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1
《三國演義》是一部巨作,讀后感想頗多,不能一一記述,只對曹操印象頗深,不能面面俱寫,只覺得作者對曹操的幾次敗仗寫得很讓人回味,那就是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可謂是數不勝數。這幾次戰役,曹操確實敗得慘,但是曹操或是就地反攻,或是卷土重來,可謂是屢戰屢敗,且大戰之后必定會大笑。
這其中“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是曹操敗得最凄涼的時候。火燒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傾盆,這正是“火厄盛時遭水厄”,寒風刺骨,人困馬餓,死傷無數。八十萬大軍,幾乎片甲不留。曹操卻令人意想不到地連連大笑,說敵人缺謀少志。小說戲劇性地一次次安排笑口未停,便有伏兵殺出,殘兵敗將屢次被殺的落花流水。
窮途末路之時項羽也許會拔劍自刎,同時被燒了一場的劉備,竟一蹶不振。曹操卻大笑不止,不改奸雄本色。直到狹路逢關羽,當他來時也不坐著等死,他明知道關羽是重義之人,便死皮賴臉地向關羽訴說當時的恩義,終于虎口脫險,也不忘其大笑。
讀完了《三國演義》,縱觀上下,我最喜歡曹操,因為曹操這種在逆境中的`頑強意志,給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愛三國,我愛曹操。
《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2
這段時間,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深有感觸。
這個是在一個三國時期的故事了,有一個人叫劉備字玄德,主要是以賣鞋為生。在他遇見了張飛、關羽,大家一見如故,相識恨晚,于是他們在張飛家的桃園結拜為兄弟。劉備大哥,關羽比張飛大一點,做二哥,張飛做三弟。然后他們收兵買馬,創建了蜀國,故事發生了。
三國也有一些故事:如空城計、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等。我在這里向大家介紹草船借箭。話說劉備把諸葛亮調到東吳孫權的`,周瑜看不起諸葛亮,他想一計。對諸葛亮說:“你要在三天之內湊齊十萬支箭,不然按軍法處治。”前兩天他就喝酒,他準備二十只船,每只船十個稻草人。他預測第三天會起大霧。魯肅擔心諸葛亮會被殺掉,但諸葛亮不動于衷。第三天果然起了大霧。諸葛亮的船往曹操陣營開去,曹操命令放箭,等船的兩邊的稻草人滿了,就回去。這次諸葛亮憑借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輕而易舉地借得了有十萬余只箭。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厲害,真是令我很佩服他。
《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3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及軍事斗爭。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以巨鹿人張角啟發起的.農民工起義正式打響。雖說最后以失敗告終,但也徹底坐實了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的真相。
自打黃巾起義之后,北方也迅速崛起了兩大勢力——袁紹和曹操倆人都有獨霸一方的野心,便在官渡展開了戰爭。這也就是書中第一次以少勝多的戰爭——官渡之戰。曹操因洗劫袁軍糧草從而取得了勝利,幾乎稱霸北方。
與此同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并不斷招賢納士,東吳勢力也不斷壯大。
曹操野心越來越大,準備攻打孫權。劉備聽從諸葛亮的話,與孫權聯軍,在幫助孫權的同時,也不斷擴充勢力。孫、劉聯軍在赤壁用火攻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過后,劉備也順利地得到了荊州,可這荊州終究是借的,劉備到期不還,東吳便帶兵來攻打。關羽太過驕傲,從而促成了典故——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后他敗走麥城,喪命于東吳手下。
自從關羽死后,張飛對手下就一直沒有好臉色看。終于張達、范強兩人忍受不了了,帶著張飛的頭顱投奔孫權。劉備摁那不住怒火,將火投向了孫權,卻不料慘敗,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接手蜀國,盡心治理,卻難逃滅亡。最后,由司馬氏掌管的晉國(魏國)統一全國,三家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