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日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書名生動易懂,章節內容貼合一線教學實際。今天這篇讀后感,就先來談談我印象最深刻的序文——人與課堂。
序文不長,卻有很多切中肯綮的話語。“每年,有幾十萬青年初上講臺,也有幾十萬教師告別講臺”。是啊,兩年半前的我初出茅廬,站上了工作崗位,心里滿是迷茫和憧憬。天哪,我現在竟然是老師了!看著課堂上一張張懵懂的面龐,我心想,我要教給他們什么呢?我能教給他們什么呢?他們又想從我這里學到些什么呢?就這樣,我跌跌撞撞地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萬幸的是,這一路并不孤單,遇到了很多良師益友,他們幫我一把,扶我一程,我們挽著手,一齊向前走去。
逐漸地,我開始思考教學究竟是什么?我有沒有做好這件事?教學將“課堂”與“人”聯系起來,可是老師和學生這群人在課堂上到底會產生怎樣的思維碰撞,在上課前,誰也不知道。課堂上大大小小的事情,老師也并不能盡收眼底。這堂課發生什么,對未來有什么影響,一切都未可知。
在上課前,我總是很緊張,我把每一節課當成一次次無法重來的直播,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保證知識的準確和嚴謹,盡可能讓學生的大腦“吃飽吃好”。緊張倒也是一件好事,迫使我在設計課堂環節時,預想學生的反應,為了不冷場,會盡可能創新。但是一味這樣追求創新,有很大的弊端。一節課下來,學生可能只記得老師展示的新花樣,反而忽視了知識本身,本末倒置。我的課堂就出現了這種問題,尤其是公開課,聽課的同組老師提出過建議,學生要占課堂主體地位,師生互動不足,我也在努力改進,讓課堂落在實處。
在課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學”,包括講臺邊的教師。學生從老師的講述中獲取知識,教師也能夠從學生的課堂反應中汲取靈感,補充備課的不足。可別小瞧課堂上那群小機靈鬼兒呢,他們總會給我出其不意的驚喜答案。我作為他們生活的參與者,能夠更直接地觀察人的成長軌跡,看著學生在探索中一步步成長為有智慧的人。
師者,不但“傳道授業解惑”,也會傳遞給學生些許價值觀。我聽過一種言論,“教師在傳遞知識時,要盡可能嚴謹客觀,不要摻雜過多個人情感和價值觀判斷。判斷是非,交給學生自己”。我同意,但不完全同意,學生涉世未深,需要引領者的經驗和啟發,才能夠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同時,教師確實需要“置身事外”,不要過分干預這個過程。有追求的教師,他的自由思想會照亮教室里年輕的心,與年輕人同呼吸,共跳動。
教學,像長途跋涉,帶著一群稚氣未脫的孩子,往前走,有時休息,有時也可能繞點路,甚至會走錯路,但這條路終將通往遠方。教師帶領著他們,直到他們有勇氣踏上陌生的路。當他們回頭看向未選擇的路時,也不會過分悔恨。不求“桃李滿天下”,只希望我的課,我的話,能對學生們產生一點點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