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集合1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子兵法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1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它的作者是齊國人姓孫名武字長卿,后人尊為孫子或孫武子。初次閱讀會感到非常迷茫,朦朧;再次閱讀會感到《孫子兵法》中的用兵之奧秘;更深層的閱讀就會明白一些哲理。
這部軍事著作共有13篇,首先是《始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第二篇是《作戰篇》,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第三篇是《謀攻篇》,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這前三篇主要說的是戰略運籌。第四篇是《軍形篇》,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第五篇是《兵勢篇》,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第六篇是《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這三篇主要說的是作戰指揮。第七篇是《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第八篇是《九變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第九篇是《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這三篇主要說的是戰場機變。第十篇是《地形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第十一篇是《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這五篇主要說的是軍事地理。第十二篇是《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第十三篇是《用間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后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這最后六篇主要說的是特殊戰法。
其實《孫子兵法》的哲理很深奧,也很實用,自古以來有多少將領和用兵之才不通曉《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還有我國的《孫子兵法》早已傳遍了世界,每一個國家都閱讀過《孫子兵法》呢!
認真地閱讀《孫子兵法》我不僅知道了做事不要魯莽,要智取;還知道遇見事情要冷靜對待。我還從《孫子兵法》的側面知道了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戰爭,也有許許多多的智者,例如:孫武,曹操,諸葛亮,龐統等。還有《孫子兵法》中有兩句名句,第一句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從中讓我們知道了對待一件事情或一個人都要先了解,再去完成,這樣才能成功。第二句是“兵者無畏也,勝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從中讓我們知道了只要無所畏懼,就成功了一半,再動大腦,就真的成功了!
《孫子兵法》現在在商業的戰爭中可是一本“圣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更具有深奧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閱讀《孫子兵法》會擴大你的知識面,了解我國古代的軍事方面,你會感到煥然一新的(要多讀幾遍,你才會了解哦)!相信我們只要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智者的!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2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使我受益匪淺。我覺得它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軍事理論上的知識,還有很多做人之道、做事之法,即在領導藝術、經濟領域、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系等方面,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孫子兵法》的開篇就揭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在古代,將領都要熟知上面五點,這樣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對于這種說法,我想提出我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道、天、地、將、法”這五個因素可以形成一個八卦圈,“道、天、地”在外面,“將、法”在里面。其實,這就是影響軍隊的內外因素,它們都是相互影響的。“道”是一種理念,會形成一種凝聚力。“將”表示一種強勢力量,“法”表示一種弱勢力量,它們兩者之間是相生相克,此消彼長,相互克制,可以相互轉化的。
在現代商業中,“道、天、地、將、法”成為一種全方位經營管理的理念。“道”是經營理念;“天、地”是企業內部、外部的環境以及競爭的環境;“將”是領導者;“法”是企業的制度、規章。“道”在企業就是經營理念,也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層。企業精神的確立,旨在為企業員工指出方向和目標,發揮它的統帥作用。“天、地”講的是企業環境,包含內部、外部的環境,以及競爭的環境。其實,這個就是戰略管理過程中的SWOT分析,將環境因素與企業優勢一一結合,將企業的優勢S、劣勢W、機會O與威脅T綜合起來,仔細分析,重新評估它的任務與目標。
“將”指的就是優秀的領導者。我覺得可以利用管理方格理論來培養這個“將”,使管理者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領導方式,并明確自己改進的方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種領導方式是:1.1型貧乏式;9.1型權威式;1.9型鄉村俱樂部式;5.5型中庸式;9.9型團隊式。“法”就是指企業的制度、規章。企業必須要建立簡單有效的制度規章,并且徹底加以實施。成功的企業,都有著自己的管理經營模式和秘訣。這些秘訣或多或少都和《孫子兵法》有著切合點。如果企業能夠把《孫子兵法》的理論加以應用,不僅可以在企業中獲得成功,而且可以把民族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給發揚光大。
《孫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同時,也警惕著我們。別看中國現在似乎很太平,但是事實上,中國還是受到一些發達國家或者一些周邊小國的威脅,像中國的游客在菲律賓經常被劫持作為人質或者被殺害。所以,在我看來,我們應該樹立一種憂患意識,時刻準備著,為保護國家做出一份貢獻。正如《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里面的“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們應該懷有憂患意識,抱有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3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系等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規劃。這是全書的綱要。《作戰》主要是廟算后的戰爭發動。《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礎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火散集結、包抄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后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依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察看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后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普遍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普遍地運用于軍事、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高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War)還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盛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抵觸的對峙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抵觸及其轉化條件的基本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普遍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4
一、兵法解析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意思就是:凡是未開戰前就預計到勝利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得勝的條件多;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謀劃不周密,得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算計充分的就能勝利,條件不充分也不充分算計的就不能勝利,何況毫無條件毫無算計的呢?
孫子的“未戰廟算”思想被封為指揮作戰的最高準則。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夕的謀劃運籌,就屬于深得孫子“廟算”思想精髓的成功典范。
在官渡之戰前夕,曹操和他的部屬從雙方主帥、將領、裝備、士兵素質、組織紀律,以致賞罰等各個方面做了詳盡的對比分析后,一致得出結論:形勢有利于己而不利于袁紹,最后曹操決計抗擊袁紹。
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是由于遵循了孫子“廟算”的思想。廟算而戰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一環。
二、古今實例
陳嘉庚與他的橡膠園
陳嘉庚是當代海外游子中的著名愛國實業家。本世紀初,30歲的陳嘉庚就在新加坡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最早經營的是一個罐頭廠。
有一天,他訊息英國一家公司在新加坡高價收買橡膠園的信息,便敏銳的意識到這項事業的前景將十分廣闊。于是他開始轉而投資橡膠園。
20年代初,橡膠園規模已達到5000英畝。這是他遇到一個巨大的'危機。由于種植橡膠成本小而獲利多,英商、日商紛紛涌上來。一時間,橡膠產量超過市場需求,價格急劇下降。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陳嘉庚沒有退縮,他通過對大量信息資料的分析,從漫天陰霾中看到了無限的光明。他預測由于橡膠用途之廣無與倫比,20世紀將是橡膠的時代,同時他還了解到,南洋一帶的橡膠業是英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他們決不會坐忍橡膠價格繼續下跌。于是,陳嘉庚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就在人們紛紛出賣膠園、膠廠時,他到馬來西亞耗資30多萬元買下了9所膠廠,隨后又投資10多萬元擴充和改造了這些膠廠的設備,并對自己原有的膠廠進行了整修。
同時,他還看到熟膠制造在當時多為英商所獨占,而自己的膠園只能向他們提供橡膠原材料,便又籌集10萬元資金,新建了橡膠熟品制造廠,從而形成了膠園種植、原料加工、熟品制成等系列化生產模式。
不出陳嘉庚所料,1922年,英國政府果斷采取強制性措施,使膠價開始回升,橡膠業又恢復了生機,陳嘉庚與他的橡膠業進去了新的發展時期。
三、讀后感
對于“廟算”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充分”。
充分地考慮當下時代的發展趨勢、充分結合敵我雙方的所有狀況,來進行充分的預測、推理。
其實在做事情之前,我們每個人甚至是團隊都要去準備,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廟算”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廟算”的充分必要條件就是團隊負責人一定要有足夠多的經歷、閱歷。
如果說沒有足夠多的經歷、閱歷,那么“廟算”最好的辦法就是請救兵了。
這一篇文章對我來說,他再一次地印證了一個我之前就懂得道理,那就是做事情的第一步,準備。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準備的具體步驟之一就是“廟算”(預測)。
“廟算”之前,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件,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識量、提高自己的認知量、提高自己對數據的敏感恩能力、提高自己的視野等等。
簡單的一個“廟算”,就蘊含著這么多知識點。讀完后,回想之前,如果能早一點懂得這些,那。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5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八篇“九變篇”的第三部分,兼顧利害。
一、兵法解析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意思就是:
明智的將帥考慮軍隊作戰問題,總是兼顧利害兩個方面。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條件,便能把事情辦好: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因素,禍患就能設法化解。因此,要用對敵國有害的事情去威懾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敵國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去困擾他,使他疲勞不堪;要用利益引誘調動敵人,使他聽從我們的驅使。
戰場上的利與害是一對矛盾。從靜態角度觀察,兩軍交戰,對己方有利的,對敵方必有害,反之亦然。利與害又有統一的一面,在此時此地是利與害,在彼時彼地未必是利與害。
從動態角度看,利與害又互為纏繞。比如利于己方展開進攻的方向,又正是敵方重兵把守之處,這是利中有害。而兵陷死地之后,又往往能喚起將士死中求生的決心,這是害中有利。
正因為利與害的對立統一,互相制約,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所以孫子的“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告訴我們:
第一,明智的'將帥在考慮戰爭問題時,要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見利忘害,也不要見害忘利。
第二,要利用敵人貪功求利心理,巧妙調動敵人,達到化敵之利為敵之害,化我之害為我之利。
“智者之慮,雜于利害”強調興兵作戰一定要兼顧利害,不能只貪功求利,草率用兵。
春秋時期,晉獻公欲滅掉虞國和虢國以擴大地盤,先派荀息帶上名馬、寶玉出使虞國,向虞侯街路出兵去打虢國。宮之奇勸諫虞侯道:“虢國是我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國也隨之滅亡了。可虞侯貪圖晉獻公送的罕世之寶,不聽宮之奇勸諫,借路給晉軍。晉軍滅虢之后路過虞,虞侯出城犒軍,晉人一擁而上,捉住虞侯,奪回名馬、寶玉,順手滅掉了虞國。
虞侯貪利不思害,為貪珠玉財報而導致亡國。兩軍交戰,利與害是客觀存在的。軍事指揮員要做到趨利避害,化害為利,就應在順利時多慮可能之害,防患于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突破到了離柏林六十公里的奧得河,勝利在望,全軍上下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可朱可夫元帥卻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發現由于進攻神速,后方的補給一時跟不上,蘇軍還出現了掉隊的現象。
他記得大戰初期,德軍攻到離莫斯科三十公里之處時,補給線太長,側翼出現空襲,自己就利用這一空隙從側翼反擊,一舉挫敵,扭轉戰局。
現在情況倒過來了,德軍會不會也利用空隙,從側翼包抄我們呢?于是他下令部隊放緩進攻速度,收縮戰線,同時向側翼派出坦克部隊。結果,坦克部隊遇上了敵人包抄的反擊部隊,由于朱可夫元帥事先做出了預防,使蘇軍順利地攻占柏林。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一個成熟的指揮官,不僅在順利時要預見可能會有的禍害,在危難時刻也應該多尋有利因素,不能喪失必勝的信心。
二、古今聯想
在制訂企業經營戰略時,”雜于利害“是必須予以充分重視的一條原則。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往往兼有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雜于利害“就能發揮有利因素,盡量消除不利因素,使制訂的戰略措施更有利于企業的穩定與發展。
三、讀后感
兼顧利害:
這幾天,學習到人性就包括趨利避害,說到底,兼顧利害就是此意了!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6
一、兵法解析
知勝有五:上下同欲者勝。
意思就是:有五種情況可以預先知道戰爭的勝利,其中就包括能全國上下、全軍上下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可預知會勝利。
上下同欲,宋本《上一家注孫子》中:曹操云:“君臣同欲。”張預云:“百將一心,三軍同力。”梅堯臣言:“心齊一也。”總結諸家之說,上下同欲即為人和,而人和是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究竟怎樣使上下同欲呢?
一是目標一致。與信仰與正義使官兵同仇敵愾、全力以赴;或以利益使上下齊心協力。二是榮辱與共。君主、將帥要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才能激勵士兵,使其奮不顧身。要使軍隊能“上下同欲”,其要義在于將帥與士兵能共患難、同安危,以一人之心爭取萬人之心,這樣全軍上下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奮戰。
事有同理。“上下同欲者勝”的謀略也被運用到企業管理。企業要在激烈的商場競爭中取勝,關鍵靠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而職工積極性能否被調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目標、利益是否一致。
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家電器公司經營不善,瀕臨倒閉,董事會決定聘請日商來管理。日本人走馬上任,一連使出三招,使企業面貌煥然一新。
第一招,日本經理將職工們召集在一起,請他們喝咖啡,還每人贈送一臺半導體收音機。日本經理說:“你們看看這么臟亂的環境,怎么能搞生產呢?”于是大家一起動手,清掃環境,粉刷廠房,工廠面貌大為改觀。
第二招,經理一反資方與工會對立的傳統,主動拜訪工會負責人,希望能“互相協作,多多關照”。此舉使工人消除了戒備心理,在感情上與公司靠近了。
第三招。工廠需要增加勞動力,經理沒有招聘青壯勞動力,而是把以前該廠解雇的老職工全部請回來,重新雇用。這樣一來,工人們對公司很信任,生產效率急轉直下。
二、古今聯想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意思是說:
將帥有才而國軍不加以牽制的,能勝利。
引申而言,只要下屬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能夠“獨立”行動,實現某個目標,上級就應該賦予下級權力,即授權。
授權,用科學的語言表達,就是領導者將一定的職權委托(授權)下級去行使,使之有必要的權力去使用資源,作出決策,代為領導者負起相應的責任。簡單點說,授權就是把權利從上司手里移交到下屬手里。對領導者來說,授權時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的領導技能。這是因為領導者經與授權會受許多好處。更為重要的是,一位領導者無論怎么精明能干,他所管轄的工作范圍總是超出他本人的能力,縱使他有“三頭六臂”,依靠自己的能力,也是不可能勝任其全部工作的。
盡管在一二項或者更多的工作上,他可能比下屬做的出色,但是不可能在所有的`工作上都超過下屬。
特別是當領導者感到坐不下來討論和研究大事的時候;當領導者感到要處理的事千頭萬緒,變成一個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的時候;當領導者的部下整日閑蕩無事的時候;當領導者的部下事無巨細的請示他的時候;當領導者的工廠發生了緊急情況的時候;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把領導者的作用從他能做的工作擴大到他能控制的方面,從而增加有效的領導范圍。
三、讀后感
上下齊心,其力斷金!
領導者要深刻明白“二八法則”的含義,20%的員工產生80%的業績,那么80%的薪資就應該分給那20%的人,只有這樣,領導者才不會至于那么累那么苦!
辭人要快、要善!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7
本篇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發揮將帥的指揮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首先講一下下篇與上篇的關系,然后再講本篇的內容。
《兵勢篇》的“勢”是《軍形篇》的“形”(軍事實力)的表現。換言之,“勢”就是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由于實行正確的作戰指揮,從而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實際作戰能力。從哲學上看,“形”是運動的物質,而“勢”是物質的運動。
《軍形篇》講的是客觀物質力量的積聚,《兵勢篇》講的是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這兩篇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孫子在認知論上,反映了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一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全篇內容大體分為四部分:
第一,闡述在戰役上用兵打仗必須注重四條:一是部隊編制有序管理嚴密。二是旌旗鮮明,號令嚴肅。三是善于運用奇正結合原則。四是善于避實擊虛。
第二,提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命題,并加以闡述。指出:用兵打仗無非是正與奇兩種態勢,這兩種態勢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因地制宜,變化無窮的,而又以出奇制勝為上,強調出奇制勝的特點和優點是:抓住時機,行動快速,態勢險峻,居高臨下,兵之所至,如積水漂石,鷙鳥毀折。
第三,造成正奇結合、出奇制勝態勢的關鍵有二:一是我軍訓練有素,布陣周密。做到人馬雜亂、情況混沌的情況下作戰,能保持我軍的號令統一,建制不亂,首尾相接,運用自如。二是以偽裝示形于敵。要示敵以“亂”“怯”“弱”;要誘之以“利”,引誘敵軍上當受騙,聽從我軍“調遣”,以造成我軍的險峻態勢,出奇制勝。
第四,結論:善于用兵的人,重視依靠和建構一種必勝的態勢而不苛求于屬下,他們選擇將領也是善于“任勢”的人,所以打起仗來就能像從高山上往下滾動的圓石那樣勢不可遏,戰無不勝!
虛實篇——避實就虛,因敵制勝
本篇主要闡述作戰中的虛實原則,特別是避實就虛、以實擊虛的原則。這里所謂的`“虛”,主要是指兵力虛、防衛虛;而“實”則主要是指兵力實(兵力集中)、攻擊實(攻擊有力)。
全篇內容大體為四部分:
第一,總論實行虛實原則的一般前提。強調提出:實行虛實原則的根本關鍵是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使敵軍受制于我,而我卻不受制于敵。為此,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一是我軍先于敵軍進入戰地,以形成以逸待勞的態勢。二是善于運用“利”與“害”引誘,“調遣”敵軍,使之受我牽制而由逸待勞,由飽變饑,從而為我軍避實就虛、以實擊虛提供可乘之機。
第二,提出并論述關于虛實原則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其一,就一般軍事行動來說,我軍無論是出兵、進擊,乃至于長途進軍,都應避敵之實、就敵之虛,出敵所不需,即所謂“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其二,就攻守的態勢來說,應該是避實就虛,以實擊虛。其三,就運用兵力來說,應是以我軍相對集中的優勢兵力攻擊兵力相對分散之敵。其四,以上這些,都必須以“形人而我無形”為基本方法。即對敵人,應盡力設法使其暴露行蹤;對我軍,則應盡力隱蔽自己。
第三,論述戰爭中偵察敵方虛實情況的步驟與隱蔽我軍行動的要訣。
第四,結論:兵形像水。水之流,避高而就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在戰場上,把握一切因時因地制宜,靈活運用虛實的原則。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8
還記得初中第八冊第四單元中要求積累一些關于戰爭的詞串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圍魏救趙”、“四面楚歌”、“草木皆兵”、“風聲鶴戾”…這些四字詞語有很多同學是第一次接觸到,他們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我就講起了其中的一些故事。講完“四面楚歌”,同學們為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末路而惋惜;講完“圍魏救趙”,大家為孫臏的膽識和策略而激動。到后來,一些知識面寬泛的同學們也紛紛舉手,來講述“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的成語故事。同學們的心靈做了一次旅行,耳朵做了一次洗禮。顯而易見,這些詞就像種子一樣深深地埋到他們的心里生根發芽,我也是被萌發地一個小嫩芽。 某年某月某日,我進了圖書館,突然有一種莫名其妙地沖動,我想我要去尋找它,尋找我們智慧的大家,尋找我們可敬的先人。終于我駐足了,是它讓我逗留,是它讓我眨晃眼睛,一股霸氣襲人。我拿起它,一頁頁地翻閱。不經意的路過,讓我對它一見鐘情,我安靜的坐下reading it.伴著夕陽的落下,我欣賞了它。如今我提筆抒情。
《孫子兵法》這本書主要寫了一些歷史戰役,將帥們是運用什么樣的戰略取勝的`?孫子說過:“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國事不準不看。首先孫子從戰略術概括了九種不同作戰地區的基本特點,論證了他們對官兵心理狀態的影響,并提出具體靈活的應變措施,倡導在突襲作戰中充分發揮戰斗力。然后,孫子推崇戰略出擊,提倡深入敵國進行作戰,認為這樣做具有士兵聽從指揮,努力作戰,就地解決部隊休養,士兵勇敢無畏等優點。第三,孫子結合戰略突襲行動的特點,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治軍主張,比如強調政令嚴明,軍令如山,禁止迷信謠言,重視保持軍隊的團結一致等。這本書里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肯動腦筋、抓緊時間、遵守紀律都值得我們學習,這樣能使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孫武的一生充滿機遇,奮斗、艱辛、危機。但他一直沉著應戰,堅持完成人生的目標。他從默默無聞到聞名天下,孫武一生的奮斗過程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學習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可以說是他一生應變的經典,其中經典語句是“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孫子的“兵者詭道”“兵以咋立”思想,高度概括了戰爭行為的本質,兵無謀略無以為戰,它構成了孫子軍事思想的主體。孫子十三篇,幾乎篇篇論及戰爭的詭道。
《孫子兵法》不愧稱之為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麗,也不愧為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贍,邏輯縝密、嚴謹,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于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而作為學生,我們也可以將其運用于學習中,相信我們也會有所收獲。記住:“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悠悠晃晃的我也激發了過多的大腦細胞,一談起《孫子兵法》滔滔不絕,一種好奇讓我接觸到它,也是一種機遇讓我在無意中遇見,也許這就是緣吧!《孫子兵法》是兵家巔峰之作,嘆起之魅力,用其之大道,富我之生活。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9
總結:《孫子兵法》這本書主要講了孫子的用兵法,有計篇、作戰篇、謀功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計篇——我認為,孫子在這一篇中全篇主講了五個點:“道、天、地、將、法”。“道”是指政治的狀況與路線;“天”是指天時;“地”是指地利;“將”是指將領的指揮才能;“發”是指軍隊的法令與法規。有句話說得好,“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
作戰篇——這一篇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實際工作,戰爭的輸贏對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有著很大的關系。孫子曾說:“兵貴勝、不貴久”要速戰速決正應照了這句話。同時在國內厚賞出兵打仗的士兵,善待地方的俘虜來同時壯大自己的實力,取得勝利。
謀攻篇——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于天下”,這句話就是孫子用兵技術的最高境界,孫子主張要集中優勢兵力與敵作戰,而且同時還強調了不懂軍事的君王干預軍事活動的危險性,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行篇——這一篇論述了如何依據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靈活運用攻守兩種不同的形式,達到保己傷他的母的,而且行篇最重要的就是要隱藏自己的實力,使敵無形可循,要做到出其不意,克敵制勝,要給別人最致命的打擊,就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勢篇——勢篇與形篇是有關系的,勢篇就是充分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利用和創造有利的作戰態勢,出奇制勝,巧用虛實,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打擊敵人,要巧用謀略迷惑敵人,調動敵人,占據主動,這樣才能取得了一個戰爭最后的圓滿勝利。
虛實篇——這一篇主要講述了在戰爭上兵術的虛實問題,在文中,孫子強調一點要抓住“虛”,“實”這兩個點,來避實擊虛,因敵制勝,就是孫子說的“避實而擊實”也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一點要保持主動,從而變敵從實到虛,變己從虛到實。
軍爭篇——這一篇主要論述了在一般情況下奪致勝的`條件和戰場上的主動權,中心點就是要如何及趨利避害,所謂軍爭就是一點要取得主動權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
九變篇——這一篇主要論述了在作戰過程中,如何根據特殊情況,以靈活變幻的戰術,贏得戰爭的勝利,在篇中,孫子強調將帥必須做到全面,辯證的看問題,當自己遇到危險時,不能指望敵人不來不攻,應當做好充分的防備。
行軍篇——這一篇論述了軍隊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如何行軍作戰,駐扎安營,主要分處軍,相敵,附眾三個方面。在處軍方面我們應該要利用對我們有了的地形,避開不利的地形;在相敵方面應該正確的了解判斷敵情;在附眾方面我們應該做到賞罰分明。
地形篇——這一篇論述了利用地形的意義,以及軍隊在各種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的基本原則,強調了在戰爭中地形取勝的總要性。
火攻篇——火攻篇主要論述了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方法。孫子認為以火助攻,是提高部隊戰動力,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方式,在使用火攻的同時,君主和將帥對戰爭要謹慎從事,也能發揮得了火攻的作用,從而取得最后的勝利。
用間篇——《孫子兵法》的最后一篇————用間篇,論述了在戰爭活動中使用間諜的重要性,使用間諜要使付出的代價小而收獲大,但是孫子在文中把勝負主要歸結于間諜的作用。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10
孫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論述了對待不一樣的敵人要采取不一樣的戰略戰術。而在商場中面隊不一樣的競爭對手,同樣也要采取不一樣的應對策略。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我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對于強弱不一樣的競爭對手,要采取不一樣的商業策略,以求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戰中經常采用的“避實就虛”等策略就是孫子兵法思想的運用。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在商戰中同樣被廣泛應用。這種思想的核心是“奇”,也就是要在突破人們常規思維的狀況下出奇制勝。當然這種“奇”既指出奇的經營思想、出奇的產品,也包括出奇的銷售方式等等。總之,在商戰中要根據不一樣的形勢采取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以求到達最佳的商業效果。
對于企業來講,競爭的核心問題就是時間的競爭。時間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所以在商業活動中必須要爭分奪秒,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把握稍縱即逝的商機;否則錯過了商機,不僅僅會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還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危險的境地。
“因糧于敵”在商戰中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思想。精明的企業家最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以戰養戰”、“借錢生財”,從而來實現自我的目標。個性對于實力較弱的小企業、小公司來說。若能靈活掌握“因糧于敵”的技巧,借助外界之力,實現自我的經營計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商業競爭,從某種好處上說,是智力的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而不是靠拼價格、拼成本取勝的惡性競爭。因此,要想取的競爭的勝利,就要提高企業的管理智慧,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這才是企業最高的戰略目標。許多企業還常常會利用廣告效應,為產品制造一種聲勢,賦予商品一種商業以外的好處,從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消費者認同,順利的打入市場。
對于企業來講,擁有了優秀的管理人才,還要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從而讓他們充分地發揮作用。他們管理的好壞與否直接關系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如果管理得好,企業自然興旺;如果管理不善,企業就會衰敗。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企業管理中,企業的所有者一旦把企業交給了下屬的管理者之后,就不能再干涉企業的具體運營,要讓管理者有充分的權利指揮企業的運作,發揮自我的才能。
企業界常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轉”的經營秘訣,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出奇制勝。無論是新產品開發、廣告宣傳,或者營銷手段等等,都要力求新奇,而不要步人后塵。如果只是一味地仿效別人,而不知創新求變,那么企業最終將會失去市場。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商場也是一樣,沒有永遠的勝利者,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沒有永遠的強大,也沒有永遠的弱小。在現代社會,企業務必不斷創新,在產品、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否則,任何一個實力強大的企業,都會因停滯不前而被市場淘汰。因時而變,因勢而變,“飽能饑之,安能動之”。總之只要有利于到達自我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業的經營者是企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企業決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業的領導感情用事,將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從而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兵不厭詐”在商戰中,設下圈套,從而到達自我的商業目的,正是孫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對于企業的經營者來講,必須要弄清對手的真實意圖,避免上當。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11
《孫子兵法》這本書主要講了孫子的用兵法,有計篇、作戰篇、謀功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計篇——我認為,孫子在這一篇中全篇主講了五個點:“道、天、地、將、法”。“道”是指政治的狀況與路線;“天”是指天時;“地”是指地利;“將”是指將領的指揮才能;“發”是指軍隊的法令與法規。有句話說得好,“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僅有這樣才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
作戰篇——這一篇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景作實際工作,戰爭的輸贏對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有著很大的關系。孫子曾說:“兵貴勝、不貴久”要速戰速決正應照了這句話。同時在國內厚賞出兵打仗的士兵,善待地方的俘虜來同時壯大自我的實力,取得勝利。
謀攻篇——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于天下”,這句話就是孫子用兵技術的最高境界,孫子主張要集中優勢兵力與敵作戰,并且同時還強調了不懂軍事的君王干預軍事活動的危險性,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行篇——這一篇論述了如何依據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靈活運用攻守兩種不一樣的形式,到達保己傷他的母的,并且行篇最重要的就是要隱藏自我的實力,使敵無形可循,要做到出其不意,克敵制勝,要給別人最致命的打擊,就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勢篇——勢篇與形篇是有關系的,勢篇就是充分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性,進取利用和創造有利的作戰態勢,出奇制勝,巧用虛實,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打擊敵人,要巧用謀略迷惑敵人,調動敵人,占據主動,這樣才能取得了一個戰爭最終的.圓滿勝利。
虛實篇——這一篇主要講述了在戰爭上兵術的虛實問題,在文中,孫子強調一點要抓住“虛”,“實”這兩個點,來避實擊虛,因敵制勝,就是孫子說的“避實而擊實”也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一點要堅持主動,從而變敵從實到虛,變己從虛到實。
軍爭篇——這一篇主要論述了在一般情景下奪致勝的條件和戰場上的主動權,中心點就是要如何及趨利避害,所謂軍爭就是一點要取得主動權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九變篇——這一篇主要論述了在作戰過程中,如何根據特殊情景,以靈活變幻的戰術,贏得戰爭的勝利,在篇中,孫子強調將帥必須做到全面,辯證的看問題,當自我遇到危險時,不能指望敵人不來不攻,應當做好充分的防備。
行軍篇——這一篇論述了軍隊在不一樣的地理條件下如何行軍作戰,駐扎安營,主要分處軍,相敵,附眾三個方面。在處軍方面我們應當要利用對我們有了的地形,避開不利的地形;在相敵方面應當正確的了解確定敵情;在附眾方面我們應當做到賞罰分明。
地形篇——這一篇論述了利用地形的意義,以及軍隊在各種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的基本原則,強調了在戰爭中地形取勝的總要性。
火攻篇——火攻篇主要論述了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方法。孫子認為以火助攻,是提高部隊戰動力,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方式,在使用火攻的同時,君主和將帥對戰爭要謹慎從事,也能發揮得了火攻的作用,從而取得最終的勝利。
用間篇——《孫子兵法》的最終一篇——用間篇,論述了在戰爭活動中使用間諜的重要性,使用間諜要使付出的代價小而收獲大,可是孫子在文中把勝負主要歸結于間諜的作用。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1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過對于我這個近視眼而言,想爬這個階梯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爬著爬著,半路總會殺出個“程咬金”——老媽!我老媽可真不簡單,每當我正津津有味地遨游書海時,她總會如仁者一般,忽然出現在我身邊,氣勢洶洶地沖我發出獅吼功:“祝思齊,都看多久啦!你眼睛還要不要了!”
老媽的瞬間移動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之前明明聽到她在廚房忙碌,可一轉眼就已經閃到了我背后。為此,我常常被嚇得一身冷汗,只好乖乖放下手中的寶貝書。不過我是不會輕易束手就擒的。為了看書,我特地研讀了《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創編出了我的一套“讀書兵法”。在此與小書蟲們分享:
瞞天過海,以假亂真術
使用此招前,先要做好防御工事:在書桌上,堆砌一疊學習書簿備用。同時還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以草木皆兵的'精神備戰。一有風吹草動便快速合上書本。切記,合書速度不光要快,還要輕,不然就可能被發現。老媽將至之時,快速將早已備好的各種書簿層層蓋在上面,再翻開其中一本,裝模作樣地讀起來。提醒看書特別容易沉醉其中的同學,不宜使用此招。因為一入書海無法自拔者,還來不及反應就會被早早“斬于馬下”了。
聲東擊西,先發制人術
此招不僅需要以快取勝,事先還要有所準備。看書之前,先想好幾個媽媽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備用。一聽房門被打開,就要立馬先聲奪人,轉移話題,把剛才備下的話題逐一陳述,裝出一副或虛心求教,或真誠相待,或溜須拍馬之態,獲得信任的同時,轉移老媽的注意。比如“這道題怎么做?”“今天老師說你是最棒的家長啦!”等等話題。只要她在,就一個勁兒地扯,讓她無暇關注到看書的事情,等她急著做事,轉身離開后,就又可以盡享閱讀之樂了。
渾水摸魚,死不認賬術
這招非常容易,只要把書往旁邊一扔,任由老媽再怎么問怎么說,只要不是當場捉拿,那就誓死抵賴。雖然看著簡單,無須精心籌謀,不過本招存在一定風險,迫不得已,才用本招。因為如果惹惱了母親大人,而恰巧她又是一位“穆桂英”似的人物,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了。所以,此招皮糙肉厚、耐抗擊打者可選。
以退為進,坦白從寬術
用此計的情況,跟上面差不多,唯一區別就是已經毫無退路,被逮個正著。那么,此時束手就擒,立即求和即為上策。雖然有可能求和之后,老媽仍會二話不說把書收走,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機會,那本寶貝書還是有可能會再次落人我之手。
雖然研究了這么多兵法,可我心里明白老媽是為了我好。要好視力,還是要博覽群書?雖有些許矛盾,但我會注意勞逸結合,保護眼睛,更不會放棄我鐘愛的“悅讀”。不久的將來,我一定研究出一部“護眼閱讀兵法”,拭目以待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孩子們卻不能自由地徜徉在書海。這倒是篇很有情趣的文章,可謂形散神聚,具有生活氣息。這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種種行為都很自然、真實。能將自己的閱讀經歷與兵法相融合,一看就是個閱讀面廣泛且很有高雅之趣的孩子。
孫子兵法讀后感 篇13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軍事巨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讓多少戰爭神話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將誕生!讀來蕩氣回腸,發人深省。禁不住總結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站在人類的生死存亡高度來定義戰爭,宏觀大義,發人深省,可見孫子是深惡戰爭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戰爭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戰爭,故其修兵書絕非是贊成戰爭。
二略,孫子言略歸于形勢虛實之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算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可見孫子反復強調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戰爭要創造出戰略上的優勢而使敵虛,反復變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實。從后代無數百站百勝的名將的用兵來看,創造不存在的優勢和飄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三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毫不避諱的提出戰爭就是耍詐,這與春秋時期堂堂之鼓,陣陣之旗,兵對兵將對將兵車對兵車的戰爭形式背道而馳,卻引領了之后數千年的中外戰爭。
四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深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戰爭最終目的是使敵人不與我為敵,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戰爭。多么先進的軍事思想啊,歷史的長河中不就掛滿了那么多因謀而息的戰例嗎?
五行軍作戰,孫子在針對具體的行軍作戰中提出了諸如糧草、地形、道路、士氣、對待俘虜、軍令的如一、優勢與劣勢的辯證變化等等一系列軍事細節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指出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決定無數生靈的生與死。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巨著,前無古著,后無來者呀!?
【孫子兵法讀后感】相關文章:
孫武和《孫子兵法》10-20
孫子兵法讀后感[經典]11-12
(經典)《孫子兵法》讀后感09-21
《孫子兵法》的讀后感10-13
孫子兵法的讀后感10-06
《孫子兵法》讀后感11-06
《孫子兵法》讀后感02-18
孫子兵法讀后感09-07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06-08
【推薦】《孫子兵法》讀后感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