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00字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小說。這本書也是華語世界第一部銷售過百萬的心靈必讀經。帶著懷疑與期待,我緩緩地打開了這本書。沒想到第一眼就吸引住我了。主人若菱悲傷的遭遇,催人淚下,扣人心弦。雖然作者用平淡無奇的敘述,卻也能構成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00字 篇一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看后很受啟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
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愿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00字 篇二
最近經朋友介紹,看了一本讓我隨時想重新翻閱的書,叫《遇見未知的自己》,書的作者是臺灣知名女主播的張德芬。講的是人有三種修行,修身、修心、修靈。這本書很特別,它是“都市身心靈修行課”, 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凈化,它值得我們每個人反復的閱讀、品味和吸收。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為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通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里,使讀者很有興趣讀下去,并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應該怎樣調試自己的心情?
其中有一章叫”你所招引的人事物“,里面有幾個經典的故事第一個是美國一所中學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找來兩個教學成果差不多的老師,一個讓他去教“放牛班”的學生,但卻告訴他這是“資優班”,請老師認真地帶領他們。另一個老師去教資優班,卻告訴他這一班是普通班,隨便教教就可以了,不必太費心。結果一個學期下來,原來普通班的學生成績竟然比資優班的學生成績要來得好,證明了“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的實驗室結論。
另外一個是說一個日本小學生做的米飯實驗。在教室中放三碗米飯,每天孩子上學的時候,對第一碗米飯說:“我愛你,你好好吃哦!”第二碗米飯完全沒有得到任何關注。第三碗米飯得到的話語是:“你丑死了,沒人要理你!”一個月后,第一碗米飯變成黃色,發出酒香味。第二碗米飯變黑發臭,還長出霉菌,見證了無人理睬的悲哀。第三碗米飯稍好一點,變黑發臭,但是因為至少還有人理睬,所以情況不如第二那么糟。“我們的話語和意念真有這么大的力量嗎?”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也說明了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吧!”
在生活我們要扮演很多角色,對父母是孝順的兒子女兒,對丈夫賢惠的妻子,在單位是兢兢業業的職工,對于社會是合格的公民。在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糾結。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00字 篇三
剛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很深奧,很難懂。但是看過后發現它是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別。就像是有些人一樣,第一眼看見覺得不怎么樣,但是以后越看越順眼,越看越好看。當我細細慢慢體會的時候,忽然發現它已經在慢慢凈化著我的心靈。
在這一個個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是這樣一件事。她說:那一天業績考核出來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擠了下來,她內心非常難受。早上她上班,發現同事們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視著她,有同情、鼓勵的,也有幸災樂禍的。在接下來和老板的談話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終于得到了總經理的認可,得到了一個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到座位上,她想起了剛進辦公室時同時的眼光。可是,現在的她覺得同事們的眼光和平時沒有什么兩樣。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感覺,當你獲得一些與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當自己的想法改變的時候,總覺得周圍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會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的眼睛里充滿著自己主觀臆想出來的內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勵”,有些同事“幸災樂禍”,都是她的大腦自己去篩選、過濾、定位出來的,并不是事實。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自己根據自己當時的情況虛構、家鄉出來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家鄉,是在自己的主觀想法作用下杜撰出來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來一則故事,說是在古時候,有個砍柴的人發現自己的斧頭不見了。他一直認為是他的鄰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個鄰居都覺得他就是那個偷斧頭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帶著新買的斧頭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經砍過柴的地方發現了自己丟的斧頭。當他再看他的鄰居時,他發現他的鄰居怎么看都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
是呀,周圍的人、事、景、物常常會在我們不同的想法下產生著不同的變化。其實不是他們在變,而是看的人在變。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憑借著主觀想法去臆斷,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這個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書中的老人所說的: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2-1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2-25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精選02-12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后感10-20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5-12
《遇見未知自己》讀后感06-2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6-08
遇見未知的自己語錄06-1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匯總02-27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精選范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