三 南方臘月二十四
傳說中小年是“灶王爺上天”之日,這天,家家戶戶要把經過一年煙熏火燎已舊的灶神畫像揭下,同時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擺上供桌放上供品。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人們都要開始掃塵,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徹底地進行大掃除,做到窗明幾凈,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除夕習俗:年夜飯、守歲
南北差異:北方守歲 南方圍爐
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過年夜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子時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到高潮,各家依次給輩分長者拜年,繼而同親友互相祝賀。除夕當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能說晦氣之語,此外,整個晚上家里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著瓜子,看著電視,邊吃邊聊,述說著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齊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初一習俗:開門炮仗、拜年
南北差異:北方吃餃子 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預示在新的一年里順順利利、紅紅火火。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此外,相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團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初二習俗:回娘家
南北差異:北方吃面 南方吃開年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農諺有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講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初五習俗:剁小人、迎財神
南北差異:北方放鞭炮 南方派利是
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區的商家初五后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
除此之外,北方過年會有扭秧歌,踩高蹺等表演活動,南方則會表演舞龍舞獅,不過不論是何種慶祝方式,都是為了讓我們過一個更歡樂更祥和的春節!
春節的習俗3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不同。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們漢族過年吃餃子的風俗。
除夕那天,母親要包團圓餃子,要求我也參加。母親早早的調好餃餡,搟好面皮,每張面皮薄厚均勻,方方正正。準備工作做好后,包餃子正式開始。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啊!看看我包的不是餡多就是餡少,不是躺著就趴著。再看看母親包的,就像精神飽滿的.大將軍,站在那一動不動,好像正在接受考驗的士兵。我包的呢?已經兩腿發軟,像打了敗仗似的,不敢抬頭見人。
我又包了一個,我把兩邊捏住了,可是它那飽滿的肚皮卻露了。我嘆道:“真難呀!”我泄氣了。母親對我說:“干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聽后我點點頭,母親教我包餃子,先拿起餃子皮平放在手心,再夾點餡在面皮上,然后兩端對折按緊,彎曲擠壓,就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這下我的就像打我勝仗回來的將軍,我開心地笑了。
年三十的餃子不僅形式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規定。首先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擺放整齊,民間叫圈福。
我們漢族吃餃子的風俗從古延續至今,因為它代表著歡樂、團圓、吉祥!
春節的習俗4
鞭炮聲聲,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經回到自己的家鄉過大年了。我們買了新春聯與煙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將舊春聯撕了下來,又把新春聯貼了上去,我剛準備貼上新春聯,就被媽媽阻止了,她說:“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擺正了一點往上貼,媽媽急著喊著:“不對不對,不是這樣的”。說完,她就倒著春聯往上一貼,我哈哈大笑:“媽媽,你犯胡涂了。春聯貼反了”。媽媽嚴肅地說:“不要亂說話,福倒著貼,代表福到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就這樣,除舊迎新的'任務搞定了。
我與哥哥各拿著一根煙花爆竹點了打火機,突然“嘶”的一聲,煙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著,煙花爆竹出現了噼嚦,每過20秒,煙花上的顏色就會變煥,當最后一個顏色出現的時候,我不禁感嘆:“這真好玩啊!”爸爸提起了鞭炮就往家外走,顯然,他是要去放鞭炮了,到了指定燃放點,爸爸用打火機在點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遠遠的,鞭炮“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這個新年真美好啊!
春節的習俗5
眾所周知,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節日之一。
根據歷史記載,春節早在舜帝時代就存在了,但它只是一個祭祀的日子,而不是一個節日。直到漢武帝從農歷開始改歷,春節才真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春節總共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前叫“過年”。叫“春節”,是現代的東西。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中華民國成立后,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但其實春節是從臘八開始的。
春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買年貨、寫春聯、放鞭炮、做年糕等等。但是春節氣氛最濃的是放鞭炮。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燃放各種各樣的鞭炮:踢踏、跳猴、掉槍等。各種各樣的`鞭炮在除夕夜回蕩,幾個“鞭炮”突然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像仙女一樣五彩繽紛。
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千戶總以新桃換舊桃。”這首詩讓我在現代也有同樣深刻的感受。春節期間,除了放鞭炮,第二大活動是貼“福”字和掛對聯。「祝福」的象征是什么?當然是幸福安康的意思!但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有的人干脆把“祝福”二字顛倒過來,象征著“祝福到了”,以求暴利。
春節期間,吃團圓飯也是一種團圓的方式。除夕夜,家家戶戶的廚房聞起來都很香。不管是流浪者還是外來務工人員,除非萬不得已,這個年夜飯一定要回來吃。所以,家家戶戶都很忙。
耶!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歷代人民的瑰寶。它像珍珠一樣明亮,像鉆石一樣珍貴。可想而知,在以后的歲月里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傳承下去!
春節的習俗6
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二十三這天是小年,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據說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二十四這天撣塵掃房子,二十五要做豆腐,二十六要割年肉,二十七宰雞趕大集。二十八要貼花花。二十九,俗稱“小除夕”,這一天人們往來拜訪。 臘月三十是春節的一個高潮,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在正月十五正式結束,這一天是元宵節,要舉行燈會,還要吃元宵、放煙花。最后在煙花聲中,結束了春節。
春節的習俗7
春節就是農歷春節,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征著一年的開始;標志著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系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歷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每家每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們國家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墻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春節的習俗8
春節是農歷新年,這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將至,萬象更新,象征著一年的開始;它標志著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是因為慶祝這個節日可以加強家庭聯系和感情。比如過年吃團圓飯,給親戚朋友送禮,這些習俗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在中國人聚居的世界各地,這個節日都受到隆重熱烈的慶祝。從農歷正月初一到農歷十五,春節的慶祝活動持續15天。
古代皇帝為了顯示“皇帝”的權威,往往會在繼位時設置自己的歷法。所以歷代的'元旦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歷法,統一歷法。我們今天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幾個朝代修訂的。
歷代皇室歡度春節的場景,往往反映了那個朝代的繁榮、穩定和繁榮。國家越富裕,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朋好友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前把家里里外外打掃干凈。有些家庭還在門上貼春聯,寫吉祥的對聯,祈求每年好運和豐收。
春聯在中國的中國社會已經逐漸簡化。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春”、“福”等吉祥文字掛在門上或墻上作為裝飾,有的人把這些文字倒過來,因為“倒”與“道”諧音,意為“春來”、“福來”。如:鞭炮聲,三只羊開泰羊
鞭炮炸成千馬。
春節的習俗9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蒙古族
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 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愿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后,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 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回族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條和燉肉,初二方食餃子;白斬雞、釀豆腐、粽子、油堆等則是壯族人的春節食品。
在春節期間,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群眾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節的習俗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
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很好,就能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然后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后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只,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余(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閑時光,但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制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你的呢?
春節的習俗11
1、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跳鐘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2、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鐘馗故里賜福鎮宅圣君鐘馗門神,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3、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簡化為在直接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
4、其他貼法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鐘馗送福》、《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5、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7、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的習俗12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今年過年這幾天,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妹妹吟誦的這首春節童謠。這首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讓人興奮不已。
這首童謠中“三十晚上熬一宿”是我最感興趣的,為什么呢?哈哈,因為年三十,又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可比吃普通的飯要熱鬧多了!不僅家人團聚,而且樣樣都有著美好寓意,又有營養的菜紛紛擺上了餐桌。
今年,我家團圓飯中有著美好寓意的才就有許多呢!你瞧!有魚!它代表年年有“魚”這邊的柿子餅也有著美好的寓意,它代表“萬事如意”還有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年糕。在除夕夜把年糕擺城寶塔狀,可以表示來年生活步步高升呢!把年糕白城大圓盤,還可以表示團團圓圓,大吉大利,寓意可多了!還有海鮮、牛肉……還有許多我人都不認識的.一些“老”菜。
雖然餐桌上的菜誘惑著我們,但我們仍不忘我們家的老規矩——先把年紀最老的太婆請上了桌,你們瞧,太婆樂呵呵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嘴咧牙在笑呢!我們吃了許多菜,我感覺肚子都快裝不下了!
我們高高興興地吃完了飯,坐在電視機錢,看春節晚會,爺爺和爸爸一邊看春晚一邊聊著20xx年一些美好的事情,奶奶賀太婆則一邊看晚會,一邊拍手叫絕。那我呢?其實,我和弟弟妹妹也在“表演”呢!你瞧,妹妹在表演螃蟹走路,弟弟在表演陀螺……我們也玩的不亦樂乎。
在這個團圓祥和的除夕夜,我們精彩的20xx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個喜慶的日子,我們期待來年全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春節的習俗13
春節習俗許許多多,各地還有些許不同,正是這些春節的習俗,構成了除夕濃濃的年味。如今傳統文化越來越淡化,很多人都在懷念曾經的快樂的熱鬧的大年三十,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些春節的習俗,讓我們把丟掉的年味找回來。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里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后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后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春節食俗
春節食俗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的習俗14
春節,是人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我們東北,關于春節的講究就不少。
每年過年我家都熱熱鬧鬧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幫助爸爸媽媽和姐姐貼對聯,掛福字。掛福字也有講究,福字要倒了掛,這樣就表示“福到了”。媽媽每當過年時都為我們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豐盛。每年媽媽都會做魚,因為魚可以表示“年年有余”,飯桌子上不僅要有魚還要有豬蹄,豬蹄表示“有抓頭”。
吃飯的.時間到了,在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為這樣可以去除“怪獸”來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燈要一直點著,這樣可以表示來年前程光明無阻。到了晚上要包餃子,在包的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來年一切事都會順順利利的。到了半夜12點每家每戶都要放鞭炮,因為12點后為新年,放鞭炮是喜慶新年,這個時間放鞭炮表示萬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著辭舊迎新之意。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
我的家鄉在湖南,那里過年的習俗很有趣。在臘月二十九(除夕夜),我們一家大小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我們的團圓飯可講究了:我們吃飯一定要有三大樣:魚、雞、肉。魚一定要蒸著吃,在魚上還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這樣象征著財源滾滾來、年年有余的好兆頭。雞一定是公雞。肉是臘肉,我們的臘肉不像四川那里蒸著吃,而是用豆角炒著吃,這樣吃特別美味,特別有嚼頭。吃完飯后,我們就要進行守歲,一家人圍在一起,其樂融融,說說這一年經歷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們像爸爸媽媽請安(拜年)說些吉利的話,這樣可以獲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這樣象征著大吉大利。然后我們會出門向別人拜年,別人會放鞭炮來迎接我們,這樣表示湖南人們的熱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們過春節是不是不跟你們一樣呢?你們想來我們湖南過春節嗎?
春節的習俗1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他們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下面,就讓我講講福建的春節吧。
在福建,臘月二十三就已經要開始“忙年”了,也就是所謂的大掃除,大掃除就是為了把一些不要的東西整理出來,也是為了“辭舊迎新”。
在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新的對聯和年畫。在晚上,大家都不睡覺。到了大年初一的零點,家家都開始把桌子擺在門口,拿上吃的擺放在桌上,然后開始拜公,家家在地上放鞭炮。轉眼間,每家的門口都成了火紅的一片。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起了新衣,街上是看不到人的,到了中午,大家都會拿錘子捶糍粑,再拿上一些食物,去到以前圣上的屋子里去祭拜。大人們還會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在晚上的時候,年夜飯會吃魚和餃子。之所以吃魚,是因為魚象征著“吉慶有余”;而吃餃子,則是把硬幣包在餃子里,吃到硬幣的人,這一年都會幸運。半夜的時候,大家還會出來放煙火。
在初三的時候,每戶人家都必須要殺一頭豬,然后再去祭拜。在中午的時候,還會有人來巡游。他們開著一輛輛的禮炮車,“砰!砰!……”驚天動地,人們鼓著鑼鼓邊敲邊走。非常壯觀,讓人忍不住也要一起過去。而在這幾天里,觀光拜佛的`場地,到處是人山人海,擠滿了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摔倒。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要吃湯圓。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湯圓是“圓圓滿滿”的象征,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湯圓。過完元宵,福建的春節也差不多結束了,人們又恢復了以往的日子。
【春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大全介紹11-03
春節的習俗02-08
春節的習俗03-25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九的習俗03-12
【實用】春節的來歷及習俗(附各地習俗)02-19
福建春節習俗06-07
有關春節習俗03-12
南方春節的習俗02-25
春節習俗作文07-02
中國春節的習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