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賦讀后感 推薦度:
- 文賦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文賦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賦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賦讀后感1
“攏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這是天下文人一生對于自身作書的至高要求。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曾對文采詞賦、寫作著書這一方面展開探討,寫下了指引后世千萬文人的《文賦》一篇。作為文學院的學生,我讀罷此篇,可以說是學到頗多。
在當時的洛陽,他文才傾動一時。陸機是“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陸機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云并稱“洛陽三俊”,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與潘岳合稱”潘江陸海“之稱,被譽為“太康之英”,形成“太康詩風”。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在文壇如此有造詣的他“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語言和思想如何同步是眾多文人所遇的困難,作《文賦》借評前人的優秀作品,闡述作樣寫有利,作樣寫有害的'道理。
首先,寫作文章之前要有準備、要進行觀察,基于事實事物才能保證文章的真實性。同時可以學習運用前人的著作筆法,“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其次,切不可茫然下筆,需要精心構思后才能開始創作。構思尤為重要,好的作家的思緒能夠“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整個構思過程,想象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完成構思后,布局謀篇便成為了第一要務。文體文辭應選用恰當、語言通順、事理連貫、主題明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所用辭意必須經過嚴格考較,去留取舍也應該仔細衡量。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主題只有一個,含義說盡了便不用再贅述。關鍵地方簡要幾句突出中心,有的人作文章時辭藻繁多義理豐富,想要表達的含義卻不清不楚,讀者讀完僅僅覺得氣勢磅礴卻云里霧里,不明所言。整篇文章文意貫通,語言風格也需統一,語句不能與前人相重復等等。
文章傳授道理、傳揚萬里,指點人事萬物、時事哲理。文章的重要性世人皆知。寫好文章對于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子更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學習陸機的《文賦》一篇,指點了我們寫作的注意點。
文賦讀后感2
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元代祝堯說,“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并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古賦辨體》)。其論雖對宋代文賦有所偏頗,但卻指出了文賦的體裁特點,即以賦的結構、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
作為賦的.一類變體,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物。
中唐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復古口號下改革了駢偶語言。他們的賦作直接繼承發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象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問》、《設漁者對智伯》,雖不以“賦”名篇,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正是《文選》列為“設論”一類的古賦之體,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實質便是文賦。文賦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宮賦》。
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派駢偶文風,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后《赤壁賦》。從體裁形式看,《秋聲賦》和《前赤壁賦》都還保持“設論”一類漢賦的體制,既有主客答難的結構形式,又吸取韓愈《進學解》的敘事性質,但擴大了敘事部分,增加了寫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賦》則幾乎完全擺脫漢賦體制的影響,獨創地構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頂、泛舟長江及遇鶴夢鶴的情節。以這三篇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于一體,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
宋代文賦的實質是用古文語言寫作的具有賦的結構的韻文,所以按照古代傳統文論觀念來看,一方面肯定賦體至“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是賦的一種變體;另一方面又認為“文賦尚理,而失于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儷矣”(《文體明辨》),覺得既不符合“古詩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準,實則已不屬賦體。但從文學體裁的發展規律看,宋代文賦正是賦體發展的終極階段,前、后《赤壁賦》即為臨界的標志作品。
文賦讀后感3
誠如諸君所知,《文賦》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考察文學創作的專篇論文,聯想其創作時代之久遠,卻對現在的寫作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便對作者陸機油然產生了深深地敬意。
這篇文章詳盡的論述了文學創作的整個過程,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的理論命題,細致探討了創作靈感問題。文章的篇幅雖很長,但此次讀這篇文章卻不如其他篇幅長的古文費力,這主要歸功于作者優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對其產生了莫大的閱讀興趣,并徜徉其中。或許是受時代影響,文章的文字非常注重詞句對仗工整,以及詞藻華麗,而后人對駢文的態度并不是很好,但是我非常喜歡這類風格。
文章很長,但都是對如何寫作的論述,縱覽全文,其實,我們可以將簡單的'概括為寫作的三個步驟:
其一,寫作前。寫作前可謂至關重要,這相當于建造一棟大樓之前需要確定要建樓,然后選定地址、計劃使用哪些原料、以及打牢地基。寫作前便需要這些過程,首先得有靈感,若沒有靈感就寫作,就如作者在文中講到的那樣“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如此,便難以行文,靈感當然不是憑空而來,要找到靈感,就需要多觀察,多學習。觀察即是深入觀察世間萬物。若非如此,周敦頤如何得知蓮花之高潔的品質,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學習即是學習古往今來的詩書典章。若非如此,曹操又如何了解周郎與二橋的典故,作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佳句?
其二,寫作中。同樣將其與建大樓作比較,建樓過程中需得構建好框架,再往里面填充混泥土等原料,寫作的過程也一樣,需要構建好邏輯順序的框架,然后在用文字將他們填充完整。與建大樓不同的是,混泥土、磚塊等原料同類的可以隨便堆砌,而文字的運用卻不能胡來,這就關系到篩選,積累這一步已經在寫作前便觀察學習好了,接下來,如何正確使用你所掌握的知識,則需要專心的思考,“潛心思索,旁搜博尋”以達到行文的最佳效果。
其三,寫作后。即完成了寫作,也就相當于建大樓竣工。竣工后當然不能就此結束了呀!萬一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未查除呢?這就需要從頭至尾的檢查,而文章就是檢查是否有病句,錯別字。砌大樓的最終目的,自然是要供人使用,而人要是用的話,光有空殼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使用之前,人們會裝修一番。文章也是如此,要拿得出手,肯定還要潤色一番,才能使文章更優美,更有價值。
這便是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文賦讀后感4
陸機的《文賦》是我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對文學性質、創作主體修養、創作動機生成、創作構思,以及構思中的想象、審美表達等進行完整、系統地描述的專論。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也是中國的審美觀念發生轉折的關鍵,《文賦》的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展之后,在大量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
在《文賦》中,陸機從文學審美的`高度,闡釋了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其在文論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其第一要素是語言;文學是以語言為材料構筑藝術形象,語言是文學的表現形式。陸機在系統論述文學創作規律的同時,也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文學創作和文學語言中的修辭問題,因此該文可以說既是創作論,也是修辭論。同時,陸機在《文賦》中用他的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了創作的心理特征和過程,表達了他的美學美育思想。
“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賦》認為,情感是文學創作沖動的來由和起點。在藝術想象過程中,許多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辭紛至沓來,所要創造的藝術形象也愈加清晰鮮明。在這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所謂“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文賦》充分肯定了藝術想象的作用,認為在構思階段,則“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情騖八極,公游成仞”,“觀古今于須臾,扶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表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沉入藝術想象過程中。
“應感之會,通塞之紀”。《文賦》強調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指出藝術創作成就的取得同“應感之會,通塞之紀。”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文賦》在藝術風格上,崇尚華麗之美,強調“麗辭”。
可以說,《文賦》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個藝術創作思維的規律。它對文章的緣起、構思、寫作、寫作構思中的靈感問題、各種文體的特點、文章寫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會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論述,其宗旨是為了解決創作中“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矛盾。陸機曾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認為情感不但要符合雅正標準,而且自我的情感也要與眾人的情感一樣,才能被人接受。
文賦讀后感5
從小至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寫過很多的文章,一般時候我們的寫作靈感和寫作技能是來自對生活感觸和他人作品中使用過的手法的模仿,這幾乎都是發自我們的學習本能。而事實上,如果讓我們談談什么是文學創作?絕大多數人還真是說不出個所以其然來。讀陸機的《文賦》,其中關于文學創作的美學論述,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文學創作的實質。
其一:物—意—文互進。在陸機的的'理論中,內容上強調以意為主,同在創作上強調以形式來表現內容,同時注意到修辭技巧、音韻結構的巧妙運用。正如原文中: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情溢於辭或者辭不達意皆是失妥,唯有真實的內容加上真切的情感再加上恰當的修辭技巧,才能使文章真正的表情達意。
其二:感于典墳,悟于生活。“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文學創作的靈感從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們的生活體驗愈深刻,愈豐富,文思愈是如泉涌,行文才能自然流暢,不拖沓。而閱讀同樣是激發寫作與提高文章內涵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在優秀的文章中汲取深刻的思想與技法,并將其轉化在我們的文章當中。
其三:不落窠臼,獨創求新。在現如今的網絡信息時代,信息泛濫,文章抄襲、套用俗梗已屢見不鮮,這都是玷污了文學的純粹性的行為,而真正的創作應是具備“雖杼軸於予懷,怵佗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中體現的注重原創、創新的精神,并非只會一味模仿。
其四:選擇文體,把握性質。不同的文體選擇會呈現不一樣的表達效果。正如文中所言: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各類文體的特征從本質上賦予了其別樣的創作要求,我們在創作是須根據自己所擁有的素材與預想中的發表效果而靈活選擇文體。
文學創作是人的一種能動性活動,我們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悟,一些對人生、世界的思考,在言語無法訴說盡內心的情感時,我們就得借助文字這種載體進行內心寫實,而在我們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除了無意識的創作本能外,加上相關的創作技能會使我們的文章更加出色,而陸機的《文賦》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參考,細品細究其中深奧的創作美學,相信我們會在文學創作方面有所長進。(車德娟)
【文賦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賦讀書筆記01-25
文賦讀后感03-30
文賦讀后感2篇04-02
傅雷家書讀后感傅雷家書讀后感的讀后感11-23
優秀讀后感欣賞:《童年》讀后感02-22
散文《背影》讀后感背影文章讀后感11-29
但丁的女人讀后感但丁新生讀后感11-29
《堂吉訶德》讀后感《堂吉訶德》讀后感11-29
狼圖騰讀后感《狼圖騰》讀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