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記》有感范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下面是CN人才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讀《學記》有感范文,歡迎參考~
篇一:讀《學記》有感范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讀。占,音(chān),同“覘”,注視。畢,竹簡,這里指書。“呻其占畢”意為“盯著課文大聲朗誦”。訊,告知,告誡。“多其訊言”意為“一味地灌輸”。
及,急迫。數(shù),音(shuò),多次。“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意為“一味趕進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悖,違背教學原則。佛,音(fú),佛戾,違背,違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說教師在施教中違背教學規(guī)律,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實際。
隱,痛惡。疾,怨恨。“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師教學不當,使學生痛惡自己的學業(yè),并怨恨自己的老師。
刑,成功。
這一段列述教學上的種種失誤,對于今天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警示。
失誤一,教學形式單一,死記硬背,滿堂灌,使學生不能自主學習,缺少獨立思考,不能融會貫通。
失誤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不研究學生的學情,不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失誤三,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畏懼,不能從學習中體驗收獲和快樂,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厭師情緒。
《學記》很早就注意到教學中的弊端,并明確提出警示,但是,時至今日,這種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們在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實地參觀了杜郎口中學,并根據(jù)我校實際,實行了“新課堂”。新課堂的宗旨是: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評價者;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最大進步。如今,新課堂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新課堂已開出燦爛的花朵,并結出豐碩的成果。
篇二:讀《學記》有感范文
今天我們來看《學記》中的一段話: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這段話談的是正業(yè)與居學的關系,即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教學按時令進行,在學校學習正式課業(yè),而回家或放假時也有家庭作業(yè)。難能可貴的是,《學記》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都看得很重要,而且兩者密切相關。課外學習可以培養(yǎng)興趣,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也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鞏固和強化。
比如,在課外自行練習“操縵”(彈奏雜樂),課堂上就能很好地學習彈琴;在課外學習“博依”(比喻修辭),課堂上就能很很順利地學習《詩經(jīng)》;在課外學習“雜服”(灑掃應對之事),在課堂上就能很好地學習禮儀。總而言之,課外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雜藝,既可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又可激發(fā)學習正業(yè)的興趣,大大促進了課堂的學習。
對于這種教學思想,一般論家稱之為“藏息相輔”原則。在學校,在課堂上,就要專心研修主業(yè);在家里,在課堂外,就要按自己的興趣自由學習。
藏息相輔的教學原則,是一種很大氣、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反思現(xiàn)在有些學校的“監(jiān)獄式生活”,反思現(xiàn)在中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數(shù)理化”的現(xiàn)狀,我們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學校在抓好日常教學的同時,已經(jīng)開展了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我們已有各種社團30多個。第二課堂和社團活動的展開,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生活,而且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喜歡學校,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成績.
篇三:讀《學記》有感范文
課堂練習,試卷中“名篇名句”題涉及到《禮記·學記》的一個句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許多同學沒有寫上。再聯(lián)系以前試卷中出現(xiàn)過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時候集中學習《學記》了,于是我整理有關資料,為同學們印發(fā)了《學記》全篇,并把它作為課文來研讀。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國古代比較早和比較系統(tǒng)的教育專論。它以精煉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述了我國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對于今天的教育教學有很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在課堂學習中,我們除了完成詞句理解外,有意展開思考有關教育的問題,產(chǎn)生了不少感想,我們分幾個部分來談。
今天我們先看開篇兩段: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這兩段談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關鍵句,它站在治理國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來談論教育的重要意義,實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們不禁需要反思我們現(xiàn)在教育的問題。
第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我們僅僅把教育當成培養(yǎng)人才的途徑,當作為經(jīng)濟服務的手段,而忽視了教育和受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們現(xiàn)在許多地方的'中學教育已經(jīng)徹底淪為“應試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學和就業(yè),教育的過程就只剩下了做題和考試。
我們過于強調(diào)教育的功利性,重視教育的短線作用,而對于教育“培養(yǎng)健全的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等則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不是進步了,而是退步了,這實在是教育的悲哀。
篇四:讀《學記》有感范文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先把這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因此,教師教育學生,就是啟發(fā)誘導。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是引導而不是牽拉,是勸勉而不是強迫,是指導思路而不是直接告知結果。引導而不牽拉,師生就融洽;勸勉而不強迫,學生就易于學習;指導思路而不告知結果,學生就能獨立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學習平易,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就是善于啟發(fā)誘導了。
《學記》中的這段論述闡明的是“啟發(fā)誘導”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在《論語》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學習必須有自己的鉆研思考,當學生學習到想知道卻無法弄懂,想表達卻說不出話來的時候,“啟發(fā)”教學才會有效果;如果老師啟發(fā)他他仍不能觸類旁通,就先讓他自己思考,但不能直接告訴他答案。
由以上兩文可以發(fā)現(xiàn),“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是我國古代教育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總括起來,啟發(fā)誘導式教學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diào)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知識和技能主要是自己學出來的,而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主要的主要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評價者、激勵者。
二、課堂教學應盡量避免“滿堂灌”,要多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多引導學生獨立、深入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沒有思考,就談不上啟發(fā)誘導。
三、激發(fā)學習動因比外力強制更有效。學生如果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即使管得再嚴、抓得再緊,課堂學習也是低效的,因此,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尤為重要。
中學的課堂教學不同于大學講堂和報告會,中學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大力提倡啟發(fā)式教學和點撥式教學,反對滿堂灌和一言堂教學,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真正的學習者和思考者,培養(yǎng)有活力、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制造更多的知識容器和做題機器。
【讀《學記》有感范文】相關文章:
讀昆蟲記有感05-19
讀《昆蟲記》有感05-08
讀《浮生六記》有感05-26
讀《苦兒流浪記》有感05-24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05-20
讀《昆蟲記》有感【熱】05-16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05-15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05-15
讀《昆蟲記》有感【精】05-14
【精】讀《昆蟲記》有感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