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1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2
如今一走進書店,你會發現關于“怎樣面對挫折”、“如何為人處事”之類的書籍比比皆是。這些稱之為的“心靈雞湯”的書籍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人們的口味,給予了人們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我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書,卻總覺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閱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這本書實際上是于丹對《莊子》一書的讀后感,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思考,著實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境中,應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脫與釋然。但是現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著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于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動態平衡對于我們的生活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在前進,而我們原地不動時,我們會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應對各種挑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那么這種平衡便很容易達到。我們可以多讀書,多接受新的信息,讓自己與時代的前進保持同一個步調,發展和提高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認識自己、涵養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許也更容易獲得莊子的大境界吧。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獲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并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3
暑假期間,我仔細品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超越圣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聯系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后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里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著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于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獲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蕓蕓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說,盡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培養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4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于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很多彎路。莊子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說外在的道德少點,不要過分相信技巧,讓我們回到最樸素、最本初的狀態。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于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在于,多一些內心樸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機取巧的刻意行為,否則,我們則有可能在這個大千世界里迷失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進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5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相關文章:
于丹莊子心得11-22
于丹莊子心得語錄04-09
于丹莊子讀書心得06-09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09-22
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04-15
于丹的心得04-08
于丹《論語》心得04-27
于丹論語閱讀心得02-20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于丹論語心得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