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的自然史讀后感 推薦度:
-
自然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自然史》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自然史》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自然史》有感1
夜幕降臨,太陽染紅了天空,樹上悄無聲息地落下一片片樹葉,我做在窗口打開書,書里有描繪這小溪唱著歡樂的歌“叮咚—叮咚—”。鳥兒在枝頭唱著優美動聽的歌,蝴蝶在花叢中展現出優美的舞姿。一陣風吹來柳樹的柳條像一位長發飄逸的姑娘,在風中舞動。這么美的環境是—大自然。我們和動物們共同棲息的家園。
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們在幫助我們呢!你們看馬兒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動物。馬常常和我們同甘共苦,共擔征戰拔涉的艱辛,共享勝利喜悅的榮耀,它們英勇無比,面臨危急情況總是身先士卒,義無反顧。對主人忠心耿耿。
馬兒對我們十分忠誠的動物,那么驢也是不是這樣的動物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驢是一種性格溫順純良的動物,它們毫無怨言地忍受著人類的鞭打,從沒有過報復的心理。我們應該對驢好一點啦!因為驢和馬一樣任勞任怨,但因為驢長像不高貴,所以人們只給驢一些干草,我們更應該好好愛護它們。因為它們是我們駝重物的好幫手。
我們之所以能吃到香噴噴的米飯,這還要謝謝我們的動物朋友-牛。牛是我們人類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如果沒有牛,我們的農民伯伯將會非常的辛苦。牛是非常的樸實善良,不怕吃苦,不怕累,一心一意地為我們服務。雖然現在已很少使用畜力,但它們為人類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地上的動物是我們的朋友,天上的動物更是人我們的朋友。如鴿子,在戰爭時期鴿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發送情報,在敵人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充當信使,可讓部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動物不僅是我們的朋友,還是我們發明高科技的導師。我們發明過電子蛙眼,那就是我們去拜訪老師——青蛙。青蛙一定要等到飛蛾起飛才發動攻擊,仿生學家對青蛙進行了特殊的實驗研究,明白了蛙眼的原理和結構,仿生學家就發明了電子蛙眼。電子蛙眼是電子眼的一種,它其實就是一個攝像頭,成像后通過光纜傳輸到電腦設備顯示和保存,它的`探測范圍呈扇狀且能轉動似蛙類的眼睛。
在這么多的動物中我最喜歡的動物是狗。我家就有一只狗名叫乖乖。我經常和它在一起玩耍嬉戲。我給它吃食物,它便會伸起小手和我握手。記得有一次我要帶乖乖出去散步,這時乖乖叫了起來,我以為它很開心,我便去拉它,它卻死也不肯走,一直開著窗戶,我知道了原來我忘關窗戶了!我們開開心心地出去散步了,我邊走邊想動物真是我們的好朋友呀!
我們要謝謝動物,它們不僅陪伴著我們,還不斷啟迪我們從而發明創造新的事物,增強人類的探索能力。隨著環境的污染,動物們面臨著無家可歸的現象,我們要好好保護環境,更要好好保護它們,使它們有一個溫馨的家園,不用擔心有家不能回的困難。我們要共同保護人類與動物的母親——地球。
讀《自然史》有感2
清晨,一陣清脆的鳥鳴把我從夢中叫醒,打開窗戶,對面樹叢中的一只可愛的鳥兒正歡快的跳躍著,它一身黑白相間的外套,模樣是那么嬌俏。看著它向我歡呼問好,我有點內疚,我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呢。
如今我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已經越來越陌生,缺乏最基本的認識。看到的往往是些在動物園中嬌生慣養的'動物,生活在鋼筋水泥之間的我們啊,看到的只是些被強迫了的改變了自己本色的動物。
合上這本《自然史》,回想一下,仿佛我剛才與飛禽走獸結交了一回朋友,就連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的貓啊.狗啊.燕子啊.麻雀啊它們還有許多不被我們了解的地方。更何況那些我們叫不出名字,未曾謀面的朋友,帶給我多少新鮮與震撼呀!
記得今年春天的時候,我去奶奶家,發現奶奶家門口的地上有攤鳥類的糞便,抬起頭來一看,原來是燕子在門正上方搭了一個窩,地上那些糞便是它們的杰作。看著這攤骯臟的東西,我想萬一我經過門口時它們拉出來的糞便剛好掉在我的衣服上,那真是臟死了。我立刻找來一根竹竿,想把燕子窩捅掉,奶奶趕忙阻止我:“別捅,別捅,燕子從南方飛到這兒來是吃害蟲的,它們只不過在我們家借住一下。”我起先還不信:“難道它們不吃谷子?”奶奶告訴我:“燕子只吃害蟲不吃谷子。”我似信非信。看過這本書以后,我知道庫蚊.象蟲是燕子的美餐,卻是農作物的大敵……
從書中我知道:農民最得力的助手——牛;只喜歡從社會中索取一切適合他們的東西,卻從不為社會貢獻點什么——麻雀;不搏斗就可以自衛——刺猬……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很多動物的名字,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特點。孔子鼓勵人們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話是兩千多年前說的,對我們現代人更有意義。與自然的日益遠離使人們除了金錢和鋼筋混凝土之外,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不認識。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和來自社會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多重壓力使人們心里根本容不下一絲原始的綠意。這樣的人呀,怎么在地球上生存?
放下書,我來到窗前,那只鳥兒已不知何時飛走了,它棲息過的梧桐樹,枝繁葉茂,深綠色的樹葉,沐浴在早晨的陽光下,閃閃發亮,真美呀!我想,一定有更多的鳥兒來看它,并為它歌唱!如果你放慢些腳步,細細觀察,側耳聆聽,你一定會發現,這真是奇妙的大自然啊!
讀《自然史》有感3
斜靠在銀杉樹下的下午微閉雙目,雙手枕在腦后。嘴里叨叨念叨:一只紅喉鳥,伯勞,還有一只金絲雀。我再翻開那本書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翻開書籍,一張張生動,有趣的畫面映入眼簾:翱翔于藍天的白鷺、兇猛又莊嚴的獅子、肥胖笨重的河馬……介紹了它們的生活習性、食物、特點,栩栩如生。我最喜歡的還是強悍而雄壯的馬,馬天生就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動物,能與人同甘共苦,面臨危急的情況,總能身先士卒、義無反顧。同時馬也很順從,不會胡亂表現自己的烈性,還會領會主人尚未表達的意愿,根據發出的指令來決定自己奔跑、慢行、還是停下來。馬雖然力氣很大,但卻有一顆善良的心,從來不會傷害別的動物,所以,馬總是和平相處。除了上面說的優良天性外,馬的體態也很優美,所有身材高大的動物中,馬可以稱為是最完美的了。讀了《自然史》,使我懂得了更多關于動物的知識,有興趣的話也可以來看一看哦。
生活中,也能發現很多知識。小時候,我家旁有一只小狗,毛黑黑的`,身子瘦瘦的,要是去摸摸它的頭,小狗就會合上眼睛,可溫順了。有一次,我給他添食,站在附近靜靜的看著她,只見它囫圇吞了幾口,抬起頭來向四周張望,嘴里還吐著長長的舌頭,該不會是生病了吧,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帶著問題去討教家長,媽媽告訴我,小狗沒有生病,只是小狗身上沒有汗腺,只能用舌頭散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生活中也有那么多小知識。不過,世界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少,獅子,大象,娃娃魚等都面臨著危險,電視上都在號召我們行動起來,動物雖然沒有我們的頭腦發達,但已經和我們相處了上萬年,現在,它們面臨危機,我們難道沒有權利去保護它們嗎?難道我們沒有能力讓它們和我們繼續相處下去嗎?
合上書,漫步在竹林的小道上,就這樣靜靜地,靜靜地欣賞四周的美景。聆聽鳥雀娓娓訴說,松鼠的竊竊私語,這一切,真像容人了大自然,身臨其境……
讀《自然史》有感4
這個星期,我開始看布封寫的《自然史》,這是一本關于自然、科學、道德倫理的著作,共有36卷。
布封,法國人,一個博物學家、作家,也是一位思想家。
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起源,他認為,是地球形成后的某些物質演變產生了動物、植物,才有了人類。他大膽地指出,當時人們迷信的《圣經》中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從而有了智慧”的說法是大錯特錯,人類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干。他開創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他倡導的生物轉變論對后來的進化論也有著直接的影響。達爾文也稱他“是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物種起源的第一個人。
布封的`《自然史》一書,把科學與文學毫無瑕疵地結合在一起。
布封的語言富有藝術性、畫面惑,又沾染著文學氣息,用形象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感受到他反封建,信科學的思想,就像在用實行告訴全美國總統特朗普:要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問題!
《自然史》中的《馬》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在文中,作者用文學的語言說明了馬的習性,馬的種類,馬的性格,又賦予了馬人性的一種光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它們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就是說,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馬則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嫵媚。”這個句子,代表了作者布封的一種精神,一種思想——大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給世間萬物一切人無法給它們的東西,人只能去扼殺它們的天性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文章對馬那種剽悍,無所畏懼;強大而不欺凌弱小的性格與品質做了科學的介紹。還有一句話:“它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所以它不抗拒任何使命,所以它盡一切力量來為人服務,它還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棄生命來求服從得更好。”這一句話和上面的一句,是將被馴服的家馬、戰馬和在遠方逍遙快活的野馬進行對比,寫出了這種動物忠心的性格——是的,要么,不服從,要么,服從。它們是一種有性格,有追求的動物,就像身份卑微但心系國家安危的詩人杜甫,軍人辛棄疾(確切的說是上馬安天下,下馬定乾坤)。
我們要學習布封筆下馬的性格,更要學習布封出淤泥而不染,敢反對權威,文筆幽默的性格與寫作風格。
【讀《自然史》有感】相關文章:
自然史讀后感04-04
愛的自然史讀后感01-16
讀《中國戲劇史》有感02-18
讀《希利爾講世界史》有感通用08-26
讀《自然之道》有感06-27
讀《人與自然》有感07-21
讀自然之道有感09-01
讀《大自然的秘密》有感04-17
歐洲史讀后感范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