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優秀)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
今天,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0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系失調。其中再一次談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后進生的問題不是在知識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著問題,說到家,就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這種建立在沒有理解基礎上的知識就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自然也不會轉化為應用的能力,要想學以致用,得先從閱讀開始。
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了呢?蘇氏說:所謂流利地閱讀,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的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離開書本,念出所記住的東西,并且同時進行思考——不僅思考眼前所讀的東西,而且思考到與所讀材料有聯系的某些畫面、形象、表象、事實和現象,做到 “有理解的閱讀”。
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我們語文課,“讀”行天下, “讀”占鰲頭,“讀”是理解的`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課堂就應該是書聲瑯瑯的。
很慚愧,我的語文課有時被要考核的知識點占去了一大半,課堂上的朗讀有時也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功利性太強,今后,還是我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有理解地閱讀”, 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閱讀才是一把最實用的“金鑰匙”,讓我們銘記“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從閱讀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專著。書中從多個角度對如何當好一名教師進行了闡釋,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不前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的思想’的征兆,那么這一切就會明顯的在教學工作中反應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愿意思考。”所以,“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讀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更何況,性格發展與人的知識發展相聯系。一般來說,教師的知識水平、文明程度越高、學識越廣泛,性格發展也就越和諧,為此我們需要通過讀書增強智慧,提高教育修養;我們更要以身作則,激發學生興趣,是他們樂于讀書,將讀書作為他們一生的追求,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不存在的感情。”書中特別注重德育教育和養成教育,他的理念在素質教育的當代,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源自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確實缺少點什么。讀后讓我豁然開朗。
一百條建議,無數條信念與深思。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應該為我學生的幸福童年服務。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服務與傳播,更要學生找到正確的幸福源泉。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這本書給我很多啟迪,也讓我深思。這書中的每一條建議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教育智慧傾注在分分秒秒的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3
這兩周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教育學循環一級兩套教學大綱部分,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著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覺得它真的是教師的必讀書,讀好它,可以做教師,可以做名教師;可以做教育家,因為它是教育的智慧結晶。
蘇霍姆林斯基當過30多年的小學、中學的教師,所以寫出的東西沒有深奧的教育理論,非常貼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就如同一位身邊的`良師益友在耳邊娓娓道來,道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與困惑。這里有差生轉化的問題,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問題,有課堂教學管理的問題,有班主任工作的問題……并且有著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
蘇霍姆林斯非常重視師生的讀書問題,這本書大約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他認為師生讀書可以解決太多的問題。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說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說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為此,有人曾說:“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讀書,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條重要的幾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師的備課不能僅局限于教科書,應建立一種宏觀的備課觀,這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傳播的是知識,也是在傳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負著教給學生生存的責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在從事著塑造學生靈魂的光榮的、艱巨的使命。唯有多讀書,讀好書,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維枯竭,讀書是涵養水源,唯有此,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4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提議讓作為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著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于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添加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僅有多讀書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蘊才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并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
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好教師自我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書記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以往有一個問題一向困擾著我讀書需要必須的時間那么我們的時間怎樣夠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輔導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的部的任務等等這些已經讓我有點應接不暇還要空出時間來完成布置給新近教師的一些任務晚上回家也會有這些那些的瑣碎之事教師讀書的時間哪里來帶著這個疑問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5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的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提高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譯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一個月的時間,終于讀完了,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實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后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師的時間問題,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常常感到手忙腳亂,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時間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后,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用了多久時間備課時,他說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左右。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后,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充電”,學習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恒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6
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辟,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于引領學生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鉆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游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著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于讀書、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蕩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7
最近真正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的貼近我們學習生活的事例,讀了這本書令我深受啟發!
首先,必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愛是包容!我們面對的幾十個長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這些孩子有成績好的學生,有成績不好的學生;有懂事乖巧的學生,也有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們也許這一刻讓你開懷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發沖冠,但他們都是孩子,是他們的天性。
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給孩子,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觀察他們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其次,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尊重人格。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人,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不要期待每個孩子成為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許他們的閃光點只是你還沒用發現。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保持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顆大樹,把綠蔭播撒在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要有豐富的學識和幽默的態度。讓學生喜歡你,豐富的學識是必要的條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現代的學生不會僅僅滿足有限的知識。
讀書!是人類精神的糧食,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時勤讀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啟發!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8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著“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為,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打開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說到了我的心里。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并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秘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仿佛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于本書的閱讀還在進行,關于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9
我們平時常常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腦力勞動,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思考來獲取知識,這種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經歷。比方說學習自行車或者游泳,盡管別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給了我,但是當時我還是一點進步都沒有,但是一個偶爾的靈感和體會,就使我一下子學會了這些技能。也許會說我是無師自通,但是我知道這都是通過自己的動腦和親自實踐才學會的。我們的教學也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明明給學生詳細的解說、細致的分析,可是該讓學生展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很失望,看著當時拼命點頭的學生,現在都一個個低下了自信的頭。上臺解說也是吱吱嗚嗚,斷斷續續的,這時候的我們才知道原來剛才費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接下來就對著學生大發脾氣,倒霉的還是學生。所以太詳盡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反而是吃力不討好。
特別是概念性的知識點,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效果更差。任何知識點如果不是建立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一味的.傳輸是徒勞無意的。比方說音樂中的連線作用,單單從概念上講解,學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可是當我舉了幾個例子,運用生動的事例,并給學生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在思考中完成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就能掌握的很好。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這樣,通過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在我讀書的時候,對于某個數學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對老師的一味講解甚至覺得有很大的壓力,我想這也是所有學生的心態吧,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做到激發學生的腦力勞動,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學習的主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0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感觸頗多,尤其是第46條關于教育日記的建議讓我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寫教育日記的作用和意義。作為教師,我們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育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寶貴財富。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觀察。因為記錄的基礎是觀察,要想有事可寫,就必須做個用心觀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寫教育日記就可以讓我們更有目的更細致地去觀察。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教育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教學活動、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等,把觀察和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我們在思考中學會改變和創新,從而指導我們以后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堅持。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能夠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教育日記,并做到一輩子都在堅持。他重視對學生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后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上完課后,也經常和同年級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一堂課下來的得與失,有時交流得也挺熱烈,只是都沒有記錄下來。常常也會發現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有趣的舉動、一個燦爛的笑容時不時地撥動我們的心弦,引發我們的一些感慨,但因為沒能及時記錄下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
作為老師,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記錄教育現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起來,為自己的教育事業編一串美麗的項鏈。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1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得帶著"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干點,不給錢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著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盡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著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于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后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愿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2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后,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鑒,并運用于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么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里我認為關鍵就在于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后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后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說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并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3
讀到第二十八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發表一下感想吧。
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來?
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么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
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蘇氏在這里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么多的建議里,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
然后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4
讀了《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后頗有感受。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我應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愛生”作為教師的天職,是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作為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喜歡你,他就會在你的課上特別認真,換而言之就是能積極與你進行互動。這是學生的一種傾向,也是對教師愛生的'反應,要熱愛、關心每一位學生。須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達對學生的愛,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教師的注意重視、關懷和鼓勵。
二、教學形式要豐富,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運用多種手段組織教學,如適時的講故事、做游戲、聽音樂、看錄像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主題活動,在有意無意中觀察到主題的活動畫面,在頭腦中形成形象,使學生感到上語文課很有意思,培養了對語文課的情感。還要盡可能的利用各種教具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范畫、幻燈、實物等,讓學生對對象有直觀的印象。有時也可進行角色更換,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等。
三、要及時的肯定學生
學生的學習動機雖然多種多樣,但成就動機無疑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機。學生了解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有激勵作用。成功了,學生在學習上會更有信心。熱情了失敗了,學生會看到不足,激發上進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習,因此我們應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結果,多運用“表揚”這種方式。對于學得不太好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吹毛求癡。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盡責任。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相關文章: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01-12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1-07
給教師建議讀后感03-30
《給教師建議》讀后感04-04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6-25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后感12-02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20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6-18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精選)09-04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經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