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緩慢的歸鄉》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緩慢的歸鄉》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緩慢的歸鄉》是彼得·漢德克在薩爾茨堡離群索居時期寫就的四部曲之一,并于20xx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尋找自我是其不變的主題,對于漢德克來說,現實世界虛偽、丑惡、僵化、陌生,唯有通過藝術手段才能實現自我虛構的完美世界。
故鄉是什么?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故鄉是那個生養我們的地方,但其實,我們不停地漂泊,不斷離鄉——歸鄉,在這沒有盡頭的循環往復中,故鄉也許會永遠停留在老地方,但或許也會在那未到之地。
《緩慢的歸鄉》共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同名小說《緩慢的故鄉》,下部為《圣山啟示錄》,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視角講述了“我”的朝圣之旅——追尋印象派畫家塞尚的創作足跡。
《緩慢的歸鄉》則講述了地質學家索爾格的“歸鄉”之旅。極地內枯燥的研究生活,使得索爾格漸漸迷失了自我,所以在這里“歸鄉”不僅僅是回到“故鄉”,更是將作為個體的索爾格與世界這個整體重新維系在一起的方式。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無不昭示著人類作為群居物種所需要的空間感,但幾個月以來都生活在一棟刷成淺灰色的三角檣房子中,過著離群索居生活的索爾格卻被裹挾進時間的束縛之中,陷入自我否定的死角。
即便是回到“家中”的索爾格,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救贖,當他回到地球另一邊的家中,看到頭頂的新月與數小時前晨曦中掛在地球另一個地區上空的并沒有差別時,他才發現,“不是孤單地待在這個世界上,而是孤單得沒有世界!”
而后,經由在鄰居家做客時所受到的溫馨點撥,索爾格又踏上了“歸鄉”之路。在作為目的地的中轉之地“一英里高地”——丹佛市,索爾格在這里完成了回歸孕育他成長的母體——歐洲,之前的真正旅行。
乘坐在大巴中的索爾格回想到了在此地當滑雪教師的小學同學,本打算給他一個意外驚喜的索爾格卻在報紙上看到了小學同學的訃告,在殯儀館撲空的索爾格當晚便夢見了逝去的人。
在那些故去的人身上,索爾格對時間有了新的理解,從前他將它想象成敵對者,但如今,時間不再是孤寂與毀滅,而是意味著團結和安全。
裹挾在時間中無法回到“空間”里的索爾格,在這里完成了他的“歸鄉”之路,也更加確定其回歸西方世界的旅程,所置身的這個空間也開始變得重要。這場“緩慢的歸鄉”之路成為了一個超脫世外之人重新回歸現實生活的過程。
至此可以說“故鄉”是那個孕育我們的成長之地,也可以說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因為即使對于最終回歸歐洲的索爾格來說,雖然他的身體和精神的真正故鄉都是孕育自己的歐洲,但小說“歸鄉”的實質還是精神世界的“尋根”,所以“歸鄉”并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此心安處便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