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乙己讀后感 推薦度:
- 《孔乙己》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孔乙己》有感1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孔乙己》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孔乙己》有感1
孔乙己,一個受封建教育的影響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的演繹了出來。整篇的《孔乙己》,寫的是一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過以孔乙己為中心人物作為描寫,以魯迅為線索的所見所聞為基礎。講述了窮書生孔乙己從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淪為被打斷腿的“偷書賊”最后則無聲無息的死去,給世人展現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孔乙己本應該是一位勤勉好學的知識分子。但由于特殊的社會背景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圣言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吸取過來的,甚至連偷書也被扭曲成“竊書不算偷”。穿著又長又破的長衫,十年都不肯洗,是當時的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描寫孔乙己對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來表現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識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為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會下底層人民的嘲笑和排擠。在酒店里為了展示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滔滔不絕朗讀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時候仍然是滿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如此勤勉的好學的,人窮志不窮的,想讀書甚至要去偷書的人,竟會遭到酒店里人們的嘲笑、排擠、諷刺,“孔乙己”的綽號也因此誕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錯誤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側面反映了舊時代封建教育麻痹下知識分子階層的悲哀、可憐。
假設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確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個較為民主的時代下成長,那么他還是那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嗎?
讀《孔乙己》有感2
今天無意中翻到初三年紀的語文書,不知為何,我又打開了《孔乙己》的那一頁。作者是魯迅先生,“讀書人”孔乙己便是他筆下眾多的人物之一。
關于孔乙己的悲慘的故事,發生在封建統治階級時期的魯鎮。文章開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這便是文章主角——“讀書人”孔乙己。他“穿長衫”卻又“站著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這么看來,他好像是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讀過書,后來卻只能替別人抄書來換得一碗飯吃。但他又好吃懶做,行偷竊之事。一屆讀書人,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無望的時候,為什么不做一些別的事來養活自己?
到底還是因為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里,無數人家砸鍋賣鐵,只為家中能出個秀才;無數窮人家的孩子苦讀十年,也不過是為了那一個秀才的名頭;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進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講誠信,欠著的酒錢總會還上。在與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五指罩住碟子,一邊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后來,他死性不改,偷書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同是讀書人,為何差別這么大?那時候的'讀書人,讀的真的是一個“才”“德”嗎?到了酒館,眾人毫不顧忌地取笑他,他紅著臉說“不要取笑!”“是跌斷”,瞧瞧,還死要面子呢。
丁舉人的殘暴,眾人的麻木,社會的陰暗,最終造就了這樣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后來,書中寫到“我已經許久沒有再見孔乙己了”,或許他離開了魯鎮,或許他死在了街頭……總之,沒有個善終。那個時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現代,那定是被冠上“國學大師”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時,便是他了。
讀《孔乙己》有感3
讀《孔乙己》有感例文推薦
一個陰霾的世紀,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一種人人不平等的壓迫剝削,豁然梭至那書店中小說書柜專臺前,低調而沉默。任憑窗外小雨淅瀝,我卻手捧著它——《狂人日記》被那悲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動了。“竊書不算偷!”一個強勁的聲音在我心中吶喊。帶著中國人民心底的悲哀,和著下層人民對知識的渴求,共鳴起來。在這期間,涌現出無數平民作家,魯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讀不厭,常引我浮想聯翩。
魯鎮的酒店格局,一個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皺紋與傷痕夾雜其中的清貧書生孔乙己,時常光顧于此,人們早已習慣這樣了,進餐同時少不了幾句捉弄與諷刺的話語,可一連好幾天,他都不光顧酒店了,引得人們議論紛紛。
讀到這一幕,我不禁對孔乙己心生憐憫,怎么能這樣蔑視一個家貧而有志的書生呢?
我懷著對孔乙己的'同情,憤憤地往下接著讀,此時掌柜的發話了:“昨天,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去偷書,被抓后死不承認,結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門時腿折斷了。”啊!真是個博取別人同情的小人,才會做出這種下流偷竊的勾當。可他偷的卻單單是一本書,這……我似乎誤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奪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節時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說的最后一句話,便是“竊書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夸美紐斯說:“書籍是世界的營養品”,中國古話講,開卷有益,而孔乙己,單為了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處竊書。中國社會為什么不讓諸如此類有志而善讀的書生飽嘗“營養”呢?竊書雖是不光彩的事情,但這是窮人豐滿知識頭腦的一種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強勁的話語,左右著我,不禁感慨萬分,潸然淚下,真是為了“讀書事業”而奮斗。
開卷有益,不開卷而絕無益。
“竊書不算偷!”這聲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著我更加努力地讀書!
讀《孔乙己》有感4
人們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人們眼里,悲劇一般是催人淚下的,可是當你讀了《孔乙己》之后,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呢?
要我來說,這應當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能“進學”,雖然不能當上官,但是卻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一腦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后思想,死守讀書人的“清高”。他“身材很高大”卻不愿脫下作為讀書人標志的長衫,不愿與“短衣幫”為伍,滿口之乎者也……這些都足以體現孔乙己既窮且酸,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性格。但是,真正導致孔乙己這種變態性格的產生是來自于社會根源,來自于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孔乙己命運的悲劇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漠。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成了眾人取樂嘲笑的對象。掌柜嘲笑他;“短衣幫”嘲笑他,甚至連小孩也取笑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眾人不但不同情他,僅而愈加取笑他,掌柜惦記的不是他的生死,而是他欠的十九文錢。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系,然而這正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用封建思想對人民由于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引起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很好得表明了孔乙己在那個社會的必然結局。當時,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無力求生,可見孔乙己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
然而事實上,真正悲哀的不僅僅是孔乙己個人,而是當時那個腐朽的社會,那個冷漠社會。
讀《孔乙己》有感5
他是一個未進學的讀書人。
他是一個多余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那個被黑暗勢力所壓倒的一個人,被勢利的冷漠人群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樣同屬壓迫階層的成員也嘲笑他。掌柜的通過笑話他來招攬顧客,連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不拖欠錢,而且他很善良,只有他會給孩子們吃茴香豆。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沒有人愿意施舍給他一絲同情,給他一毫關心,給予他一點溫暖。即使是最后被打斷了腿后,仍舊被諸多看客笑話,成為笑柄,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無情。
他極愛喝酒,就算最后只剩下那四文錢,他也沒有用來買飯、買藥,還是在明知會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況下,用那手"走來"喝了一碗酒。那時的他已經慘不忍睹了:"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穿著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著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段外貌描寫越發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憐,而他在熟悉的酒店里卻也沒有得到解一絲溫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掌柜的面對這樣的孔乙己仍然會笑著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仍然會窮追猛打:"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人們的冷漠,至此,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先生當時要選擇棄醫從文。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于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讀《孔乙己》有感6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于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奸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著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舍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著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后呢,嘲笑,譏諷,最后,再散開裝著沒事人樣,然后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眾!府衙里的人也紙醉金迷,對著散發著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著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紙醉金迷后,又剩下了些什么?
讀《孔乙己》有感7
寒假里,我纏著媽媽陪我去新華書店買書,媽媽告訴我,現在村里也有一個農家書屋。我半信半疑,順著媽媽的指點來到了農家書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有些老舊,心里不由得埋怨起媽媽來:這么又小又舊的書屋里怎么可能有好書?在書屋里坐著的一位老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慮,笑瞇瞇地說:“孩子,進來吧。你別看房子不怎么好,里邊可有好貨哩!”聽到這,我不由得邁著大步走了進去。到了屋里,果然是讓我目瞪口呆:房子里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書架上放著整整齊齊的書籍:有舊的,也有嶄新的,各類繁多:有文學類,有家庭教育類,有休閑娛樂類……我迫不及待地找了起來。
看著看著,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孔乙己”三個字,這名字是我從姐姐口中得知。而“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也是從姐姐半開著玩笑的話中領略的。于是就一排排地搜索著魯迅先生《吶喊》。”
找到了!我急忙從琳瑯滿目的書中抽出一本薄薄的'書本。書的封面是是一個有五旬開外的老爺爺給眾多孩子分東西,這是誰呢?不容我多想,我的手已經翻起了書。找到《孔乙己》便讀起來。第一遍讀得囫圇吞棗,了解了孔乙己這人。第三遍讀得讓我疑惑不解。第五遍,我開始同情孔乙己。第八遍,我才真正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深深震撼了。
我佩服你,孔乙己。你有我們常人沒有的讀書的上進心態。場景一:孔乙己被人揭發偷書時,爭辯道:“竊書不算偷。”此時的你已經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場景二:有人問孔乙己:“你怎么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這是,你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場景三:孔乙己還是偷書,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當掌柜取笑他時,他并沒有爭辯,而是露出懇求的眼色。場景四:當你心血來潮,來考“我”茴字時,“我”置之不理,也一味地不耐煩,而你還是熱心地教“我”,直至“我”有意遠離你,你才罷休,便唉了口氣。
從爭辯“竊書”到懇求別提這事。從一個秀才都撈不上的人到熱心教“我”字。孔乙己,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呀。維護自己是“讀書人”的面子而到橫遭摧殘后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靠的心境。卻依然掩埋不了一個讀書人對讀書的熱愛,只是被那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給毒害與摧殘,而顯得迂腐而麻木的性格罷了。
孔乙己,一個沒有魯迅偉大,更沒有毛主席知名的普通人,卻有了別樣的熱切之情。所以我佩服你,孔乙己。
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甜甜地對老爺爺說:“爺爺,再見!我明天還來。”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農家書屋。
讀《孔乙己》有感8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常常使人印象深刻。孔乙己便是其中一個。
文章敘述了“我”兒時于咸亨酒家做工,穿長衫的人一般要單間,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常穿著一件破爛的長衫,也常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我”對他是比較反感的,可他卻不在乎。孔乙己經常被人嘲諷,一開始別人說他偷了東西,他都是非常生氣的,直到最后,被人打斷了腿,別人說他,他也無所謂了。此后,孔乙己便再也沒有來酒店。
從文中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孔乙己是非常窮的,不及“長衫”之人,可他還是一直穿著一身長衫,破爛的長衫。并且,文中有一句細致的動作描寫:“便排出九文大錢”,那“排”字,便是一個一個地放了,既寫出了孔乙己對“九文大錢”的不舍之情,又像是孔乙己在給短衫之人炫耀他僅有的幾文錢。
孔乙己也是喜歡炫耀自己的文化的,“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一句,非常經典,言外之意就是“我會寫茴香豆的茴字”,寫出了孔乙己的“高傲自大”。
孔乙己對待他人的態度,在文中可看出,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一開始,人們嘲笑他說他“又偷別人東西了”,他便“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還不停地爭辯,為自己討回“清白”,還時不時說幾句文言文,“教人半懂不懂的”,最后引得眾人哄笑。到了之后,“我”聽到了老板說他又竊書,偷別人的東西,讓人把腿打折了,他來到店里,是“坐著用手”走的,老板嘲笑他,他只是單說了一句“不要嘲笑”,老板追問他,說腿都打折了,還不是真的,他這次是哀求著解釋,是“摔斷”的。
從孔乙己的態度能看出,他是非常要面子的.一個人,也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個“典例”了。
生活中,也不乏有這一類人的。學會些皮毛,便四處炫耀:“這個你會嗎?你不會我會!那個你會嗎?你不會我會……”便如同孔乙己論“茴香豆的茴字”了。可是到了最后才明白,可謂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我以前也是喜歡炫耀自己的,因為我會的特長比其他人要多,就比如說鋼琴。那是我十歲時候的事情了。當時剛剛學完一首曲子,并未練熟,但已經是“信心滿滿”了。我正愁沒個“對手”陪我消遣消遣,就找了個比我小一歲的,也是學鋼琴的小孩。我說,“你會彈這個曲子嗎?不會彈哈,我給你彈來聽聽……”話未了,那小孩說:“這個曲子,我上個月就學完了呀。”我頓時“石化”了。此后,我就再也不敢冒失了,也懂得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孔乙己自認為是“學問”人,將自己肚子里不多的墨水拿出來炫耀,沒錢了就偷書,讓人給打了,還欠著咸亨酒店的錢。被自己的臉面牽著走,為爭面子而活著,實屬可悲。
孔乙己,可憐之人,可悲之人,可嘆之人……他因窮酸而可憐,因假斯文而可悲,因死要面子而可嘆。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人。
讀《孔乙己》有感9
讀完全文,我便草草合上了書,草草回顧了一下,草草地想學下一課。因為不忍,因為同情,因為難過,因為憤怒,使我終于讀不下去了。如果我是魯迅的話,我真想改寫它,因為像我們這樣富有同情心的中學生,最不愿意看的,就是這種人間慘劇。如果我是孔乙己的一把梳子,我真想理順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一切。絕不會袖手旁觀,不予理睬的。
第一次讀到他時,我才上學。那時的評價是:可憐。看他衣著邋遢,胡子拉碴,還經常受人家欺負,心里總是很難過,就想象自己是魯鎮上的一戶富貴人家的主人,總喜歡施舍、打抱不平,幫他找了一份工作,請人為他做衣服、剃胡子,免費供他吃。就是這么想,沒什么顧慮。
第二次讀到他時,是前天。評價就深多了:可悲。我想我這樣評價有一些惋惜在里面,惋惜他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惋惜他死要面子,惋惜他不能成為社會名流。同情是有的,而諷刺也多了一點,誰叫他這么迂腐、頑固、死板呢?受點罪也是應該的,小偷小摸的行為也是不能諒解的。反正覺得他即該諷刺也該同情。
今天再讀到他時,評價就多了,可憐、可悲、活該、自作自受……他總喜歡炫耀自己的無用之處,卻好吃懶做,明明當時的手藝人賣力氣的是受大家所尊敬的,但他仍不悔改,這應該是很可恨的。不過還有一部分責任來源于其它取笑孔乙己的人。人家都這樣了,還拿他來開玩笑,在他們看來,孔乙己的命還不如19文錢重要,就像土匪將人拿來1毛錢1斤賣一樣,真讓人咬牙切齒,這些人真像喜歡象鼻子插蔥的'動物,不,連他們都不如。
而現在的我們,似乎身上有了孔乙己的影子。我們那么的懶惰,那么的好吃懶做,那么的固守我們的錯誤……90后的我們,死守著自己的思想,就像舊時的中國,不肯放開自己。
要面子。這點在中學生中尤為突出。愛攀比,別人有李寧,我就要有Nike;別人有MP3,我就要有MP4;別人有學習機,我就要有掌上電腦……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買它們。還常為一些有的沒的爭得面紅耳赤,為的就倆字——面子。
好吃懶做。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捧在手心里的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于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誕生了——好吃懶做。明明有能力,卻不去做,給家長也添了不少負擔。我們應該為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總是坐享其成。這樣,你永遠也長不大。
死讀書。可以把這種人稱為書呆子。拼命讀,拼命讀,埋頭苦干,本以為這樣就能把書讀好,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樣偏偏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只會讀書而不會做任何事的書呆子。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了。偶爾關心關心國家大事,還是很重要的。
可悲的孔乙己啊,請你不要再回到21世紀了!
讀《孔乙己》有感10
追溯歷史,我回到了魯迅筆下孔乙己所生活的那個黑暗的年代。此刻我站在一家名為“咸亨酒店”的門外,我前面站著一個正在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這時一鼓臭味撲鼻而來,大概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已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看著他的窘樣我不免又多添幾分憂傷。我不僅為他悲嘆,也為那些同樣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鳴不平。孔乙己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追求功名利祿,但到頭來卻是受盡欺凌而死。面對現實,他為什么不另謀生路而偏要四體不勤、無怨無悔地皓首窮經呢?他為什么即將淪落到乞丐還自命清高并以他的長衫為傲呢?他為什么偷了書盡還會爭辯到:“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看到他的可笑、可憐、可鄙與可恨,我們就看到了封建社會成千上萬的讀書人。
罪惡的統治設下了科舉這張恐怖的大網,囚禁了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八股”這根鎖鏈禁錮讀書人的頭腦,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使那些有才華的人統統變成死讀書,讀書死,最后讀書死,心甘情愿地充當統治階級的俘虜。那個年代里范進大概是個幸運兒吧,可一個只會作八股文章而百無一能的書生,也不可能干出任何政績,受封建科舉的毒害,難道他會兢兢業業、宵衣旰食;不,范進只不過又是封建統治剝削人民血汗的一把利刀。
詩曰:“太守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中國多少滿腹經綸的人,多少滿腔熱血的人,多少中國的脊梁,他們卻被科舉摧殘,被科舉抹殺,消滅于黑暗之中,最終得到個白頭無作為,整個國家也由此開始走向衰亡。
由于統治的黑暗,階級的腐敗,社會也如一潭死水,讓人惡心。市井之民也都麻木不仁,他們嫌窮敬富,毫無憐憫之心,都是些庸俗淺薄的小市民,任人宰割,他們活著的目的大概連他們也不清楚,機械的生活就是他們的一生,和讀書人一樣,也成了封建統治的犧牲品。太平天國運動難道是人們思想的覺醒嗎?錯,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確,大多是迫于生計,希望改變貧窮的經濟地位罷了。可見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幾乎都受到封建制度的侵蝕。然而孔乙己之類的人所謂的寒窗苦讀十年書,不過是為了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財,騎到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孔乙己坐著用他滿是泥的手慢慢走去了,慢慢走向了死亡。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也慢慢消逝了。但中國人長久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種制度的即將消亡,也表示一種新的制度即將開始,希望的曙光必將沖破籠罩人民的黑暗。
讀《孔乙己》有感11
"大街上,一個人,用蒲包墊在身子底下。用手挪著一點點地向前走。他的背影是那么孤獨。那么悲哀,那么蒼涼!"每當我讀起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這個場景便會在我的腦海里若隱若現。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最后偷到丁舉人家里。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悲劇"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現在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里讀著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后又做了什么?誰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于展示,哪里都是舞臺。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現在的一切,更讓我們為孔乙己這樣的人,心痛叫屈,飽讀詩書的人為什么沒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我吶喊,為什么孔乙己會生在封建時代,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我吶喊,為什么無才之人可以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卻總是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伯樂"?我吶喊,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封建制度殘害人命,卻見死不救?
讀《孔乙己》有感12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征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 。
讀《孔乙己》有感13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收錄在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寫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書生的事。
一位名叫孔乙己的書生,他沒有進鄉試,別的書生穿的長袍是十分潔凈整齊的`,唯獨他的長袍破破爛爛,像是許多年沒有洗和補一樣。孔乙己雖也識字,但不是秀才,滿口“之乎者也……”之類的話。后來因偷丁舉人家的書打折了腿,可他卻自欺欺人地說:“跌斷。跌斷。再說了,竊書不算偷!!!”
讀了這一篇小說,我的心頭一顫,清朝的科舉制度怎么有這么大的威力,能把一個勤苦勞作的樸實的老百姓逼上絕路。孔乙己這樣的人,就是社會的末路徒,更是舊社會人民的一個縮影。那時的社會,天空是黑暗的,染黑了人們的心靈,。如今想來,我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生活的時代是多么美好!同時我想:人不能低頭,不能讓科舉制度阻礙了人們前進的步伐!
讀《孔乙己》有感14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致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但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著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柜臺前站著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但是由于社會的腐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能力但是因為自己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己唯一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但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都是泥,原來他便用著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后,他過著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讀《孔乙己》有感】相關文章:
讀《孔乙己》有感12-30
孔乙己讀后感600字06-17
孔乙己讀后感1000字06-17
孔乙己讀后感400字06-17
孔乙己的性格特點03-16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精選30篇)06-27
孔乙己讀后感:一曲悲涼的歌06-20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體閱讀教學設計01-31
讀《竊讀記》有感12-31
讀《人生》有感06-17