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天空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的天空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1
正如本書作者傅佩榮所說,人在三十歲之前學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為它告誡人們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過了四十歲以后,會發現有儒家思想還不夠,因為人生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情,善無善報,惡無惡報,才發現,孔子的思想雖有善意,卻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須看開,所以要跟“道”結合。本人很以為然,作為一個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許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學習了《國學的天空》中道家的章節,更多地來談一談對道家思想的感受。
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說,人活得這么辛苦,到處受人約束,必須委曲求全,認真努力工作,就是為了養活這個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何必做這些事呢?有身體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開始與人爭名奪利,痛苦和煩惱就會隨之而來。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樣的功名利祿;你太在意,就必須放棄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執”,認為我一定要勝過別人,我一定要達成某種目標,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難。所以要盡量順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體的享受。
人們在對物質的追尋過程中,欲望不斷膨脹,忘記了身體和錢財、地位哪個更重要,結果勞累和傷害了身體,得不償失。道家告訴我們“少私寡欲”,一個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樂,一個欲望滿足了,又會生出更多的欲望,結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滿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長久。
莊子談到人的修煉,要做到“心如死灰”。當別人都在耍弄心機、爭奇斗艷、巧取豪奪、夸耀富貴時,你卻能使“心”進入虛和靜的狀態。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與別人攀比,安靜的守住自己的內心,就會免去很多痛苦,擁有很多快樂。
莊子談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對我們也很有啟發;煦鐩]有耳鼻目口這七竅,無法與外物溝通,因而也不受外物變化的影響。本來“混沌”處于一個和諧寧靜的世界里,過著單純的日子,但當別人給他打開了這七竅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簡單、單純了,才可以領悟到道,人類生命的偉大潛能才能發揮出來。而我們現代人,生活的越來越浮躁,靜不下心來去讀書、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圖,科技是發展了,但地球卻遭到破壞,現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為的聰明而造成的苦難中。所以現代社會要做到和諧,就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人真正覺得快樂應該不為物使,遵從于內心真實的需要。
老子說:為政者寬厚,粗枝大葉,人民就淳厚;為政者苛細,人民就狡詐。所以政治人物看起來淳樸反而是好事,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會傷害人心,不如盡量管的寬松一點,不要要求嚴苛。大道至簡,老子的話在現在看來,仍然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這些只是端午節假期小讀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擷了偉大國學天空中的幾縷星光。學習國學,學習老莊,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世上活得更真實一些,更內斂一些,更加回歸內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滌蕩心靈,在這樣一個浮華、煩亂的世界上,還能讓心靈靜謐,還能感受到藍天、白云、綠水,還能知道自己活著,并且生活著。任自己的心靈逍遙遨游,真的很愜意!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完了傅佩榮先生寫的《國學的天空》,感覺非要寫幾句不可,否則難言我收獲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論今、中西合璧是這本書的特點,而且還告訴我們看一件事情、一個人、一個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來龍去脈,才能深刻理解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
可以說,我們社會上的道德和約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觀念影響。但我感覺我個人的思想、行為有時候受老莊的影響更多一點。里面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40歲之前,我們要學習孔孟,40歲以后要懂得老莊。
1、孔子說,要真誠。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繪事后素,一個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妝,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襯托得非常漂亮;禮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給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質表現出來。學習東西要一以貫之,要有一種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任何技能、知識都是觸類旁通的,孔子認為這個東西是“仁”,儒家說“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從真誠開始,主動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眾的福祉結合在一起,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說不惜?鬃有蕾p曾點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著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風乎舞兮,詠而歸。”你不能選擇別人對你怎么樣,但你可以自己選擇怎么樣。所謂無志于外,有志于內,無志于用,有志于體。
2、孟子認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種善的趨勢,只要環境合適,就會體現出來。要與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莊,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做朋友,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了解他們怎樣面對和處理問題,并設想如果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不會跟他們一樣選擇,或是有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閱讀的好處。
讀書要做圣人,而不是為了考狀元。王明這樣說的。狀元只有一個,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3、老子認為世界萬物背后都一個“道”,這個道不能說出來,一說出來,就不是道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做小魚不能隨意翻動,否則要碎掉的。所以一個統治者如果要治理國家,頻繁施政,肯定是難以周全,不是顧此失彼,就是難以久安!胺蛭锘蛐谢螂S”,世間一切萬物,各具特色,在參差不齊中保持了整體的均衡。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只是想回復到自然如此的狀態,否則會留有后遺癥。
老子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為慈愛,要想母性一樣包容、低位。不能為了追求“名”“貨”而犧牲自己身體,人說要維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儉樸。做人要低調,這樣別人不會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發揮眾人的積極性,即使你無為,也可以辦成事情。
4、莊子認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執著,何不逍遙自在,與道同游。世間是一個統一體,不要計較得失,只要與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滄海一粟,一個人在世的時間是一只鳥從漆黑的窗外飛進屋子轉了一圈又飛回到窗外的過程。人最放不下的有兩個東西:一是空間,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盤越多越好;二是時間,人往往希望自己獲得越久越好。但最終是要結束的。所以時間和空間,包括這個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過計較,最后連生死都不能計較了。我們要計較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讓我們的智慧得到覺悟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個高度,然后再看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會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3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并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于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著?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游。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于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后,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說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鑒。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對于中國的士人來說,儒家之學可立偉業,道家之學養天年。兩家之學為中國讀書之人提供了兩條可以選擇的路,此路不通還有一條,眾人又何樂不為呢?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道家仍可存在發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描寫天空的成語10-23
魔方天空簡歷封面06-05
簡約天空簡歷封面05-08
《拉薩的天空》教學設計3篇05-26
經典國學手抄報01-12
簡單又漂亮的國學手抄報06-10
小學生國學經典廣播稿范文3篇05-25
美國學渣也能申的獎學金09-26
“天空之城”觀后感02-20
哆基樸的天空觀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