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讀后感7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蒙田隨筆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蒙田隨筆讀后感1
我一直以來,很喜歡讀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讀,風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樣。他是個心態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風也很低調,但這并不能說他缺乏個性。他的
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隨筆》,如果你不停地讀,只需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把它讀完。讀完一遍后,你可能還想再細細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會明白我喜歡它的原因。
雖然是十六世紀寫成的書,而且書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事例,以及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的詞句,即使這樣,在現代人眼里,卻一點也不嫌艱澀。談起問題來,娓娓道來,顯得那么親切,好像蒙田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在你的面前,像一個知己一樣,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談。那些充滿睿智的見解,如春風一般,拂過你的'心田,使你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隨筆》中卷
補自己的空虛。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我們需要更加實在的東西。他說,我們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裝飾可以等我們得到最主要的東西之后再去考慮。
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克里西波斯和
個時代,我看到許多人靈活多變、模棱兩可、腳踏兩只船,大家都認為他們處事圓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并不十分關心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只是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東西致富,而不想靠借來的東西致富。別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事件和事物的外表。而且,根據表象作出的評價都極為膚淺、極不可靠。最可靠的莫過于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篇文章最后,蒙田說,正直的人都情愿失去自己的榮譽,而不愿失去自己的良心!
讀到這樣的字句,頗讓人感動。感動之余,又啟發讓我們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更加堅定我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拋卻一些繁文縟節和一些不必要的奢望。活得輕松一些,自由一些。
蒙田隨筆讀后感2
蒙田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并不認識蒙田,但是讀過他的書后,才發現他的文字如絲絲清泉滋潤著讀者的心。認真地讀上幾章,就能讓你浮躁不安的心逐漸安靜下來,一切的雜念都拋之腦后,仿佛這些文字擁有神奇的魔法。
蒙田的作品特別耐讀,一邊讀一邊仔細地思考文字中的哲學,且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字,一本書足夠能讀上好幾周。雖然這篇隨筆是在16世紀完筆,但是他的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讀起來完全沒有令人感到生澀、難懂,甚至有些親切感以及認同感,讓我對生活、對現實又有了跟深層次的.了解。( )
我的記憶力并不好,常常為這點而苦惱,認為記憶差簡直糟透了。正巧蒙田也是一個記憶差的人,他在書中寫出了記憶差的好處——隨著記憶的衰退,身上其他機能會得到加強;若得到記憶的好處,就會記住其他人的創造與意見,自己思想與判斷力就會跟隨別人的足跡而人云亦云,毫無活力。這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記憶力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是因為在寫作中,他的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產生思想,往往無意中說出的句子里包含了自己原來不曾注意到的想法。他有什么想法隨即寫下來,隨后整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越寫越豐富、越開闊,也對自己了解越深。他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別人,又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田酷愛讀書。他從書籍中隨時摘錄他喜歡的警句、名言,不是為了記住,他的記性不好,而是為了用到這部書里。不論在這里還是在源文本都不是蒙田自己原創的。他說:“我們不是依靠過去的也不是依靠未來的,而是依靠現在的知識才做上個有學問的人。”
平時,我們可以利用空余的時間翻上一兩本書,這樣就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汲取無限的知識,若看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摘抄下來,這樣既充實了自己的時間,又得到了知識,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跟蒙田一樣愛讀書、有學問的人。文/陳chrissy
蒙田隨筆讀后感3
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能沖垮我們精神的提防,使得我們心中的痛楚就只剩下五內俱裂,心如死灰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代表那時的心情。沒錯,當痛苦超越了我們能接受的限度時,我們的心會因難以承受而變得麻木僵化,喪失所有活力。同理,當我們毫無預警地接到噩耗,就會喪魂落魄,目瞪口呆,無法動彈。這時,只有像維吉爾說的“讓痛苦強烈地發聲”,經過一陣哭天搶地,放聲呼號地瘋狂后,才能恢復意識,靜下心來思考。
費迪南一世曾發兵討伐匈牙利過世的國王約翰的后人。在結束布達附近的`戰役后,德國將軍雷斯西亞克看到一具騎兵的尸體運了過來,大家都見過這個騎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身影,于是都一起為他哀悼。但是,將軍和其他人都很好奇這個騎兵是什么樣子的。等看到這位死者脫去戰甲后,他才發現竟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痛哭失聲,只有他一聲不響地站著,沒流一滴淚,只是目光呆滯,直愣愣地盯著尸體,直到血液因悲痛而滯流,他硬挺挺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彼特拉克說:“說得清楚自己受多少煎熬,他受的煎熬其實不大。”
古羅馬詩人卡圖魯斯是這樣表現情人之間難以承受的熱情的:怎么辦!我的五官不再發揮作用/和你相遇,累斯比/言語喪失,靈魂出竅/熾熱的火焰燃遍全身/耳邊只有轟轟之聲/眼睛只能看到深重的黑夜。
這不就是在說,當猛烈激蕩的感情到來時,我們不會哀婉嘆息、情話綿綿,反而因焦慮不安、思念成災而變得精神倦怠,身體無力嗎?有時這種熱情導致的身體官能錯亂,會不擇時機地出現,擾亂情人間美好的感覺,比如當兩個人深情擁抱時,卻好像一下子跌進了冰窟里。那些讓人能夠回想和清晰感受的情感,都是些庸常、平凡的熱情。
讓表情變化的只是小悲,無聲無息的才是大悲大痛。
我天生就性情愚鈍,很少被如此強烈的情緒困擾,而且因為日復一日的推理而變的更加粗笨、更加死板。
蒙田隨筆讀后感4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蒙田隨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后出版。自此以后,他的作品就再也沒有絕版過。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書面語言都可以讀到它。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1、命運對于我們并無所謂利害,它只供給我們利害的原料和種子,任那比它強的靈魂隨時變換運用,因為靈魂才是自己的幸與不幸的唯一主宰。
2、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
3、精神如果滿足,表明它已經萎縮或是疲勞。高貴的精神,在自己的體內,從不知停留。它不斷企求超越自己而奮勇向前,不會稍止。
4、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都沒有目標。
5、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6、婚姻有如鳥籠子,鳥想進籠子,并不絕望,但已經入籠子的鳥,想要飛出籠子,那可是絕望了。
7、治理一個家庭比統治一個王國更難。
8、我們的生命,像世界的協奏曲,由相異的因素組成——由各種各樣的聲調組成,美妙的和刺耳的,尖銳的和平展的,活潑的和莊嚴的。
9、人要么去效法罪惡,要么就對其深惡痛絕。
10、我們的生活一部分由愚蠢組成,一部分由智慧組成。
11、心靈應讓安祥和快樂顯露在外部,用自己的模子來塑造身體的舉止,做之雍容爾雅,轉捷活潑,自信淳撲。
斷斷續續誦讀完成!感謝微讀給我提供誦讀的`平臺!讓我有機會再次觸及如此經典的著作!感謝書友們的忍耐,讓我肆意刷屏!感謝宇宙的廣闊,讓我還活在地球上!
最后附上普希金的話: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蒙田隨筆讀后感5
這本書是這樣被人喜歡,以至于關于它的經典評論數不勝數,這里引用幾條如下:
毛姆:“蒙田的隨筆不管挑哪一篇來讀,你都會覺得趣味盎然……”
迪佩龍紅衣主教:“這是一本正直人的枕邊書”。
德圖:“名副其實的箴言研討會,每一個警句都是至理名言。”
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影響了許許多多作家一樣,在閱讀本書時,你也會從他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作家的影子,可見他們都深深地受了蒙田的影響。
本書序言說:蒙田是一個讓我們越看越像現代人的家伙,他很世俗,但他不是一個討好獻媚的家伙……他非常克制,絕不以出賣自己的立場為代價來謀取好處……他甚至對物質也同樣抱著謹慎的懷疑態度。但是他洞悉政治的微妙,也很清楚如何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蒙田是法國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樣被現代人這樣崇敬和接受。他是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他是法國波爾多市市長家的兒子,他本人做過十幾年法官,也做過波爾多市市長。1571年,蒙田三十八歲,因厭倦官場生活而退隱歸家,過起了“自由、平靜、安閑”的`鄉紳生活。從此開始撰寫《隨筆集》。
蒙田通過一篇篇的隨筆不斷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生活狀況,省察自己的身體活動與精神活動,以及省察自己的身體活動與精神活動之間的關系。”這些醒察是如此可貴,渴望心靈獨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都會喜歡。
他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他平靜而愉悅地接受了自己以及人類的不完美、局限性、不確定性。
他說:沒有什么比好好地做自己這樣美;也沒有任何一門科學比認識到自然地過此一生更艱難;人類最猖狂、最蠻橫的疾患就是瞧不起自己的存在……
我們曾經是自己,后來我們又迷失,但我們終將還是要做回自己。遇見蒙田,遇見更美的自己。
蒙田隨筆讀后感6
近期閱讀了法國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隨筆》一書后,個人認為該隨筆大多以議論形式出現,真正是個包羅萬象,處處散發出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對人生的樂觀、積極和智慧,也教給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正如書中所寫“世界上各種見解都能達成共識: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標,無論我們采取何種方式去實現它。”人生的快樂,也就是忘記不愉快,如塞內加“讓我們跳過無關緊要的瑣事。”
為什么要抱怨命運?它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對嗎?是你決定你的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你的生命?生命本身并無善惡之分,其好壞都是由自己掌控的。當生活中遭受人間不幸的時候,智慧和愚蠢相會在感傷和果斷的焦點之上。智者能夠控制并戰勝災禍;愚者卻不知道大禍已降臨到頭頂。
從古自今,人的行為往往是自相矛盾,復雜多變,為何要跟別人比,為何要抱怨命運,我就是我自己,只要細細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會發現自己從未有過一模一樣的心境。此時,人生需要不斷學習,只有堅持不懈、專注學習,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穿透力,才能擺脫不必要的騷擾,最終培養出自由精神、獨立人格。
正如普勞圖斯“智者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反之,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連自己都約束不住,管束別人談何容易。盧克萊修曾說“服從要比管理來得容易。”說到底,人的一生,均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你是如何看待,加里克加萊:“過分的超脫有害無益,他勸人不可身陷于以至于超越有益與無益的界限。”
“虛榮心和好奇心是我們靈魂受苦的兩大禍根,后者促使我們凡事都想插足,而前者則阻止我們對值得懷疑或待定的事物保持探究的精神。”只有堅持閱讀,勤于思考,擺脫孤獨,增長知識,才不易輕信別人,受外界的影響,讓時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同時,也應學學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每年閱讀圖書一百本。
即“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命運擺好了棋陣。”
蒙田隨筆讀后感7
生活在財富中的窮人最痛苦。
以我看來,世界上的什么怪異、什么奇跡,都不如我自己身上這么顯著……我越通過自省而自知,我的畸形就越令我駭異,而我就越不懂我自己。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他寫道,“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孟德斯鳩說:“在大多數作品中,我看到了寫書的人;而在這一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思想者。
大自然萬物都籠罩在烏黑的濃霧中,沒有一個人的智慧可以穿透天與地”
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
愛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恨他;恨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愛他。”奇隆如是
習慣是一個粗暴而陰險的教師。它悄悄地在我們身上建立起權威,起初溫和而謙恭,時間一久,便深深扎根,最終露出兇悍而專制的面目,我們再也沒有自由,甚至不敢抬頭看它一眼。我們看到習慣時常違反自然規律。“在任何事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
我們只注重讓記憶裝得滿滿的`,卻讓理解力和意識一片空白。
死的自由若要商量,生命無異是一種奴役。
“凡順乎自然之事都應歸入好事之列
有人說,美滿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聾子男人締成,我覺得此人對婚姻的了解可謂透徹。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是為了炫耀,而后來讀書多少是為了明理,到了現在則為了自娛,從來都不是為了謀得什么利益。
我相信人最難做到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到的是變幻無常。
【蒙田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02-15
蒙田隨筆讀后感05-28
蒙田隨筆讀后感02-23
《蒙田隨筆》讀后感12-29
蒙田隨筆讀后感通用(8篇)08-06
《培根隨筆》讀后感03-29
培根隨筆讀后感(熱門)07-29
培根隨筆讀后感優秀02-04
培根隨筆讀后感12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