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書讀后感
導語:重溫人與天地萬物感應共鳴的古典時光,解讀中國人千百年來證實的存在與時間!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時間之書讀后感,希望可以幫到您。
時間之書讀后感
我們有機器和制度卻沒有文明,
我們有復雜的感情卻無處歸依,
我們有很多的聲音卻沒有真理。
——穆旦《隱現》
這首詩是余世存先生在談及自己文學態度時常常引用的,余世存的名字在中國文化界并不陌生,他是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他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官員、志愿者,還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在他豐富的過往中,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良知近乎偏執的堅守。這種倔強用余世存先生在《重建生活》一書的自序中的話就是:“我更記得魯迅曾堅定地說,我在生活,我存在著。然而,又有多少人關心生活和存在呢?……我們幾乎每天懷揣夢想,放棄了理性、良知、公正、人的自由和尊嚴,依賴于宏大敘事的許諾度日,我們理解終有一日,我們的所有和生活是盡善盡美的黃金世界,是欲望無限即時滿足的人間天堂。一百年的努力使我們傷痛累累,一百年的滄海桑田使我們擁有一切,就是沒有擁有過生活。”余世存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沖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我們或許有很多憤青,但我們其實更需要魯迅。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好,這一回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申遺成功了,沒有被鄰居莫名其妙地占為己有。鑒于以往我們的習慣,余世存先生的《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以下簡稱《時間之書》)從某種意義上反而應該被看作是一次“為了忘卻的紀念”,因為畢竟圣誕節要來了,年底要拼命了,誰還記得,誰還在乎。
君記否,誰人走筆刻光陰
《時間之書》并非是“應景之作”,這本書的緣由是余世存先生應《國家人文歷史》雜志之約開了一個專欄,前后寫了整整一年,里面是作者一年來結合《易經》等中古哲學著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種深刻的思索。在如今幾乎每個人都很清楚什么時候是圣誕節、什么時候是“雙十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說出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情況下,人民網稱這本書是“第一部全面解讀二十四節氣的國民讀本”并不為過。因為《時間之書》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天文、地理、農學、生物學等方面,古典詩詞、現代詩也引用非常多,如穆旦的詩、里爾克的詩等等,余世存先生表示:“如果借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我的這本書就是講節氣與我們個人和社會關系的書,節氣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存在與時間;如果借用霍金的話來說,我的這本書是講中國文化眼里的時間簡史!
根據記載,我國在商周時代就已經知道太陽歷的周期,《尚書》明確地指出太陽歷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由于我國古代是采用陰歷記載年月的,而陰歷和季節、氣象沒有嚴格固定的關系,用來掌握農時安排生產活動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的祖先就用測量日影長短和黃昏時北斗星的位置而定出節氣來。大約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個節氣,《呂氏春秋》中已記載有八個節氣,以后逐漸補充,到二千一百年前的秦、漢時代就完備起來,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一書就已經有了和現在同樣的二十四節氣了。
余世存先生在之前的《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中已經對中國古人的時間觀進行了全面的思索,而這一次的《時間之書》更是一種進一步的研究和印證!兑捉洝分械臅r間有兩類觀察角度,一類是后人抽象出的義理時間,如人們感慨的“豫之時義大矣哉”、“革之時大矣哉”、“隨之時大矣哉”之類的,古人把時間分成豫時、隨時、革時這樣多維度的時間類型,可惜我們現在一般只知道泰時、否時等少數時間類型和否極泰來一類的現象。另一類觀察角度就是余世存先生在《大時間》中曾詳細論證過的,古人用現代陽歷系統來劃分的時間,把一個太陽回歸年劃分成64段,結合這種劃分,《易經》分布了各種卦象。而《時間之書》中進一步指出古人若將一個太陽周期分為春夏秋冬四象,一年就會有四象時空,如分成八卦八節,一年就有八種時空,太極生分得越細,每一時空的功能就越具體,意義越明確,在二十四維時間里,每一維時間都對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我們的'祖先對于天時有著超出時代的敏銳感和理解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祖先確實曾經雕刻過時光。
那一年,杏花煙雨,草長鶯飛
余世存先生在《時間之書》中將“物道”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古人明白粗放與精細勞作之間的區別,明白農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別,播種也并非簡單地栽下,而分選種、育種和栽種等步驟,一切都必須合乎物道。余世存先生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物道的偉大意義,中國古代農民參與生成了對人類農業影響極為深遠的水稻土,一畝小麥可以承載的人口是25人左右,一畝玉米可以承載的人口大概是50人,一畝水稻可以承載的人口則是200人左右。在農民這個職業上,中國古人做到了極致,英國農學家在19世紀初寫的調查報告中認為,東方農民對土地的利用達到藝術級,一英畝土地可以養活比在英國多六倍的人口,從套種、燃料、食物利用、施肥循環、土壤保護,都非常了不起……所有這些,與農民對時間的認知精細和潛意識里對物道的理解關系重大。
這種對物道的理解和深深尊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精耕規律,天時即是天道,天道即是物道,余世存在《時間之書》中對節氣中的古代農業生產進行了全景展示,讓人不由感慨古人已經將時間和生產定格到人與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立春”表示著萬物復蘇的春天開始了,廣闊的大地將呈現出一片富有生機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也標明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傲⒋骸币院蟮摹坝晁焙汀绑@蟄”表示降雨開始增多,開始雷嗚,冬眠的昆蟲開始蘇醒!按悍帧币院蟮摹扒迕鳌焙汀肮扔辍眲t表示氣溫轉暖,草木萌動,春天朗景象清徹明朗,雨量漸增,適于谷物生長!傲⑾摹北硎撅L和日麗的春天已逝,已進入夏季農事繁忙季節。“立夏”以后的“小滿”和“芒種”表示農作物生長豐滿旺盛!跋闹痢币院蟮摹靶∈睢焙汀按笫睢眲t表示到了最熱的季節,也是夏收夏種等農事活動繁忙緊張的季節。“立秋”表示炎暑已過,天高氣爽的秋季開始!傲⑶铩币院笫恰疤幨睢焙汀鞍茁丁,表示暑熱消退,露華漸濃,天氣轉涼!扒锓帧币院蟮摹昂丁焙汀八怠眲t進一步表示寒霜將臨,是大秋作物收獲和越冬作物播種的緊張繁忙季節!傲⒍笔嵌镜拈_始,預示農事活動已進入一年之末尾,“立冬”以后的“小雪”和“大雪”,表示開始降雪,冬至以后的“小寒”和“大寒”則表示已進入一年中最寒的季節。
杏花煙雨,草長鶯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人雖沒有享受過如今的發達科技,但他們的生活卻也并非乏味,他們有著自己與物道合一的恬淡愜意生活。當年《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相信所有喜歡這部記錄片的朋友在被無數美味震撼的同時,都能深深感受到一種帶著濃濃歷史厚重感的物道,而這種物道正是源自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余世存先生在《時間之書》中引用一句話說:“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感慨我們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卻對時間的流逝并不敏感,人不分古典現代,都跟時間有深刻的聯系。
這里,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情懷
余世存先生《時間之書》的序題叫“行夏之時”,孔子說他的為邦之道就是“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余世存先生從孔子的話生發開來,提出了在全球化時代,孔子的“行夏之時”之說,就是采用公歷時間,享用各國產品,保留中國元素,懷抱人類情懷,在這個意義上,《時間之書》完成了從傳統到現在的融合,這也是此書最令人感服的地方。余世存先生從《非常道》、《中國男》、《小民大國》等一路走來,后轉向研究老子、易經等,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種轉變是從青春走向中年的必然,跟從熱烈的生活退回寧靜的書齋沒有關系,他的文字不是學院的、書齋的,他的文字仍是戰斗的、攖人心的!稌r間之書》無疑是其背負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知識或思想使命的外延,他在努力給社會提供有效的思想資源,校正、安頓世道人心,試圖從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自覺角度進行一次次吶喊。
【時間之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叢林之書》讀后感12-31
叢林之書讀后感09-11
《封印之書·九尾狐》讀后感作文12-07
《沙之書》讀書筆記精選07-23
九家之書經典臺詞精選03-24
與陳伯之書閱讀答案參考02-13
世信虛妄之書 閱讀答案01-09
墨香飄之書法手抄報01-02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精選6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