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讀后感 1
“尋找生活中的課程”一直是讓一線年輕教師棘手和頭疼的事。
近日,我們幼兒園購入了《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這本書。本書是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張俊主編的,內容大體由各個年齡段的班級老師基于幼兒的興趣與問題生成的班本課程活動,經過實踐與反思總結出的一個個生動的課程故事,也是“活教育”思想在鶴琴幼兒園初步實踐的成果。
閱讀此書我們能體驗到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一個游戲,一次談話,甚至一片樹葉、一塊石頭都可能成為孩子津津樂道的話題。我們輕輕俯下身,傾聽孩子們的童言趣語,課程故事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課程就是課程故事嗎?書中提到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課程故事不是課程本身,它是對課程的敘事,更是對已經實施的課程的反思。書中解釋道:一個不完美的課程也有可能成為一個精彩、發人深思的課程故事。
此書12個課程故事充分體現了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靈魂——努力追隨兒童的心靈,關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注重兒童的天性,關注兒童的生活。我深深地被孩子們的自由徜徉、充滿智慧的瞬間而吸引,也看到了教師的專業理念,看到了教師支持與引導的重要性,這些都不斷引發著我的思考。
首先,在課程來源方面要貼近幼兒生活。可以是主題活動中的衍生;可以是班級的種植活動;可以是來源于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解決;也可以是來源于孩子們在生活中偶然的發現,課程還有來自孩子們之間的一次爭論、一次意外……盡管這些課程來源、課程主題、課程開展情況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貼近孩子們的生活,來源于孩子們實際的問題、真實的生活。
其次,在課程探究過程中,重視每一次小小的探究。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但教師的支持與引導的策略同樣重要。
最后,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反思,如在課程實施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幼兒在課程中獲得了哪些經驗增長?本課程還可以衍生出什么價值?教師能獲得什么?目前存在的不足等等,在這些反思中繼續前進和成長。
這就是我正在讀的一本書,通過閱讀此書,我充分體會到了兒童是真正的學習主人,只有教師認真觀察,看得見兒童,才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是課程。在努力追隨兒童的同時,我們也在成長著。
《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讀后感 2
當我翻開《看得見兒童 找得到課程》這本書時,就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兒童教育核心的大門,書中所闡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讓我對兒童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入的理解。
“看得見兒童” 是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強調真正將兒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發展需求以及獨特的思考方式。以往,在很多教育場景中,我們可能更多從成人的視角出發去規劃課程,卻忽略了兒童內心真正的聲音。但這本書提醒著我們,只有深入觀察兒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世界,才能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進而為他們提供更適宜的教育支持。
“找得到課程” 則是基于對兒童的深度洞察而展開的課程探索。它并非是簡單地按照既定框架去設計課程,而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求,從生活中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書中大量的案例表明,當課程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緊密相連時,孩子們會展現出極高的參與度和探索熱情。比如在某個關于植物生長的課程案例中,教師引導孩子們親自參與種植、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培養了觀察力、思考力和責任感。
回顧自己過往的教育經歷,我深刻認識到自己在 “看見兒童” 這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有時候會急于讓孩子達到某個學習目標,而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接受程度和學習節奏。讀了這本書后,我明白了教育是一場慢藝術,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去等待孩子的成長,去發現他們的每一次進步。
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將把書中的理念積極運用起來。在設計課程之前,會花更多時間去觀察兒童,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事物。然后以此為基礎,整合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設計出更具吸引力和教育價值的課程。同時,我也會更加注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根據兒童的實時反饋和興趣點,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
《看得見兒童 找得到課程》是一本極具指導意義的教育書籍,它為我們指明了兒童教育的正確方向,讓我們在關注兒童成長的道路上,不再迷茫,有了更清晰的行動指南。相信每一位認真研讀這本書的教育工作者,都會從中汲取到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教育環境。
《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讀后感 3
在教育領域不斷探索前行的過程中,《看得見兒童 找得到課程》恰似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兒童教育認知的新路徑,讓我對教育的本質與實踐有了更為深刻且全面的思索。
書中 “看得見兒童” 這一理念,猶如一記重錘,敲醒了許多被傳統教育思維禁錮的教育者。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我們常常以統一的標準、固定的模式去要求所有孩子,卻忽視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著各自獨特的成長軌跡、興趣偏好和學習節奏。而這本書著重強調,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兒童為中心,就必須俯下身來,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用心去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關注他們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和獨特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潛藏的無限可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深層動機,進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教育引導,助力他們茁壯成長。
“找得到課程” 則是在 “看見兒童” 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它倡導教育者摒棄以往脫離實際、按部就班的.課程設計思路,緊密圍繞兒童的興趣點和生活實際,深入挖掘生活中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將課程與生活緊密融合。書中所列舉的眾多生動案例,充分展示了這種課程理念的強大生命力。例如,在一次關于社區探索的課程活動中,教師帶領孩子們走進社區,觀察社區的建筑布局、了解社區的服務設施、采訪社區的居民等。孩子們在親身體驗和實踐探索中,不僅學到了地理、人文、社交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更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觀察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基于生活、源于興趣的課程,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反思自己過往的教育實踐,我深感自己在這兩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時過于注重教學進度和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需求;在課程設計上,也未能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興趣和生活實際,導致課程內容略顯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教育是一場需要用心去經營、用愛去澆灌的漫長旅程,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耐心、細心和敏銳的洞察力,去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去發現他們的每一次進步與成長。
展望未來的教育之路,我將積極踐行書中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中,更加注重觀察和了解每一個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渠道,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在課程設計方面,以兒童的興趣和生活為出發點,廣泛收集和整合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設計出更具趣味性、實踐性和教育價值的課程;同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密切關注孩子們的反饋和表現,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教育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看得見兒童 找得到課程》無疑是一本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佳作,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視角和實踐方法,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道路上。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從這本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為孩子們創造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教育生活。
【《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讀后感】相關文章:
《找規律》課程教學設計11-22
小木偶找智慧兒童故事02-06
兒童閱讀課程培訓學習心得10-16
《看得見的手》讀書筆記01-14
得到就不珍惜經典句子12-22
渴望得到自由的說說12-26
關于得到與失去的說說07-15
付出和得到的說說07-02
陳浩《不找借口找方法》讀后感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