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敬業與樂業讀后感8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敬業與樂業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1
《敬業與樂業》是人教版初中三年級的一篇文章,讀完《敬業與樂業》一文之后,我有所感受:
明白樂:一個人就就應要敬業和樂業。而敬業和樂業的基礎是要有業,有業才能使人在經濟上能獨立,獲得生活的保障;才能擁有鍛煉自我的潛力。有業才會產生成就感,幸福感。有也還會是生活起居有規律……“對于不一樣的人來說業都不一樣。有業之必要”于學生來說,“業”自是學習。每個人都應有業。
待我讀完“百丈禪師”的故事之后,初覺得此人太死心眼了,而之后一琢磨,卻覺得自愧不如,與“百丈禪師”相比,我們缺少的不僅僅是他的“言必出,行必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缺少老禪師的那種矢志不諭的品質。他日日堅持,直到八十歲!多少個三百六十五天,又多少個24小時啊!而此刻的我們卻連自我的.計劃都做不到!起碼的言行相顧都沒有,更不論堅持。而我們總把期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并為今日的失言,自找一個理由,不愿下功夫。
敬業,每個人都就應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凡做一件事,便最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事的名稱,從俗人眼中里看來,有高下;事的性質,從學歷上解剖起來,并沒有高下。只是在于是不是把一件事做的是好是壞。
樂業,我們有了敬業就就應樂業,我們對我們的職業都應產生必須的興趣,因為那些都是我們務必做的,我們就就應盡量把它們做的,同時也就應過的快樂,在職業中尋找快樂。
凡一件職業總是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每一件職業的成就,離不開奮斗;要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往往在職場中會有競爭,好會在競爭中得到快樂。
在職場中我們更需要職責,敬業既是職責心,樂業既是趣味。
每件事都有其獨道的樂趣,做到“敬”與“樂”,相信生活會更多彩!
讀了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后,我對人生進行了深深的思考。
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有的人把時間虛度了,有的人卻過得很充實。這都是因為前者無業而后者有業所造成的。雖然我們此刻學習很苦,但比起那些無業的人不是幸福的多嗎?畢竟我們是有業——學業的人。而這門業也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門業了。只有善待這門業,才能做出成績,使我們的人生更加亮麗多彩!
那么怎樣才算得上善待這門業呢,這自然要與梁啟超先生提出的敬業,樂業二詞聯系起來了。
當人有一份職業后,最基礎的就是敬業了。敬業有兩層含義:一是敬重自我所從事的工作,并引以為自豪;二是深入鉆研探討,力求精益求精。我們對待我們的學業也應是這樣,因為我們在學習,我們學習了,就應引以為自豪,而我們也應有鉆研的精神。這個過程中是快樂的,是自豪的,當然也會有人說是苦的。但是整天在學校里一事無成就不苦嗎?恰恰這種人是生活的最痛苦的。因為他們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而內心是痛苦的,這就與那些敬重這項事業的人剛好相反。
當然不只需要敬業,而且要樂業。因為“舉是的老師”,正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熱愛它,才能把這項事業做的更好。所以我們不要總認為學習很難很苦,因為這樣會使我們更費力的學習卻沒有什么好的效果,我們是帶著不滿的情緒的。
最后,我要借用《敬業與樂業》中的一句來結尾:“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2
讀了《敬業與樂業》之后由感而出,古人說的好:“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是說人生有業之必要,如果沒有業,哪有可敬和可樂之說,文中還引用了孫子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整天吃得很飽,但卻不肯動腦去做事;在他心目中,沒有什么人不可教誨,維有對這樣的懶人搖頭嘆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有藥可醫,維有無業游民,雖大圣人碰著他也沒有辦法,這說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一個人有了職業,不但可以給社會做點奉獻、充實自己的生活,還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一個長期沒有工作的懶人,沒有收入,他可能會去乞討,就失去了人的尊嚴,也有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整天提心吊膽,肯定不會有快樂,總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現今的社會隨著各行業的不斷發展,各單位對職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找一份工作很難,要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好工作更難。當你選擇了某種職業的時候,會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份工作呢?孔子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只要是正當的行業,不要去在乎某種職業,職位的高低,即然選擇了,就要靠自己的才能去勞作,盡心盡責,做個最優秀的工作者。
敬業,(讀書筆記)什么是敬業呢?“主一無適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鶩,便是敬。有部份職位不高的人員認為,我的工作又不是什么好工作,工資低,又沒什么前途,做一天算一天就是啦!有什么可敬的,其實,是工作都可敬,就像我之前的單位,雖然公司不大,只有十來個人,但是大家都很用心的工作,正常上班七個小時,但如果自己覺得今天的任務很難完成的話,在休息的時間段也繼續的工作,工作雖然幸苦,但想到每天的成果都很開心,所以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專心致志的去做好每件事,不要圖一時的輕松、愉快,最后一事無成;怎樣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最捧呢?惟一的秘決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樂業,“做工好苦”這句嘆言,我相信出來做工的人都曾說過,“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了嗎?”翻過來講,倘若去賭錢、去喝酒,還不是一樣要淘神費力,難道不苦嗎?須知苦樂全在主觀和客上,人的`一生里從出生到死去,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責任和忠誠的心去完成每件事,要時刻告訴自己要做到最好,我是最強的,同時要不斷在工作中領略出樂趣,這樣,生活才有價值。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工作,一些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里不愿做,不愿做是逃不了的,哭喪著臉去做和快樂的去做,結果截然不同;每個職位的工作都會有樂趣的,只要你用樂觀的心態去做,趣味自然會發生。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他的人又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想不管做任何工作,應該抓住機遇,克服困難,不要因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難題而妥懈,再難的事也要用心去做、樂觀的去面對;毅力是堅韌的,要通過目標產生毅力,要通過毅力去實現目標,只有勤奮刻苦、持之以恒、堅持到底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3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于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是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可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4
讀了《敬業與樂業》之后由感而出,古人說的好:“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是說人生有業之必要,如果沒有業,哪有可敬和可樂之說,文中還引用了孫子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整天吃得很飽,但卻不肯動腦去做事;在他心目中,沒有什么人不可教誨,維有對這樣的懶人搖頭嘆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有藥可醫,維有無業游民,雖大圣人碰著他也沒有辦法,這說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一個人有了職業,不但能夠給社會做點奉獻、充實自我的生活,還能解決自我的生存問題,一個長期沒有工作的懶人,沒有收入,他可能會去乞討,就失去了人的尊嚴,也有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整天提心吊膽,肯定不會有歡樂,總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現今的社會隨著各行業的不斷發展,各單位對職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找一份工作很難,要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好工作更難。當你選擇了某種職業的時候,會以怎樣的態度去應對這份工作呢孔子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只要是正當的`行業,不要去在乎某種職業,職位的高低,即然選擇了,就要靠自我的才能去勞作,盡心盡責,做個最優秀的工作者。
敬業,(讀書筆記)什么是敬業呢“主一無適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鶩,便是敬。有部份職位不高的人員認為,我的工作又不是什么好工作,工資低,又沒什么前途,做一天算一天就是啦!有什么可敬的,其實,是工作都可敬,就像我之前的單位,雖然公司不大,僅有十來個人,可是大家都很用心的工作,正常上班七個小時,但如果自我覺得今日的任務很難完成的話,在休息的時間段也繼續的工作,工作雖然幸苦,但想到每一天的成果都很開心,所以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專心致志的去做好每件事,不要圖一時的簡便、愉快,最終一事無成;怎樣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最捧呢惟一的秘決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樂業,“做工好苦”這句嘆言,我相信出來做工的人都曾說過,“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了嗎”翻過來講,倘若去賭錢、去喝酒,還不是一樣要淘神費力,難道不苦嗎須知苦樂全在主觀和客上,人的一生里從出生到死去,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職責和忠誠的心去完成每件事,要時刻告訴自我要做到最好,我是最強的,同時要不斷在工作中領略出樂趣,這樣,生活才有價值。有些人抱怨自我的工作,一些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里不愿做,不愿做是逃不了的,哭喪著臉去做和歡樂的去做,結果截然不一樣;每個職位的工作都會有樂趣的,只要你用樂觀的心態去做,趣味自然會發生。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明白這件事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他的人又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想不管做任何工作,應當抓住機遇,克服困難,不要因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難題而妥懈,再難的事也要用心去做、樂觀的去應對;毅力是堅韌的,要經過目標產生毅力,要經過毅力去實現目標,僅有勤奮刻苦、持之以恒、堅持到底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5
《敬業與樂業》是當年梁啟超先生在上海給他學生的一篇演講文章。下頭我就談一談自我對敬業和樂業的理解吧。
就敬業而言我理解是凡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忠于一件事,將全部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心無旁騖,便是敬。一個人是否有作為不在于他能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盡心盡力地把所做的事做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這就是敬業。梁啟超以前這樣說過:“敬業樂業是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是啊,當敬業意識植根于人們腦海里,那么做起事來就會用心主動,并能從中體會到歡樂,從而獲得更多的經驗和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僅有敬業的人,才會在自我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不斷地鉆研學習,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有可能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崇高而偉大的奉獻。如果沒有敬業精神,《莊子》中的佝僂丈人就無法把承蜩這樣一件小事做到“經典”,做到“出神入化”;如果沒有敬業精神,孔子的為人就不會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作為一名規劃戰線上的一員更能體會到敬業的內涵。城鄉的發展離不開規劃,城鄉規劃是城市發展的藍圖。一方應對于規劃工作的`性、嚴肅性都要求我們務必要有敬業精神,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拓展也需要我們為未來城鄉的定位、城鄉的性質、城鄉的文化、城鄉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指明方向定好位,同時也要求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眼光去思考去研究,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提高,工作方式的改善和提高,都會在城鄉的未來體現出來。所以好的規劃才會有好的城鄉發展,這些都需要一份敬業精神。
下頭來談談樂業。至于他的概念,我覺得書上寫的那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已經足以詮釋了。人生能從自我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凡做一件事,都要認為它是搞笑味的,做工苦,不做工更苦;被動與主動,能產生兩種截然不一樣的結果。如果我們達不到樂業,那么生活就會變得很單調。如果有人說,我的職業沒有可樂的地方。那么它就是個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單調人,因為所有的職業都會有可樂的地方,只可是不容易被發現,并且很多人又不知如何去樂業。一個成功的規劃人,肯定是樂業的,對規劃事業的成功既不是家庭能帶來的,也不是先天條件比別人強,原因是能把規劃事業當作自我的樂趣所在,不管條件多么艱苦,都會陶醉在事業中。
人生因競勝而歡樂,樂業能夠讓我們把一切游思都拋之腦后,豈不為好?“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沒有任何事是一蹴而就,沒有任何人一舉成名,也沒有人只耕耘無收獲。把握好心態,端正好態度。“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工作,我歡樂。只要腳踏實地的把自我的工作做到位,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從歡樂的心境中不斷激發出自我的工作熱情,就會發現自我的心胸越來越寬廣,視野越來越開闊。
可見敬業與樂業能改變人的命運,成就人的夢想,實現人的價值。
所以敬業與樂業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精彩,世界也所以變得更加和平完美。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6
最近閱讀了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的著作,其中的《敬業與樂業》最為令我印象深刻,遂發表讀后感想。
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人們對待職業的態度問題,論述了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梁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指出“責任心”和“趣味”跟“敬業”與“樂業”的關系最為密切:“責任心”就是“敬業”,“趣味”就是“樂業”。他認為做事必須具備責任心和善于“從職業中領略出趣味”。一個人對待自己的職業,能夠有責任心,有趣味,發揚敬業與樂業的精神,專心致志做圓滿,就是“人類合理的生活”。
梁啟超先生認為,人人都要有正當的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沒錯,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不斷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勞作,為社會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不做社會上的蛀米蟲。
那么,有了職業以后,我們對于現有的職業應采取何種態度呢?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呢?
梁啟超先生認為我們應做到兩點:“敬業”與“樂業”。
第一,敬業。敬業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都不旁騖。為什么要敬業?因為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另一面也是了為了勞動而生活。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的。
作為青年大學生,學習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我們也應該敬重自己的職業。現在有很多大學生在大學中無心學習,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電影電視、談清說愛中。這樣就沒有做到敬業,沒有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大學生就缺乏了一些將來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所以我們在大學生活中,要把學習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我們應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這樣就能獲得將來從事自己的職業時的必要素質和能力。
第二,樂業。樂業就是從自己的職業中找出樂趣和快樂。梁啟超先生說,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勞作不會是最苦的,最苦的是那些無業游民和厭惡自己職業的人。是啊,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只要認真堅持做下去,一定會從中找出快樂來。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在社會上游手好閑,沒有正當職業,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這些人就是最苦的人。還有一些人雖然有了自己的職業,卻總是不太安分,認為自己從事的職業枯燥無味,于是自暴自棄,沒有認真負責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結果很難做出一些成績來,這些人也是最苦的。所以,我們不但要敬業,還要樂業,兢兢業業,刻苦認真地做事情,一定能找到職業的樂趣。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們同樣也要樂業。現在有的大學生老是抱怨自己的大學不好,認為自己的專業學起來枯燥無味,于是整天悶悶不樂,無法專注于學習,結果四年大學生活下來,收獲甚少,虛度了光陰。我認為,這是絕對不可取的。無論我們在哪所學校學習,無論我們學的是什么專業,我們都應該做到樂業,認真勤奮地去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樂趣。這樣,我們就能不斷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收獲知識,四年下來,我們一定會學有所成。
任公一生最受用的有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且常常力求這兩句話之現實與調和。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們應該以這兩句話與任公共勉,時刻做到敬業和樂業,認真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成就自己的大學生活,成就自己快樂美好的人生!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7
《敬業與樂業》是當年梁啟超先生在上海給他學生的一篇演講文章。下面我就談一談自我對敬業和樂業的理解吧。
就敬業而言我理解是凡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忠于一件事,將全部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心無旁騖,便是敬。一個人是否有作為不在于他能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盡心盡力地把所做的事做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這就是敬業。梁啟超以前這樣說過:“敬業樂業是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是啊,當敬業意識植根于人們腦海里,那么做起事來就會用心主動,并能從中體會到快樂,從而獲得更多的經驗和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只有敬業的人,才會在自我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不斷地鉆研學習,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有可能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崇高而偉大的奉獻。如果沒有敬業精神,《莊子》中的佝僂丈人就無法把承蜩這樣一件小事做到“經典”,做到“出神入化”;如果沒有敬業精神,孔子的為人就不會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作為一名規劃戰線上的一員更能體會到敬業的內涵。城鄉的發展離不開規劃,城鄉規劃是城市發展的藍圖。一方應對于規劃工作的性、嚴肅性都要求我們務必要有敬業精神,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拓展也需要我們為未來城鄉的定位、城鄉的性質、城鄉的文化、城鄉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指明方向定好位,同時也要求我們用正確態度的眼光去思考去研究,思想觀念的轉變和進步,工作方式的改善和提高,都會在城鄉的未來體現出來。所以好的規劃才會有好的城鄉發展,這些都需要一份敬業精神。
下面來談談樂業。至于他的概念,我覺得書上寫的那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已經足以詮釋了。人生能從自我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凡做一件事,都要認為它是搞笑味的,做工苦,不做工更苦;被動與主動,能產生兩種截然不一樣的結果。如果我們達不到樂業,那么生活就會變得很單調。如果有人說,我的`職業沒有可樂的地方。那么它就是個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單調人,因為所有的職業都會有可樂的地方,只但是不容易被發現,而且很多人又不知如何去樂業。一個成功的規劃人,肯定是樂業的,對規劃事業的成功既不是家庭能帶來的,也不是先天條件比別人強,原因是能把規劃事業當作自我的樂趣所在,不管條件多么艱苦,都會陶醉在事業中。
人生因競勝而快樂,樂業能夠讓我們把一切游思都拋之腦后,豈不為好?“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沒有任何事是一蹴而就,沒有任何人一舉成名,也沒有人只耕耘無收獲。把握好心態,端正好態度。“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工作,我快樂。只要腳踏實地的把自我的工作做到位,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從快樂的心境中不斷激發出自我的工作熱情,就會發現自我的心胸越來越寬廣,視野越來越開闊。
可見敬業與樂業能改變人的命運,成就人的夢想,實現人的價值。
所以敬業與樂業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精彩,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加和平完美。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8
我讀了第二單元第5課《敬業與樂業》后,深深地明白“敬業”和“樂業”的道理。
敬業,如果人們擁有自己的夢想,只要努力去做,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最近發現社會上很多同學不愛讀書,整天只想著玩。每天放學回家不是第一時間學習,而是看電視,睡覺,玩游戲,結果什么都不會做,畢業以后很難找份工作。難道畢業后要父母養嗎?同學們,你們只要做一件事,就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一點不旁騖,這樣就是敬業,這精神對你們一生都有好處。
不但要敬業還要樂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增加,還有和同事快樂,團結,努力地工作。無論在學校中還是工作中,都會自然地發生趣味,工作學習有娛樂,將煩惱的事忘記,快快樂樂地做。敬業與樂業是何等重要,在苦學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去實現美好的理想!“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這句話說的多好呀。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意思是說整天吃的很飽卻不肯動腦去做事,實在是不行呀。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什么人不可教誨,獨獨對于這種懶人卻搖頭嘆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游民,大圣人碰著也沒辦法。這篇文章征引是儒門這句話就要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的去勞作。對于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工作呢?現今的中國,改革開放,一片繁榮,市場化也越來越濃,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很難,要想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好工作就更難了。當你選擇了這份職業的.時候,你想好了要為他而付出嗎?我們一直在為生活而勞動,其實也是為了勞動而生活。不管做任何事情,處在某個位置,事和名稱都會有大小、高低;但從事的本質來說,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在事物的運行過程中缺少了任何其中的一個環節都會掉鏈子的。不管任何工作,拿到手里,全看自己的才能如何去勞作,使得圓滿,自我感覺良好,別人看起來也不錯。
第一要敬業。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的心,一顆勇于探索的心。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便把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眼睛去對待,無論別的什么好處,都不要與之交換,換得一時的輕松、愉快;你敷衍它,結果它也敷衍你,最后,一事無成。怎樣把一件事情做得出色呢?唯一的秘訣便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便是敬。
第二要樂業。“做工作好苦呀!”這種嘆息聲,無論任何人都曾經說過。反過來講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喝酒,去游玩等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有些人抱怨自己本行,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里不愿做。不愿做是逃不了的,哭喪著臉去做和快樂的去做結果是截然不一樣的。我個人認為做一件事情,就要身入其中,從起點、過程、終點中去體會每一個階段,回想自己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成就,就有一種歸屬感。要在工作中與同行比較、競爭,要時刻告訴自己是最強的,在不斷的工作中戰勝自我,領略出趣味,這樣,生活才有價值。
談了這么些,沒想到既無意中與公司“責任、忠誠、執行”主題活動不期而遇。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愿我們,抓住機遇,克服困難,迎接挑戰,面向未來。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相關文章:
敬業與樂業的名言09-17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05-22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0-31
《敬業與樂業》讀書筆記11-04
《敬業與樂業》語文教學設計04-28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08-16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01-19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04-18
《敬業與樂業》讀書心得03-21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 12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