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集合)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讀后感1
當代作家余華的作品《活著》演繹的對活著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時,似乎還能感覺到夾雜在書頁里那滄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后,那個坐在田埂上的老人,發梢似乎都帶上了一絲蒼涼。陽光映在他已經發白的頭發上,發出耀眼的光澤。夕陽下他蒼老落寞的背影,已經絲毫找不出當年春風得意的影子。這樣一個恬淡溫和的老人,誰又能想到他的曾經?
曾經的他——徐福貴,是徐家的闊少爺,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謂是上帝的寵兒,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享受著榮華富貴所帶來的快意。但是金錢與物質的熏陶,往往會讓人恃寵而驕,迷失自我。福貴沉醉于充斥著銅臭味的賭場,沉溺在雜亂不堪的生活中。嗜賭成性的福貴最終輸光了家產,不得不過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艱難的生活。福貴的妻子是一個勤勞又樸實的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沒有離開福貴,可是福貴卻在母親病重時,因為抓壯丁被迫離開了家,過上了顛沛流離,惶惑不安的生活。槍林彈雨,食不果腹,一層一層的絕望和恐懼使得福貴非常想家。
曾經,戰場上,作為征用民工的他,被子彈在身后穿梭不止,但又奇跡般地地活了下來。當他歷盡艱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婦家珍的面前時,家珍已經老了許多,她眼角溢出的淚水讓人心酸。
對福貴的人生打擊,正如秋雨一般,接二連三,無休無止,使福貴幾乎痛不欲生。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的離開。最終,她的女婿,孫子也相繼死去。福貴親眼見證那么多親人在他身邊死去,而最后只剩下他一個人,這是什么樣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還能聽到風中飄蕩著福貴對老牛的輕聲細語。結局悲歡離合散盡,時間細數了他鬢角的白發,磨平了他曾尖銳的棱角,福貴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經歷發生在中國大轉折大變化的時期,那時,人們把幸福看得如此簡單,吃飽穿暖被人們視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這樣的幸福卻顯得極其難得,家珍因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陣子,當時真的很窮苦!
誰不曾活著呢?可是誰又能真正了解活著的意義?了解人生的意義?我們都不曾對活著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貴一步步的蛻變,他一次次痛苦的經歷,帶給他的,是對“活著”最盡然最透徹的感受。可能極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貴一樣活著了罷,也可能極少有人能比福貴更有資格談活著的真諦了吧?
書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純粹與書中刻畫的最鮮活的靈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動的追求。活著,是可貴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說,《活著》,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我信之,且我還要說:《活著》是一部用深刻而強大的內心繪出來的作品,它對“活著”進行了最透徹的詮釋。
因為只要活著就要敢于擔當責任,履行義務。為了愛我的人,還有我愛的人而活著!
活著是一種體驗。無論承受痛苦,還是享受幸福。福貴從富足無憂到傾家蕩產;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公子哥”,轉眼間變為徹頭徹尾的“無產者”。他為母親請醫時卻不幸被拉去當壯丁,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卻早已不在人世……這樣的`命運足以輕易的擊垮任何一個人活下去的勇氣,但福貴還是和以前一樣,堅韌地活著!其實,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災難,汶川大地震,剎那間就摧毀了無數的生命,想想那些同胞,無數的希望瞬間幻滅,著實讓人感慨萬千,感覺生命是那么的脆弱。經歷了那么多生與死的較量之后,我們對活著的內涵感悟也應該更加深刻。把一切都看淡一點,從容面對每一天,珍惜每一天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句話,活著就是一種體驗。
活著,就要自強不息。當福貴遭遇了一連串的打擊后,他決定重新做人。他拿起農具,穿上了粗布衣服,一改往日貪錢嗜賭的惡習,帶領全家一起面對社會的動蕩、生活的挫折。福貴之所以能好好的活著,肯定是具有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古人說“天不救人人自救”。漫漫人生,青春即逝,明天的日子依然要過,除了努力還是努力,活著就要自強不息。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余華先生一語道破了活著本身的含義及《活著》一書的精髓,值得思索,值得參考。既然活著,既然能活著,那就用心過好每一天。
讀完此書,思緒萬千。活著就是責任,活著就要堅韌,活著就要自強不息!如此,生命便會演奏出人生最壯麗的歌。
《活著》讀后感2
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戰爭離亂、賢妻早逝、兒女雙亡,最后只和一頭老牛相伴……這些苦難疊加于一個人的身上,的確顯得有一點戲劇化,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必執著于苦難本身的形式,于人而言,活著的痛苦經常是一樣的,或殘陽如血,或黯然如塵,盡管苦難的`形式會不同。
因為遠離那些充滿紛爭的歲月,因為從未經歷過真正的艱辛和困頓,這個故事讀起來平淡而有些窒息,然而其中也蘊含著溫暖和感動。
當我們意識到苦難是生活的常態,煩惱和痛苦伴隨我們始終時,就沒有必要沉溺于自怨自艾之中。我們終將明白,無論是突如其來的幸福喜悅,還是難以言表的困境和痛苦,只要繼續活下去,其中的大部分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時間逐漸抹去,只留下蒼白的結果。而對于這個結果,我們最終也不會有任何傷害。
《活著》讀后感3
余華的所有作品里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活著》,即使看完之后心里還是有深深的震撼。對換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亂的時代里,或許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沒有主人翁那么堅韌。身邊的親人獨個在眼前離去,如今還是有絲深感同受的觸動。
在看完小說《活著》之后,我才稍微明白生命的厚度。主人公福貴在曾經是個不管世事的公子哥,年輕的他敗掉了家中的田產和房子,氣死自己的父親。那是的他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定義,直至生活落沒,母親因得病沒錢醫治而死,兒子為縣長老婆獻血而死,老婆因生活貧苦病死,就叫女兒也因生孩子而死,女兒為他留下的唯一外孫也因為饑餓而吃豆子給撐死啦!人一生最痛苦的,我想莫過于陪伴你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開消失,而你只能目送著他們一個一個離開。仿佛在福貴的心中,他的`家人并沒有真正的離開,他們把生的意義交托在福貴手上。每次看到福貴一人在田間伴著老牛耕作,嘴里還念著“家珍、鳳霞、有慶”的時候,眼眶總會涌出淚水,中國式的活著不是咆哮,不是掙扎,而是默默忍受。
他的作品文字并不華麗,只是簡單的描述便將人的心理描述出來。令我沒齒難忘,從一開始奢華的地主生活,敗家的行為,將整個家產都敗完。然而地主時期的改革來臨,新中國的崛起,掀起一陣熱潮。或許對于農民來說這是新時期,但是對于地主而言,這是殘酷的殺戮。
他的堅韌他的隨時代改變的心智,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改革帶來的悲劇,他依舊還是他,這個讀后感給我帶來強烈的打擊,當我面對打擊時,常常想起如果是他,會不會如我一般的放棄,錯了他會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軍時期,他被充當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舊想著家,在這大亂的時代,他依舊往前走。
《活著》顧名思義便是活著,在惡劣百變的時期,隨著時代主治時期的主事人變化。他活在凌亂時代,險些被炸彈擊中,身處戰亂之處,眼見親近之人的離去。他所堅守的便是活著,即使再艱難的困難,他依舊勇往直前,最后他的身側只遺留一頭與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為他只是無意識的活著。后面當看到他在夕陽下的背影,喊著他親人名字的小牛。其實,他是將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著,看著這世界的朝陽,看著這世界的色彩。這便是《活著》給我深刻的讀后感,在未來改變我的人生指導。
《活著》讀后感4
不管現實變成了什么,不管現實剝奪了我們什么權利,只有我們活著,我們才有義務和權利去追求我們想要的,這就是真正的生活。我們不應該讓現實決定我們如何生活,而應該自己決定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要生活,我們必須面對選擇,只有保持理智,做出客觀的判斷,才不會讓自己后悔。因此,我們不能錯過機會。當我們可以選擇改變的時候,我們應該用心去做一個完整的自己,用自己的態度去對待“活著”。
我以前接觸過余華的作品,他寫下的悲劇總是這樣,既不謙遜也不傲慢,但當他們混在一起時,讓人難以忍受。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再回過頭來整理這個完整的故事時,你會不愿意面對這樣的發現:當你把任何一個故事拿出來單獨分析時,你真的能感覺到刺痛和無法忍受的'痛苦。他不屑寫低人一等的人,卻用一些看似荒謬的故事來講述高度真實的生活。
文中的沉默、冷漠,無形的呈現一個令人沮喪的氣氛,持續疼痛,從而持續期望,想發泄,但是又無能為力。你只能去看完,被單純和痛苦所擺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不想自拔。當你麻木于痛苦,才會看清現實,在簡單的感情中去理解生活,好好生活。余華在深刻地講述人生的悲劇。
至于這場悲劇,我有自己的看法。人們喜歡看到和被悲劇感動,原因是為了尋求自我安慰。
《活著》讀后感5
文章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出發,講述的是在歷史大背景之下一個普通農民福貴身上發生的故事,一葉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賭,不負責任,目無尊長,一切紈绔子弟的壞習氣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終正如讀者想象的那樣,福貴敗盡了家財,淪落成為了一個窮光蛋。這樣一來,周圍人對他的態度有所改變,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們的改變竟有原則有標準,界限明確,是那么的明顯而迅速,連個過渡都沒有。福貴一筐筐地還錢,當最后一筐放在債主手上時,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他的稱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對他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人們前后不同的嘴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觸目驚心但卻無可奈何。
文章只不過是在簡單地講一個故事,但卻處處將社會的傷疤剝開來,把最丑陋卻又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看,是控訴,但更像是第三者在無奈的感嘆。
世事無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繼續,為了活著,福貴也不得不改變。變成了農民的福貴開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將擁有的是努力、忙碌、灑滿汗水的一生,卻也是苦痛、悲慘無奈的一生。書中人物的生活變故與歷史發展始終緊密結合。剛剛開始新生活的福貴,便趕上了抗戰,不幸得被軍隊強行拉走,被逼上戰場、當炮灰,軍官蠻橫無禮,戰爭血腥殘酷,好不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終于與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還沒開心兩天,卻趕上了斗地主。當年取代福貴成為地主的龍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當年沒有被龍二騙盡了錢,也許現在上法場的就是自己。可還未來得及慶幸,大煉鋼鐵、公社運動便開始了,隨后又是數不清的饑荒與動蕩。世道滄桑,人生艱難,只有拼盡全力,才可勉強度日,日子艱辛得令人落淚,可又是無比的無奈,好容易有些開心的事,卻又總是好景不長。盡管拼盡全力,也只不過能維持生存,到最后連生存的權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剝奪,家人一個個的去世,最后還是一個人,只不過留下了一身傷痛,和黑白色的回憶。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別姬,同樣是在那個多事之秋,時代不停地在變,人也在變,不變的是傷痛,和那悲慘的結局。但也卻正是因為悲劇,它才更加深刻,給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卻總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光,這光芒雖然微弱卻足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寬容奉獻,相依為命,勞動者老實勤奮,任勞任怨,都讓人感動敬佩。但有時現實卻無比殘酷,連這為數不多的`美好,都會被毀滅。
可人總要生存,我們還是會選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勝利。縱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盡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著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著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著》讀后感6
含著眼淚看完這本書。三年前同學給我推薦這本書,我一直等他借給我看,他不舍得,后來,我也沒有去買,也不太喜歡看電子書。同學沒有給我透露過任何內容,我總以為這本書會蘊藏著很多的大道理。看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爺爺奶奶她們的過去,好像親眼看著她們經歷過的無助與絕望。奶奶說,我有一個伯伯,走丟了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比我爸爸大兩歲,我還有一個叔叔,病死了,八幾年的時候病死的,奶奶說叔叔特別聰明。
小時候,不喜歡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因為總也聽不懂,也不理解她們那個年代的人到底經歷了些什么。現在,能懂了,卻不愿意再去聽奶奶講那些故事了,不想去揭奶奶的傷疤,那一個年代的人,都活的比我們堅強,比我們更精彩的'活著。
我看的不是小說,不是一個故事,是一本在還原那個年代的日記,那么真實。我會把這個書跟我的爸媽分享,善待老人,善待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堅強,活著,要好好的活著,除了生死,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活著》讀后感7
我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聽到《活著》這本書的,聊天過程中,大家都訴說著自己喜歡的作家,看過哪些書籍。“你看過《活著》沒有?余華寫的。”“沒有。”我不加思索的回答著,那一刻,我感到有些無知了,從他的語調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便是,“你竟然沒有看過《活著》,你怎么可以沒看過《活著》。”“很好看,是真的很好看。”而朋友給我傳達的第一個《活著》的印象便是好看,至于為什么好看,好看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好看,我全然不知。
我相信緣分,也相信在你內心中所期待的東西它是默默地靠近你,向你走來的。
有一天下午放學,我走在學校的過道里回宿舍,過道旁邊有人擺了個長長地書攤,對于書攤,只要我遇到了,無論多忙,都會停下來看一下書攤里書的內容,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會是這樣。我看到了幾天前讓我想要一睹芳容的《活著》靜靜地躺在那里,黑色的封皮,就像是一個幽靈一樣,在眾多的書本當中透出一股詭異的黑色的光芒。我并沒有像大多數買書者一樣在買書前先翻閱一下,以確認書的內容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我毫不猶豫地給了錢,拿著書就走了。
回到宿舍馬上翻閱起來,我承認,這是我二十幾年來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書。不是出于任何的目的,不出于任何的義務,僅僅是被書里面的情節給吸引著,余華用他那樸實的文風征服了我,采用第三者的訴說,娓娓道來,讓我就像是在聽一位老者在講著他們那個年代的事情,訴說著那個年代的故事,我聽的入迷,看的入迷。后來我也在我的小圈子里說著余華的《活著》,我也像我的朋友那樣問著我的朋友,“你看過《活著》沒?那是真好看,只要你一看就會吸引著你看下去的。”
我不會用語言形容一本書的好壞,就像我不會形容一個美女一樣,我只會說,好看好看,真好看。我也有過沖動想仿寫余華的《活著》,不過剛寫了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因為經典是不可復制的'。從《活著》開始,到《兄弟》,我漸漸地喜歡上了余華,喜歡上了他的文風,喜歡著他的作品。
我問一個朋友,問她有沒有喜歡的作家?她說有,我說為什么?她說因為她的作品悲,對于我來說,越悲越好。我說你這是虐心,那你得看《活著》,她說不,我只喜歡這一個作家的作品,別的我不想看。我說好吧,既然你那么專一。她莞而不語。我們結束了這次對話,別人不想看的,不需要強求的,因為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在你心目中像珍寶一樣的東西,可能在別人的眼中就像是廢品。
看《活著》的時候,我的心里是特別地沉重,在看的過程中,我的心里一直重復著“活著真不容易”這句話,無論生活是如何地艱難,生活還是得繼續,人生下來了,就得想盡辦法活下去。開始的時候我會對吃喝嫖賭的主人公福貴產生憎惡感,因為他已經結婚了,天天出去風流,趾高氣昂地走在大街上,目中無人,當他把家產輸光的那一刻,我在心里竟有一股高興,心里想著“活該”。而我對主人公的同情也從這一句“活該”開始,因為他的悲慘生活也才剛剛開始。
當我看到福貴被捉去當壯丁打仗的時候,我才發覺戰爭離我是那么地近,那么地殘酷,炮彈就在耳邊嗖嗖地飛過,吃飯喝水成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忍受著生命隨時沒有的恐懼。“活著真不容易”我的心里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有慶為春生輸血而死掉時,我心痛地不行,我恨那個抽血的護士,恨那個當官的春生,我不知道生命為什么這么脆弱,這么年輕的生命,沒有做任何反抗地就死在了醫院里,我木然地讓眼淚打濕了眼眶,對一個隔了這么遠的年代的讀者尚有如此打擊,對主人公福貴所造成的傷害更是不用多說了。“活著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又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苦根因為吃豆子吃得撐死了時,我在那一頁上呆住了,一個小孩子餓地頭昏眼花,走路都沒有力氣,當好不容易地里的豆子熟了,能填飽肚子了,可是吃的撐死了。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死法,不過苦根的死法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他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樣,生下來就注定了要苦,也注定了要歸根。“活著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再次響起這句話。
家珍的病死,鳳霞的難產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塊砸死,每個人的死都深深刺痛著我,也讓我不斷地同情著主人公福貴,在親人都去世完,還能買個和自己一樣上了年紀的老牛一起活著,并且平淡地活著,這讓我同情的同時增加了許多的敬佩。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這是小說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并無任何意義。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著,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活著》讀后感8
本書是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描述出一個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中混亂又特殊的時代,經歷了戰爭和殺戮,以及動蕩的生活。他本來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后來身邊的人卻陸續離開,殘忍讓他面對著這一切。在一生當中失去了很多東西,包括親人、金錢,最后唯一留在身邊的就只有差點被人宰割的老牛。
故事最令人心疼的就是福貴的兒子,因為抽血過多而死亡,這么天真爛漫的孩子,碰上一個庸醫,為了救回縣長的老婆,沒想到竟然迎來這樣的結果,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了,總是在不經意間出現很多無法接受的現實。
這本書并不是告訴我們需要如何去活,而是告訴我們活著應有的態度,拿書中主人公的話說就是:活著,好好活著。我們無法更改生命的隨意拋棄,面對各種不同的遭遇,只能默默去忍受,只能無力的感慨。既然無法改變活著的事實,但可以改變活著的態度,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無論好與壞,至少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奮斗過,始終堅持不氣餒,不抱怨,坦然面對這一切。
《活著》讀后感9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著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為他經歷了這么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范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為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為他們背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賞活著,活著如此美好,活著如此快樂。我看過余華作家寫的《活著》,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蕩,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10
剛開始讀《活著》的時候,讓我覺得對富貴很憎。因為地主家的少爺富貴每天游手好閑,又嫖又賭,賭博將自家的一百多畝地全輸光了,害得家人無家可歸,父親也被氣死,但他的家人仍然對他不離不棄。
再接著看覺得福貴好慘,所有的不幸都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親人一個接著一個的死亡都圍繞著富貴。——母親病死;兒子有慶死了;妻子得病先他而走;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二喜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唯一留下的孫子苦根也吃豆子撐死,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親人,最后只剩一頭年紀比他還大的老黃牛為伴。一個接一個催淚的情節不斷揭露著那個年代殘酷的現實,人性的善惡美丑充分的體現出來。
富貴的人生從憎恨他瞧不起他到同情,再到后來他依然樂觀的'活著而感到佩服!
《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與最大的勇氣。活著就應該善待自己,善待家人,沒有什么比活著更快樂,因為可以享受這世間所有的美好!
《活著》讀后感11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里死去。
余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于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后,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為病重的母親前去求醫的富貴,被國民黨抓去充兵,等回到家鄉,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鳳霞也因病成了聾啞人。
噩夢到這里戛然而止,作者筆鋒一轉勾勒出點點溫馨與歡樂。
福貴的兒子有慶得了長跑冠軍,鳳霞嫁給了偏頭二喜懷了孩子。這種時刻的溫情脈脈,似乎要把過往的苦難統統抹去,然而就在這時,余華毫不留情地舉起筆,把那些短暫的幸福扼殺。有慶,戰友春生,鳳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孫子苦根,他們一個個在福貴的面前死去,那種方式殘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讀完這本書,我心里的.酸楚無法言說。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福貴這樣想。有慶的死荒謬無比,縣長夫人生孩子難產,他被醫生抽干了血。有慶是個好孩子,生活的艱苦和困難從未讓他放棄希望,他熱愛它如同他熱愛自己的兩只小羊。
然而他的熱愛卻以這樣慘淡的方式收場。我欲哭無淚。
合上書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現,在那些動蕩的年月,描繪著自己的人生。我不處于那個時代,無法真正體會到福貴的艱難與苦楚,但每逢回想,還帶有絲絲戰栗。
現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無情得多。而活著,便要擔當諸如此類的辛酸與苦痛,堅忍勇敢就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書中福貴說的——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貴的一生伴隨著苦難,他從未輕言生死,與一頭老牛,平靜地活著。他與命運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無法割舍,會互相仇恨、互相感激。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關系。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隨之中。可是當他在述說這段故事時,他并沒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于是明白。活著,不管是我們經歷的措手不及的歡樂,還是無法言語的悲涼與艱苦,一切悲的喜的都會被時間撫平。那些曾經讓你厭煩恐懼的東西,總有一天你回頭望去,心中會有些許的懷念。
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無謂其它,有苦難,才是人生。
《活著》讀后感12
余華用平淡的語氣講述著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一個人與命運的故事。讀完《活著》我淚流滿面,當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時,我濕了眼眶。當福貴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我以為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結果,真正的悲劇正在等候著他,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捧著《活著》,總是沉重、難受,冰冷的文字躍然紙上,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活著,我們為什么活著?有些人為了人生追求,有些人為了家庭,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為什么活著,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過活每一天。是呀,我們為什么而活著?
以前,我以為為了高考而活著,家人所有的期望都押注在自己身上,只有不顧一切去追逐那個目標。高考后呢?陷入迷茫期,活著,又因為什么活著呢?人呀,總是為自己尋找各種目標,固定各種目標,為了給自己一個活著的理由。
但《活著》中福貴的命運卻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是虛妄而已,或許,人的存在真的只是一種存在,與萬物一樣并沒有任何意義。活著僅僅是因為活著,生命或許就只是為了活著,而那些理由與目標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上的枷鎖,生命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這或許就是余華想要告訴我們的。
《活著》讀后感13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他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于嗜賭,他把偌大的家產敗盡,從富家子淪落為農家漢,當他飽嘗辛酸,以為可以過上盡管貧窮卻快樂的日子時,卻被迫經受戰場的九死一生,以為可以一家團聚,卻不得不接受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孫子相繼死去的殘酷事實,最后陪伴著他的,只有那條叫做福貴的老牛,但他仍然堅強而樂觀地活著。
小說以平淡的語調敘述著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壯烈的故事。作者認為生命中并沒有幸福或不幸,它只是簡單地活著,靜靜地存在著,帶著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作者多次打破讀者對幸福的幻想,可能是通過自己經歷的各種事情得出的結論。然而,我認為我們仍然應該追求幸福。確實,福貴的一生充滿了磨難,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但他還活著!然而,活下來比死亡更加艱難,那個時代需要勇氣和膽識才能繼續活著。在經歷了無數不可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壓力。他只是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動蕩的時代,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太多人質疑活著的意義,總是追逐金錢和名聲,然而這些并不一定能獲得。但我們應該慶幸的是我們都還活著!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受到挫折和打擊,比如工作不順利、高考失敗等而選擇了死亡。為什么要選擇死亡呢?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我們要活著,但不能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我們需要目標,需要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本來沒有意義的生命賦予意義。
活著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無論如何,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它是非常珍貴的。就像福貴一樣,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要堅強地活下去。
《活著》讀后感14
一直想讀一本普通人的人物傳記,來平靜自己不安分的內心,我感覺自己要知足,要感恩,所以我選了《活著》。我從來沒想過竟然有這樣的人,有這樣的人生,分了三次看完,并非三天曬魚兩天打網,我實在不忍看福貴的一生。
高一的時候我看過電視劇《福貴》,當時還小,不了解人生的苦楚,即便如此,我也很同情福貴的遭遇。但我翻開書一看才發現電視劇是根據《活著》改編的,不經有些感嘆,時過境遷,物事而人不非,我便邊讀小說邊看電視來了解福貴。
不得不說福貴的人生是普通農民的一生,卻又是“奇葩”的一生,原諒我的詞窮,實在找不出一個詞來形容。和他當時生存的背景有關,但他的遭遇真的當時真的是一個縮影嗎?我不敢想象,溫飽問題解決不了,起碼,心靈上好受一點,然而并沒有。福貴的一生有三點讓人欣慰。第一,年輕時的放縱。吃喝嫖賭,“風光”敗家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當你面對后面不堪的人生,你會感覺幸虧年輕時風光過,要不這樣的人生怎一個“苦”字了得。第二,堅定的愛情。即是打罵妻子,依然不離不棄,即是一無所有,依然惺惺相惜,更多的是疼愛,這份溫情實屬珍貴,我們聽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聽過羅密歐與朱麗葉,現代一點也看過《泰坦尼克號》中的經典橋段,我感覺福貴與家珍的愛情很樸素,很簡單,但一點也不亞于傳說,大道至簡用到愛情亦是如此。第三,漫長的人生。在那個饑荒的年代,在經歷父親,母親,十二三歲的兒子,難產去世的女兒,妻子,女婿,唯一的外孫苦根相繼離世后,我不知道一個正常的人會是什么樣子,但好死不如賴活著,福貴是堅韌的。
父親,母親的去世對福貴而言,僅僅只是個開始,他一直幻想著從一只雞再變成一只羊,再變成一頭牛,我原以為福貴會崛起,但殘酷的現實讓他雞飛蛋打,一無所有。
接下來兒子的突然離世,讓這個曾經游手好閑、不諳世事的男人一夜白了頭,那種揪心,那種無處發泄 的痛苦,最后只能化作無奈,變作每天晚上去墳地說話,家里的希望瞬間破滅。
有句話叫:“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但良藥苦口,這種苦又有幾人能懂,那是無奈。
逐漸福貴再次有了笑容,女兒的婚姻讓這個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有希望人就有勁,福貴有使不完的勁,頻繁地往返于女兒與自己家,回去與妻子反復地講述女兒的幸福,也憧憬著變成一只羊的夢想,也嘆息著兒子的早逝,沒看到姐姐的幸福。但貌似所有的不幸都來到了這個男人家中,女兒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去世,有了外孫,丟了女兒,這種小喜大悲的現實你讓這個千瘡百孔的男人如何接受,接著妻子也受不了打擊,去世了,到這里,我實在無法了解得用多大的內心才能接受。
我不知道此時的福貴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是以什么樣的心態如何面對剩下的人生,時間又過了幾年,孫子苦根在貧窮中逐漸學會了走路,福貴也斷續地看著孫子的長大,厄運再次問候了福貴,女婿離世,我不知此時會不會麻木,但他還是挺過來了。
接著過了幾年,外孫吃豆子撐死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絕望,看到這里,唯一的希望也沒了,真是一無所有......
最后一頭老去的老黃牛陪伴著他,也許是上天實在不忍心,這頭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活不了幾年的老黃牛,卻陪著他一年又一年,他叫老黃牛“福貴”,他覺得自己的一生像這頭牛,又或者感覺這頭牛的一生比他自己還苦,最后給作者講述自己一生的時候,很平淡,我想他應該看開了,也看破了,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風光一陣子,自己的人生如此,龍兒、春生亦如此,還是平平淡淡的好。
人以群分,同樣堅韌的還有家珍。沒有放棄丈夫,寧愿跟著一貧如洗的丈夫受苦,也不愿回到富裕的父親身邊,在不知丈夫死活的情況下,帶著兩個孩子日息而作,等著丈夫的回歸。知道兒子去世,依然堅強地活下來了,他更多的`是放不下單純的丈夫,不放心孤單的丈夫。在最后去世前也是帶著對丈夫的不舍,感覺對丈夫有說不完的話,還想下輩子繼續做夫妻,這種愛,現代人望塵莫及。
接下來我想談談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劇本上做了適當的改編,比如鳳霞的愛情,不至那么悲苦,多了些許溫情,其他的都很接近原著,尤其是里邊的男一號“福貴”,演得超棒,演出了敗家子的那種獨有的混蛋氣質,也演出了千瘡百孔后的那種無奈,與妻子之間的細節演得很生動。陳創這個演員值得大家尊敬,是實力派演員,但不知為何現在的電視市場為何不請這樣的好演員出演,難道被利益腐化了?
最后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好作品,希望陳創這樣的好演員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希望這部電視劇可以再次回歸熒幕,也希望大家能夠看看看這部電視劇,對照自己的人生,懂得知足常樂!
《活著》讀后感15
《活著》是余華的一部長篇小說。文章以富貴的一生為線索,講述了他從一個父母、妻子、兒女雙全的地主家的闊少爺到身邊親人一個一個的死去,臨老孤獨地與一頭老牛為伴的凄涼、悲苦而又充滿溫情的故事。
故事以倒敘的手法,寫作者田埂偶遇一個赤裸著脊背、扶著犁,一邊唱著民謠,一邊開導著老牛在耕田的老人,他就是富貴。富貴年輕時家境富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嗜賭如命,拋妻棄兒,尋歡作樂。然而好景不長,當他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的回到家中時,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這個歷經世間滄桑和苦難的老人,沒有被命運殘酷所嚇倒,他依然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友好,依然維持著他和命運的友情。他沒有乞求沒有報怨,依舊活著,仿佛比往日活得更加灑脫與堅強。
生活中,有誰還能比富貴更苦、更悲呢?有人不明白,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別人,為了幸福,為了金錢,為了愛情,為了養家……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為了一點小事,大吵大鬧;需求沒有滿足,跳樓上告;遇到挫折,喝藥上吊。特別是作為大人的我們,讀了這本書,更應該懂得生命的珍貴,懂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待子女不能只求富養,不能越俎代庖,要讓其明白人的一生窄若手掌,寬若大地;明白生命如花,每個人都要有活著的意志,這才是人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
另外,作者敘事的手法和至真至誠的語言直抵人心。每一件事,每一次主人公的出場,都是水道渠成,不牽強,不造作。一頭老牛在作者筆下也是那么可愛:老人在開導老牛,你別偷聽,把頭低下,鳳霞、有慶、土根……他們都在干活,你怎么能偷懶?我初次見到老人時,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里面充滿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
《活著》這本書在這個假期就常常放在我的床頭。它教會我們透過淚水去觀察微笑,通過苦難來體會生存的樂趣。在現在物質充盈、精神豐沛的年代,我們更應該正視苦難,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好好活著,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
讓我們用笑容感染別人,感染社會,讓我們活著的意志堅如泰山。
【《活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著》心得04-14
活著經典句子02-28
《活著》簡介04-16
活著真累的說說 人活著好累的句子04-20
《活著》語錄01-16
活著累了的說說05-16
關于活著的說說09-11
活著句子摘抄01-25
讀活著的心得05-09
活著閱讀心得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