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篇一:
我覺得龍應臺的文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力。靜靜的,緩緩的,有些許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個熟人淡淡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歷。
每一篇文章之間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層層疊加,是需要連貫下去看的。于是,其實有些看似是廢話的話,是她預設的情感基調。而到了最后,那些積累的感情一下子爆發出來。用她的一個詞來形容,讀的時候“眼淚決堤”。
第一篇:目送——讀到時就想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可愛的母親啊,她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因為自己長大了。這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著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在“胭脂”中對母親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她那滿是皺紋的手像蛇蛻掉棄置的干皮。曾經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讓我想像一個母愛的不容易。擦口紅,涂指甲,化妝似乎就像是母女間的小游戲,直到天長地久,只要還是母女,會一直玩下去的游戲。“散步”中的大字報對年邁又記性不好的母愛來說已經沒用了,因為母親已經忘了認字。看到這我有些傷感,到我的母親老了時我該怎么辦。還是該像書中寫的那樣把她看成一個孩子,我的外婆雖然精明但我媽媽說老了就把她看成孩子吧,不要計較她說的和做的。龍應臺將家庭中許多的小細節都完美地呈現著,讓我都感到了老去的恐懼,可是那該也是幸福的吧! 關于母親讓我想到“為誰”這一篇,讀完才讓我感受到母親除了是生我養育我的人,還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總有一天我也會像安德烈一樣離開自己的母親,然后從呆在書房里的小姐變成母親。我也要像他一樣去教母親做飯嗎!我才要……應該一起的。不過時代在改變那個時代和現在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不一樣了吧!我的外婆是個總是把新鮮的菜留給我們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媽媽應該是個先把新鮮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該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今天晚飯又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直努力改變卻改變不了。)這便是三代人……母親叫安德烈吃魚、穿衣服那一段很是讓我郁悶,這是母親關懷的方式吧!雖然我的母親有時會有些嘮叨,但貌似沒那么嚴重,我佩服安德烈的耐心,能夠一句句地重復。
關于“距離”那是個需要時間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處那個小國,我們和他們那里的孩子有多遠?可不可以測量?幾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識字,那里的孩子們每天跟著大人在海里打漁,種地,你說那是多少距離?是人的一生還是未來?我不知道有多遠,但我相信存在我們心中。我看不清“距離”的深層含義,但寫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兒。
這是后關于三代人的生活,我從龍應臺的筆下看到的不止這些,有很多情感是難以言語的,要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其實很多情節很相似,可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總有些難以釋懷,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實可以表達……然后上路漸漸成為目送另一個人的人。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篇二:
起初是為了打發閑暇時光開始讀了《目送》這本書,意外的卻對書中的深情漸漸產生共鳴。看著龍應臺淡淡地敘述,從目送晚年的母親開頭,以目送衰退的父親結尾,龍應臺用那清晰沉穩的筆觸給了我們很多視角,對生活,對父母,對子女,對時間,對距離……從她的敘述中認識了一段沉默的時光,沐浴了一份陳舊的心。在靜靜的夜里看到最后,已是淚眼朦朧。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無奈的愁緒貫穿全書,卻未嘗失去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活的希望;對于過去的不舍與深情追憶,漸漸變為對漫漫人生“生死大問”的深刻思考,目送著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著眼前的現實,悲涼、哀傷卻更加珍惜。那些埋藏在靈魂深處,倏忽閃現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她用這樣的方式敘述,讓人時而悲痛、時而無奈、時而感動,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成長,我們眼前的身影從高大漸趨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目送的背影。人生中的背影,總是能帶給我們傷感,或遠行,或老去,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痛。
閱讀中總有種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生命匆匆的腳步,能留下的唯有回憶。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人時常哽咽,讓人體味到隱隱的凄涼與哀傷,敲擊每個讀者的心靈。“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兩年前爺爺的離世,是壓抑在我心中不可觸碰的`傷痛,讓我至今都無法釋懷,當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那種不舍和悲涼在字里行間中得到了宣泄,壓抑許久的情感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更是讓我拾起回憶中兒時的畫面,平凡而溫暖。兒時的我常常去爺爺家玩,每次都是還沒到家就先看到在路口徘徊、張望的身影,而離開時爺爺總是堅持送到那個路口,小路上,依然是那個身影,久久佇立,直到視線模糊,那里依然閃爍著追逐的目光。從小到大無數次承受著爺爺不舍的,滿眼的目送。甚至在他最后的時光里,我去醫院看望,記憶中那是爺爺第一次催促我早些離開,病床上爺爺的目光緊緊跟隨著我的腳步,伴我歸途。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我深深凝望爺爺遠去的身影,似乎這是第一次我目送著他離開,遺憾的卻也是最后一次,原來目送是那樣的落寞與哀傷。
父母對子女的牽掛,總是隨著光陰和距離增長。曾經的我們或是為了追逐夢想,又或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背起行囊遠離家鄉,離開愛我們如生命的父母,在父母的目送中漸行漸遠,留給他們的總是消失在小路轉彎的背影。慢慢的我發現,越長大,所承受的生命的重量也就越大,牽掛的也越來越多,父母頭上的白發、眼角的皺紋都讓我們倍感心酸。不得不感嘆時光的力量,讓很多東西在歲月中無聲的流逝,而我們能夠做的,唯有珍惜。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01-17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2-30
龍應臺的《目送》的讀后感01-08
目送龍應臺的讀后感01-05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12-23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10-23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20006-09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201612-30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1000字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