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會提問讀后感實用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會提問讀后感實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會提問》這本書,一共12章內容,前面每天看一章畫思維導圖,寫一篇讀書筆記發在簡書。當讀完的時候還想再總結一下我的收獲。
這本書前面說過,光看前言,就很有啟發,書籍很經典,我讀的這個已經是第10個版本,應該說是作者多年來用心錘煉的精華。
給我那么大的觸動,是因為和自己的表達習慣很不同。我自己以前,有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內容,恨不得一下子全部告訴別人,讓別人瞬間了解很多。而這本書前3章,就把整體框架全部展現出來,后面還有很多內容,也很重要。但是作者卻在前面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提及,放在后面再娓娓道來。
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就像有10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我恨不得一下子全部讓別人看到。可是如果我把10套衣服全部穿到身上去給別人看,那會很不好看。因為即使是最外面的一套也會露出里面的邊邊角角,而如果不要那么著急,一天一套去展示,可能會更凸顯出這些每件衣服的風采。這本書的結構,就是很有自信和耐心的將內容一點一點地展示。
中間的部分也有很多亮點,非常細致的把關于理由如何去判斷,哪些證據的效力在什么條件下更好等等,說的很清楚。
對我來說中間部分最大的一個收獲,是作者一直強調的關鍵問題,在書中都作了展示,關鍵問題就是那些最基礎的簡單問題。比如:結論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價值觀假設是什么?描述性假設是什么?這個證據的效力如何?我體會到了關鍵的問題,都是這些基礎的問題。不是多么有技巧或者多么神乎其神的問題,最主要是不要怕麻煩,勇敢堅持的去問。
在最后部分也就是結尾的部分,書中的結論給我很多啟發,也改變了我自己的一個認知。以前,對于一個問題有什么樣的結論,認為存在著一種標準的答案。但這本書看到最后一章,才發現作者的觀點是一個問題有多種合理的結論。你對于問題,對于假設,對于理由的不同理解和解讀會造成不同的結論。這不僅會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更多,也會讓自己更容易去理解別人。
這本書,無論是開頭,中間,結尾都有亮點。
學了批判性思維,那么我也要對這篇文章進行一些小小的挑刺練習,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也有讓我自己困惑的部分是哪些呢?有沒有替代原因那章節,關于如何去找到真正的原因,本質的原因,這部分所談不多,這是我認為這本書有一點缺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