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大學古本序有感

時間:2023-07-19 09:02:0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大學古本序有感范文

  《大學古本序》是陽明先生在治理南贛后寫下的一篇文章。下面是CN人才網為大家整理的讀大學古本序有感范文,歡迎參考~

  篇一:讀大學古本序有感范文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1】。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2】。止至善之則,致知而已矣【3】。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4】。以言乎己,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親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5】。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后有不善,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6】。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7】。致其本體之知,而動無不善【8】,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則亦無以致其知【9】。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10】;格物者,致知之實也【11】。物格則知致意誠,而有以復其本體,是之謂止至善。

  圣人懼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12】。是故不務于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誠意者,謂之妄。支與虛與妄,其于至善也遠矣。合之以敬而益綴【13】,補之以傳而益離【14】。吾懼學之日遠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釋,以引其義。庶幾復見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則存乎心;悟致知焉,盡矣。

  注釋:

  【1】《傳習錄》129條:“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2】《傳習錄》129條:“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工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工夫總是一般”。

  《大學問》:“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大學》所謂“至善”,即《中庸》之“至誠”。從心體上說是“至善”,以仁民愛物之“用”而言,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下文所謂“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3】“誠意”是“止于至善”之功夫,故“止至善”之則,即“誠意”之則。陽明先生在《大學問》中說:“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不有以明其善惡之分,亦將真妄錯雜,雖欲誠之,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

  《大學》之“誠意”,即孟子所謂“反身而誠”。一“反”,自然知善知惡且為善去惡。此外,孟子也說擴充四端之心,向外擴充與向心性上“自反”,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與配義與道涵養浩然之氣,其義一也。

  陽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學》之致知,擴充良知,誠意即涵攝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傳。致良知,此知非襲義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說。

  【4】 “正心,復其體也”,“中”為大本之“體”;“修身,著其用也”,“和”為達道之“用”。《傳習錄》88條:“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

  “正心,復其體也”,可參閱《傳習錄》119條:“正心只是誠意工夫里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

  “修身,著其用也”一句吃緊。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踐形”與“四體不言而喻”,唯有陽明先生才識其微言大義。

  【5】《系辭傳》:“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6】良知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

  【7】《傳習錄》6條:“心之所發為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致其本體之知,而動無不善”,如《中庸》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善”與“不善”,是從心上說的,“動無不善”之“和”,其實也是《大學問》所謂“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傳習錄》317條:“在于體當自家心體,常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主宰一正,則發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發竅于口與四肢,自無非禮之言、動”。

  【9】《傳習錄》133條:“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大學問》:“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

  【10】陽明先生說“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似乎與《大學》“知至而后意誠”一句不符。按照《大學》八條目的順序,“致知”應是“誠意”的功夫,“致知”在前,“誠意”在后。《傳習錄》129條陽明與學生蔡希淵正是討論這個問題。

  陽明以“致良知”來解“致知”,其涵義是:“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唯有如此,“格物致知”才是“始條理也”,“始條理”才能“終條理”。否則“格物”成了“逐物”,“致知”則為告子“義襲而取之”。

  【11】《傳習錄》317條:“然亦不是懸空的致知,致知在實事上格。如意在于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意在于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

  【12】朱子作《大學章句》,定《大學》為經文一章,傳文十章,改“親民”為“新民”,認為“舊本頗有錯簡”,重新編排前幾章傳文,并為“格物致知”增補傳文。

  【13】《傳習錄》129條:“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小程子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把尊德性與道問學割裂為二。大程子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居敬即是窮理。二程夫子之“學”已有細微差別,流傳到后來就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對立。

  【14】《大學》首章經文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而下面傳文沒有解釋“格物致知”的文字,以至于后世學者對“格物”的注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儒劉蕺山先生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

  《大學》傳文跳過了“格物致知”而直接解釋八條目之“誠意”。朱子認為“有闕文”,并根據程子之意增補此章傳文。其實,這正印證了陽明之言:“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

  篇二:讀大學古本序有感范文

  《大學古本序》是陽明先生在治理南贛后寫下的一篇文章。陽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沒有太多著述,但對于五經之一、《禮記》中的《大學》,卻是多次進行闡述和講解,并特意寫了《大學古本序》、《大學問》和《大學古本旁釋》。而《大學》也是弟子入王門前的必讀。

  陽明先生為何如此看重《大學》?在先生心中,《大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學習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師將帶我們翻開這篇《大學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學問,向著圣賢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學》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學家“二程”(程頤和程顥)和朱熹認為古本有錯,便對其進行了重新編排,命名為“大學新本”。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專門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學》講的是“大人”的學問,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人。大人之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通達“大人”的路徑。《大學》中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陽明先生在這篇序中只談到了誠意,他認為“《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整篇《大學》三綱八目,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誠意”。這是《大學》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誠意的功夫。

  如何誠意?誠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實實地去為善去惡,最終達至我們的良知。

  心之本體原本是無善無惡的,我們要找到一條路徑回歸這種狀態。這個路徑就是“意”,有善有惡意之動,意動的時候我們就要為善去惡,把誠意之功做到極致。當我們把為善去惡做到極致時,便能夠像《大學》所講的三綱要那樣——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將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漸呈現出來。

  陽明先生認為,大學之道在“親民”而非“新民”。“親民”是天地萬物本為一體,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親兄弟、左右手。

  陽明先生講《大學》,是要我們明白一個更大的道理:為什么會有大人和小人之別?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顆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心,是我們將自己與萬物的聯系一點點切割開,越來越小,成為了小人。今天,我們要回歸那種圓滿的狀態,獲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我們學習《大學》離不開這個“親”字。現今,我們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就是親天下、通天下、利天下。雖然它只是一個倡議,沒有強制性,各國卻紛紛愿意參加,為什么呢?它與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贏共享,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天地萬物一體的精神。

  《大學》中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誠意”,一個是“親民”。抓住這兩個要點,我們不僅可以修煉自己的心靈,更重要的是可以親天下、利天下。如此,作為企業家,才能真正在未來成就更大的事業。

【讀大學古本序有感】相關文章:

讀大學古本序有感(通用8篇)07-25

讀《東陽馬生序》有感12-11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6-01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1-07

讀《東陽馬生序》有感15篇12-11

讀《東陽馬生序》有感(15篇)12-11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15篇02-20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15篇)02-20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5篇)12-30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精選40篇)03-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沅陵县| 昌黎县| 滨州市| 玉龙| 绵竹市| 芦溪县| 天祝| 灌云县| 渭南市| 建昌县| 浏阳市| 平南县| 南平市| 武清区| 海南省| 明星| 华坪县| 郧西县| 福州市| 杭州市| 高雄县| 江川县| 鄂州市| 林甸县| 怀来县| 云南省| 汤阴县| 侯马市| 泸溪县| 阳西县| 临桂县| 莱西市| 满洲里市| 余姚市| 博客| 临潭县| 西安市| 甘洛县| 理塘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